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人間最暖一爐火

2020-12-20 天津日報

  入冬了,天冷了。城裡或者鄉下的樓房都漸次開始了供暖。或者空調,或者地暖。屋子裡熱烘烘的,怎麼也得20幾攝氏度。爐子已退出歷史舞臺,可在回憶裡,從前的那一爐火,讓瑣屑的日子變得生動立體有味道。

  記憶中的第一爐火,燃在小學三年級。那個冬天的下午,正在教室裡看著我們讀課文的老師,似是突發奇想,又像是早有預謀,他說: 「天冷了,我們砌個爐子怎麼樣?」

  班裡大約十幾個人,都是同村的夥伴。只有十多歲的我們,並不知道怎樣砌成一個爐子。但就覺得這是個幸福的事,比看書寫字更有意思。便異口同聲地說好,語氣裡帶著滿滿的興奮。

  老師其實是同村的長輩,他一個人守著這間小小的學校。他不但會教語文數學音樂體育,還要敲鐘打鑼修修補補。

  於是,這個冬日的下午,心靈手巧的老師說幹就幹。年紀尚幼的我們也根本幫不上老師的忙,我們只是坐在凳子上靜靜地看著。看著老師一個人,在那裡擺弄忙活。

  他先是在教室裡端詳了半天,然後決定將爐子砌在教室的正前方。那裡的空場比較大。 

  選好了位置,老師便開始和泥、搬磚、砌爐子。也就半個下午吧,一個又高又粗的爐子便砌成了。算到現在,已是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老師也早就做了爺爺。但我卻仍記得那爐子的大致模樣。它底座較粗,上身稍細,敦實實地像班裡某個憨厚的胖男孩。老師去教室外面拾了點乾柴樹葉,火柴一擦,那火苗便起來了。只聽得偌大的爐膛裡呼呼作響,爐火熊熊燃燒起來。

  老師說,從明天開始,同學們輪番從家裡帶柴禾,我們好點火生爐子。大家都痛快地答應著。

  那個時候,村裡沒有誰家會捨得生爐子。天冷了,也就是往鍋底或者炕洞子裡多填幾把柴燒燒炕而已。但是我們的啟蒙老師,這個同村的長輩,卻為我們這一群小孩兒,自己動手做了個爐子。然後他又跟村裡申請,買了點煤塊。於是整個冬天,教室裡都暖意融融。

  我們經常在下課的時候,將手貼到那爐子的外壁上去。用泥抹成的爐壁,暖得非常妥帖。它好像會呼吸似的,一絲絲滲透到我們的肌膚裡去。 

  不記得那爐子生了多久。也不記得是不是在春天來臨的時候拆掉了。但那就是我記憶中的第一爐火。後來的初中和高中,都再沒有任何取暖的經歷。我們就在教室或者宿舍裡,靠了自己青春的熱度,熬過整個冬天。

  生命中的第二爐火,是畢業以後。

  21歲,我大專畢業回到家鄉小鎮。從教的學校不大不小,辦公室有十幾間。每到冬天,寒意漸深時,學校就開始發放爐具,準備生火取暖。

  那些年年都要取出來的爐具啊,真是有著足夠頑強的生命力。爐子早就生了鏽,管子就更不用說,有些還破了窟窿。但是,照樣拿出來用。老師們一隊隊地走進學校的倉庫,把那些爐子、管子、鉤子、鏟子領出來。然後便沉浸在即將生火的忙碌和興奮裡。

  年長的老師負責技術指導,年輕的則踩著高凳安裝。煙囪應該用幾截,彎脖應該用幾個,老師們都是有商有量,斟酌再三。還有的老師打水和泥「膛爐子」。所謂「膛」,就是在爐子的內壁上抹一層泥。經驗告訴我們,「膛」過的爐子會更旺。

