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溪古鎮——
首批古建保護修繕方案通過專家評審
它們是:鶴峰書院、承越故居
常報全媒體訊 昨天,記者從焦溪古鎮保護發展中心獲悉,焦溪古鎮首批古建保護修繕方案通過專家評審。首批古建保護修繕包括鶴峰書院和承越故居,均屬於目前申遺工作中被列入遺產要素清單的建構築物。
鶴峰書院
據了解,本次修繕的鶴峰書院位於焦溪古鎮南下塘9號。書院營建於清末,距今已有150餘年歷史,是歷史上鶴峰書院、鶴麓樓菊花詩社的所在地,曾設有葛榮度茶座、評彈、說書,是當地較為集中的公共活動場所之一。
鹹豐年間,舉人承越在焦溪創設鶴峰書院並任書院山長。定期邀請遠近著名文人學者前來講學,影響頗大。之後,承越與其子承楚香等發起成立菊花詩社。院落佔地約530平方米,進深約40米。據當地居民回憶,原有門屋、正廳。現存最東側建築三進院落,有一道明顯的排水溝居中縱貫院落進深,具有強烈的中軸對稱特徵。鶴峰書院與無錫的東林書院一樣,是明清江南地區以宗祠兼用書院的典型例證之一。
承越故居
承越故居為晚清焦溪鄉紳承越的舊宅,位於焦溪古鎮南下塘26-29、31、32號。營建於清末,距今已有150餘年歷史。現存東西向三進傳統木結構古建築,佔地面積約 47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18平方米:從南下塘沿河主街起,由西向東依次為門屋、廳堂、住宅(二層),無廂房,屬焦溪古鎮現存私宅院落的典型功能格局。現存木構雕花、小木門窗、磚細墀頭等細部遺存較多,對研究焦溪古鎮文化性裝飾做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次保護修繕工程範圍至承越故居前三進——西至南下塘、東至第三進建築後牆、南北至相鄰民宅外牆。
在修繕中,堅持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藝原則,保護文物建築的建築風格和特點。焦溪古鎮黃石半牆的建造傳統至今仍有傳承,是依然活著的傳統工藝技術。因此,對原有材料的維修更換均堅持使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型制的做法。
申遺價值
對標江南水鄉申遺價值論述,焦溪鶴峰書院和承越故居在格局、建築技藝、社會功能方面體現了江南水鄉的普遍價值。
鶴峰書院和承越故居位於古鎮主幹河道龍溪河南下塘沿街,屬於典型的河-街-宅水鄉布局形式。
此外,鶴峰書院和承越故居屬於焦溪典型的傳統民居樣式。合院式的形態和粉牆黛瓦的色彩特徵與其他江南水鄉建築同出一脈,這些特徵與江南地區多水潮溼、植被豐富的自然環境相關。其特殊之處,在於黃石的利用。
鶴峰書院歷史上既是承家祭祀祠堂也是焦溪三大書院之一。書院和祠堂並置,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焦溪地區對於儒家教育的重視,培養了一批科舉成功者,並留有「進士第」等歷史遺存。鶴峰書院原主體建築主廳現狀遺存較多,是明清江南地區以宗祠兼作書院型制特徵的研究案例之一。 (凃賢平 張騰昊)
來源: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