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單親母親來說,家裡如果有一個十年不工作的兒子,她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態?來自遼寧瀋陽的楊女士痛苦與焦急。30歲的兒子小趙卻稱,自己不工作的原因跟母親有關係,自己不工作是為了報復母親。到底發生了什麼,會讓親生兒子要自毀前程來報復她,母子之間的關係能否緩和呢?
小趙的訴求是想解開心結,對母親又愛又恨,楊女士的訴求是解開母子間的矛盾。在小趙6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小趙跟著父親生活,父親就給小趙灌輸一種媽媽不好的形象,但是小趙還是忍不住的思念母親。
楊女士稱當時孩子的奶奶不希望自己去看孩子,自己也粗心,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是自己的疏忽。在一次老師給自己打電話,這才知道孩子非常思念自己。楊女士當時忙著創業,開了一家大型的蛋糕店,生意忙碌,加上看兒子有阻力,就把精力全用在了生意上。直到孩子16歲時,楊女士才接管兒子。
遲到的母愛終於來了,和母親相處沒多久,母子之間的隔閡也來了。為了走出陰霾的狀態,小趙去學了跆拳道,在他當時的印象裡,父親的要求就是吃飽,有的穿就行了,母親出錢讓自己學跆拳道就是管自己了。
小趙學習跆拳道取得了省級第三名的成績,但是母親卻瞧不上。楊女士解釋,那個時候和孩子相處有隔閡,沒有特別親切的感覺。兒子跆拳道練的是挺好,但是脾氣性格也變得急躁,自己就不想讓他練了,他拿了獎牌自己的態度也是比較淡漠,是自己不善言辭的性格所致。
不愛跆拳道的楊女士強迫送了孩子去蘇州,讓他去學習烘焙手藝。這讓小趙又一次的失望,心中和藹可親溫柔的母親形象崩塌了。小趙無奈地接受了,想證明給母親看,自己心中有他。小趙沒有烘焙的天賦,怎麼努力學都是墊底的,自己被母親逼著趕鴨子上架。雖然最後證書拿到了,但依舊沒得到母親認可。
畢業之後,小趙做著自己不習慣的工作,心中充滿了焦慮,感覺錯了,不該把自己的人生交給母親。母親對自己的態度都是敷衍不耐煩,在兒子渾渾噩噩地做著他不愛的糕點行當時,楊女士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市區開了好幾家分店,事業成功的楊女士,更期待兒子能回到身邊幫自己,現實是面對糕點,小趙提不起精神,最終回到母親店裡工作的小趙,徹底爆發了。
楊女士承認兒子工作能力行,開車和客戶溝通能力行。突然一次,兒子取完貨,對著貨就是踹情緒爆發,楊女士就指責兒子,想幹就好好幹,不幹就回家。此後兒子就不工作了,每天宅在家玩遊戲了,不跟人聯絡了,全靠楊女士掏錢養著。
小趙很不甘心,自己有時候做的明明是對的,母親非得按照她的意思來,如果母親早點鼓勵自己支持自己,自己也不會這樣。認為小時候自己顧慮太多了,當初自己就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管它是對還是錯。
觀察員認為,脆弱的小趙一直沒有尋求到心理支點。任何人都要在學習和成長中重建自我認知。小趙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看到親子關係對接的方向,才能真正建立溝通。看懂過往,重建自我認知。
進入密室環節,在觀察員看來,生意的成功更加劇了楊女士對孩子的擔憂,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楊女士一步步引導孩子走出家門,如果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楊女士也應該積極支持,改變兒子眼下這種封閉的狀態是當務之急,要學會和兒子建立溝通,楊女士也意識到了自己身上的問題。
在另一邊,眼下對於小趙來說,起步是最重要的,只有願意走出家門,日子才會有變化。觀察員建議他不妨先從幫助媽媽開始,除了工作社交也非常重要,因為封閉的環境很容易局限人的思維,產生頹廢的思想。
調解結束,母子放下了心中的隔閡,小趙願意走出來,先到母親店裡幫忙。對於30歲的小趙來說,勇敢地跨出家門,成為真正的社會人,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每一步都要付出紮實的努力,我們也相信他能夠放下過去,安排好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