  一切就緒。辦公室的前輩說:「中午我們祭爐子!」

  一個「祭」字,有著很強的儀式感。中國是禮儀之邦,即便是個小小的火爐,也必得莊重對待。

  祭爐比生爐,還要讓同事們興奮。大家買菜的買菜,割肉的割肉。也不是什麼精菜細菜,不過就是蘿蔔白菜、粉皮豆腐,就那麼熱氣騰騰地燉上一鍋兒。有老師在爐管上放了幾隻鹹魚,那魚讓火一烤,真是滿室飄香。光是就著那個烤鹹魚的味道,也能吃上兩個大饅頭。

  大白菜出鍋。白嫩嫩的豆腐「咕嘟咕嘟」冒著熱氣。老師們用餐碗盛了,用辦公桌當飯桌,以水代酒,敬天敬地敬爐神。自此,整個冬天,辦公室裡都會爐火熊熊。

  老師們都很自覺,每天誰早到誰就會生爐子。晚起的老師呢,可以在上面煮一碗方便麵,以作早餐。中午不回家的老師也會用鋁鍋餾一餾從家裡捎來的乾糧。課間休息的時候,老師們便圍著火爐,談天說地。先聊聊自己的學生,再關心一下國際形勢。爐火將我們的臉烤得通紅,爐上的水壺「嗞嗞嗞嗞」冒著熱氣。暖瓶裡的水一直都是滿滿的。我們烤著火爐,抱著水杯,全然忘記了室外是怎樣的天寒地凍。

  爐子燒了整個冬天。從大雪將至,燒到春暖花開。然後,它被收拾起來放進庫房。待到來年冬天,又被重新取出。無論怎樣的生鏽破舊,等那爐子、管子、鉤子、鏟子叮叮噹噹地安裝起來,照樣會爐火熊熊,一季暖冬。

  生命中的第三爐火,是我結婚以後。

  婚期定在冬天。老公買了新的爐具,安在小小的新房裡。仍舊是鐵皮爐,爐蓋一圈兒一圈兒。管子鋥亮,一截伸出屋外。老公劈了木頭,買了煤塊。然後揉一團報紙,用火柴點了,扔進爐膛裡去。緊接著再放幾塊砍好的粗細適中的木頭,便聽得爐膛裡「轟轟」作響,有火苗從爐口竄出來。但是不急,先蓋上爐蓋,再添幾塊木頭,讓那火勢夠大夠硬。然後,才將不大不小均勻的煤塊填進爐膛裡去。

  很快,煤塊便引燃了。它的火勢並不張揚,也沒有聲息。但是散發的,卻是恆久的溫度。

  老公生爐子很有一套。他只用很少的木頭,便可以將爐子點燃。

  我搬一個馬扎,坐在爐子旁。然後抱一本書,圍爐夜讀。《池莉文集》讓我翻爛了,但還是在看。《飄》有兩塊磚頭那麼厚,我將它放在膝蓋上,悶著頭看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爐火弱了的時候,我便挑起爐蓋,往裡面加煤。也順便活動一下僵直了的脖頸。

  多年以後,有鄰居跟我說:「每次問你的兒子:『你媽媽在家幹啥?』他總是回答:『在家看書。』這種感覺,可真好啊!」

  那一爐火,燒透了爐蓋,紅通通一片,熨熨帖帖的,令你的毛孔舒張,冬日的溫度與溫情,那種感覺,可真好啊!我經常將地瓜切成一片一片,烤在爐子蓋上。屋外是漸深的冬夜,屋內是紅爐夜宵。我就在這樣的溫馨與靜謐裡,讀遲子建,讀雪小禪,讀池莉,讀安妮寶貝。一直讀到我也情不自禁拿起筆來,抒寫這有溫度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榜樣天津(圖)
    玉屏旅遊  天津玉屏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玉屏旅遊誠實經營、恪守信譽,注重服務品質,公司屢獲殊榮,連續多年被中國旅遊總評榜評選為「年度最受歡迎旅行社」、「年度最受消費者信賴旅行社」、「最具影響力旅行社」等,並成為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的戰略合作夥伴,以及各權威旅遊組織機構授予的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短詩十二首(圖)
    把綠色的血液償還給大地  把婀娜的風韻交付歲月  只留一副黃白的骨架  錚錚作響  等風打雪壓    疤 痕  童年受傷的心  中年歲月的皺紋  夢想翅膀的斷痕  被砍伐的年輪  故鄉山包上  父親越來越瘦削的墳    秋風暖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青麻記憶
    2020年8月31日,我閱讀了《天津日報》「滿庭芳」欄目中的李顯坤《層層苘葉光》一文,方知農作物「青麻」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苘麻,查字典,方知此物竟古來有之。  李先生在文中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這一文言文,解釋了苘麻之形象:「苘麻,今之白麻也,多生於溼處,人亦種之。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一雙球鞋
    說著他從挎包裡拿出一雙補丁摞補丁已發白的舊球鞋,又從懷中小心翼翼的取出一張已發了黃的紙片遞給了我。「看看,這是你寫的嗎?」我從模糊字體中仍能辨出,孩時我不成熟的筆記,上寫:李咀公社,王秦莊大隊,王學義。我端詳了許久,鼻子突然一酸,眼淚就流了下來,50多年前那段短暫相聚的往事,立刻就呈現在眼前。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為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
    挖掘文化資源 構建天津文旅產業發展新版圖  ■ 社會科學界 靳方華  天津文化資源具有豐富性、歷史性、獨特性優勢,要提煉主題性、增強結構性、賦予當代性,提升文化旅遊的產業性功效。因此建議:  一是進一步凝鍊文化主題。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魯班工坊建設與發展成就2020
    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做大做強做優天津職業教育八項舉措》、《關於推進我市職業院校在海外設立魯班工坊試點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將打造服務「一帶一路」的魯班工坊列為市政府重點工作。  天津市教委帶領職業院校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中資企業在海外發展的實際需求,布局謀劃魯班工坊的全球發展。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那些年的冬天
    夕陽著意妝扮了一天中最靚麗的顏色,似落未落。遠眺,空曠的田野袒露著灰褐色的胸襟,如小丘般的柴禾垛零星地點綴于田埂溝邊,稀疏的房屋頂上已見炊煙嫋嫋,靜謐而又溫馨。近瞧,連接鄰村的小河岸邊,枯草敗葉早已被勤勞的村民們收幹拾淨,因此,冰凍的河面更顯寬闊。這自然的溜冰場,哪裡擋得住孩子們的興致。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集思廣議共謀高質量發展大計
    本報訊 (記者 袁廣齊 劉鑫 孫承聖 趙金輝)12月9日,靜海2020·企業家大會在區會議中心召開,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天津2020·企業家大會精神,向企業家匯報,請企業家建言。來自全區75位企業家代表圍繞「圓滿『十三五』,擘畫『十四五』」主題,為靜海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西青電視臺一周節目預告
    周一(12月14日)  6:00德雲社相聲  6:13光影縱橫  7:02記住鄉愁  7:42快樂生活一點通  8:20西青新聞  8:50印跡  9:20電視劇:蒼狼(19-20)  11:00共同紅色記憶  11:30有一說一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楓葉國際學校退費標準遭質疑
    ▼ 讀者來信   天津日報:  我的孩子就讀於天津泰達楓葉國際學校,現高三已經畢業。全年繳費共計79000元,其中包括70000元學費、3000元住宿費、1060元社會實踐費等。高三年級第二學期因疫情原因,未能按時返校上課,但學校老師並未組織學生上真正的網課。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微信群裡曬溫度
    其中,天津能源集團濱海熱電公司提前制定完善保障方案,周密謀劃2500萬平方米負荷區供熱準備和用戶服務各項工作,於10月23日前全面完成各項生產準備工作,熱電聯產熱源及管網自10月26日即開始逐步升溫。自11月1日凌晨起,天津能源集團濱海熱電公司熱電聯產主管網平均供熱溫度已經達標,滿足供熱運行要求,公司供熱區域順利實現全面達標供熱,目前各類管網設施運轉平穩有序。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致廣大自來水用戶的一封信
    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市水務集團將於兩年內免費更換375萬具物聯網居民智能水錶,對居民自來水錶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  一、客戶號獲取方式:1.關注微信公眾號進行自助查詢。2.供水服務單位向您手機推送的用水信息中可以找到。3.換表後供水服務人員上門覆核水錶運行情況並進行交費指導時,您可向服務人員進行查詢。4.在您與供水服務單位籤訂的《供用水合同》中可以找到。5.致電屬地供水服務營業廳可以進行查詢。  二、溫馨提示:1.上述交費方式一次綁定登錄後,日後交費不需再次綁定,登錄點擊即可。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保護視力 做視力健康好少年
    市衛生健康委設計製作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主題系列宣傳資料,發放給全市116萬名中小學生;編寫印刷《青少年近視眼科普小知識》畫冊20萬冊,發放至全市每一所中小學和幼兒園。西青區教育局打造「五個一」(一節主題班隊會;一封家校聯動家長信;一次手抄報比賽;一場視力防控童謠或徵文演講比賽;一項特色體育運動)並舉、人人參與的視力防控宣傳活動。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象牙海岸魯班工坊「雲揭牌」
    本報訊(記者 姜凝)12月9日,象牙海岸魯班工坊「雲揭牌」啟運儀式在天津理工大學和象牙海岸亞穆蘇克羅國立博瓦尼理工學院同步舉行。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文旅融合 商旅並舉 景城一體
    據介紹,和平區現有 A 級景區9家,星級酒店9個,各級不可移動文物502 處,天津歷史風貌建築 663 處,市級歷史文化街區 9 個,2019 年接待遊客 607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 91 億元。  和平區高度重視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編制了《和平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組建和平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為重大項目開發建設和項目管理提供資金支持。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弘揚傳統文化 播撒藝術種子
    京東大鼓《攜手創文明》《美麗西青我的家》,相聲《文明條例「踐行者」》,天津快板《消費者笑了》,單弦《為道德模範來點讚》,京韻大鼓《說說咱們的價值觀》……這些都是馨儂一笑曲藝團的原創作品。同時,他們還推出了創文創衛、家風建設、網絡安全等專場宣傳演出近500場,走遍了西青區的各個街鎮,還代表天津去外地演出,一步一個腳印地將這些貼近生活、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演繹出來。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推動綠色金融創新 天津發布「綠金十條」
    本報訊(記者 嶽付玉)為進一步推動天津市綠色金融創新發展,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印發了十條重磅措施,即「天津綠金十條」。  「綠金十條」是哪十條?  「天津綠金十條」有三個特點。一是借鑑了國內部分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實踐經驗;二是體現了綠色金融發展的前沿創新方向;三是突出了天津特色創新和發展優勢。  近年來,我市綠色金融發展機制不斷完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經濟和環境效益逐步顯現,有力支持了地方經濟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鹹水沽的船
    清朝末期到民國時代,鹹水沽海運漕運極是興盛,以至那時鹹水沽取代了葛沽的地位,成為海河上最重要的港口。  鹹水沽過去有過八大家,都是老百姓總結出來的,並不像葛沽由官方認可。這八大家也都是養船大戶,那時鹹水沽養船大戶主要是長途海運,船都是海船。所謂海船,就是出海河,闖蕩大海,遠走遼東膠東和閩浙。這樣的海船一般都可以承載上千擔的糧食。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京津冀英文展示大賽收官
    本報訊(記者 仇宇浩)第二屆京津冀「講中國故事,展冬奧風採──我是文化小使者」英文展示大賽天津賽區決賽日前收官。  本次大賽由天津市南開區文旅局、北京市石景山區文旅局、河北省唐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烏幹達魯班工坊揭牌運營
    本報訊(記者 張雯婧)昨天,由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埃爾貢烏幹達技術學院以及天唐集團共同建設的烏幹達魯班工坊,舉行「雲揭牌」儀式、正式啟動運營。副市長曹小紅出席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