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翻譯作品編輯出版技術規範談

2021-02-19 編輯校對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利可共而不可獨」(曾國藩)。

知識共享,歡迎轉發。

 學術翻譯作品的編輯出版,除了正文要求信達雅,體例注釋也格外重要。譯稿中不規範的翻譯體例常常讓編輯在審讀時苦不堪言。究其緣由,大多是譯者對於翻譯規範的模糊認識,或是編輯在譯前沒有向譯者說明明確的翻譯規範,導致譯者無所適從,完全憑個人喜好而作。下面是筆者這幾年從事學術譯著編輯工作總結出來的一些規範要求,僅供各位編輯參考,也供譯者參考。

  學術譯著總體要求譯文內容、體例忠實於原文。可以直譯,可以意譯,但要符合中文閱讀習慣和語法規範。最忌出現歐式長句,即從句套從句的情形。

  在正文方面,經常遇到如下10個問題,需要編輯和譯者注意。

術語翻譯:專業術語翻譯須準確無誤,並儘量採用國內通用譯法。

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處理:學術作品與一般文學作品不同,專有名詞應按一定規範予以統一,以便於學術傳播和交流。在處理人名翻譯時,目前一般使用新華社譯名資料組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姓名譯名手冊,如《英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法語姓名譯名手冊》。有些人名如果已有公認的通用譯名,雖不規範,也使用該通用譯名。如Adam Smith譯為「亞當·斯密」,而不譯為「亞當·史密斯」。地名則以商務印書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外國地名譯名手冊》為準,或者以中國地圖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圖或最新版《辭海》為準。另外,一些公司名、機構名應用國內的通用譯名,如「IBM公司」不宜譯作「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特別提醒譯者注意3點:

①正文中的譯名原則上都應譯出,如譯名手冊無統一譯名,可以與編輯商量後統一譯法。

②特殊情況下,如致謝內容中出現大量人名,或者正文中有太過冷僻的譯名,與責編商量後可保留原文。

③譯名使用要一致。在譯名第一次出現時,最好在其後標註原文,並將該譯名記錄下來,以後再出現時使用統一的譯名,不必再注外文。

標點符號的用法:標點符號應根據中文翻譯句式和語法作調整,不必完全拘泥於原文。如很多法學著作,作者為嚴謹起見喜用長句,中文翻譯切不可完全照搬,一逗到底。標點書寫格式一律按照中文格式。若出現中外文混雜的句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標點。

圖表的處理:圖表中的文字內容一定要完整譯出,畫面或照片中的特定外文可以不譯出。需要提醒譯者注意:圖表下的出處說明文字,處理方法同注釋及參考文獻。較複雜的圖表,可以與編輯協商由出版社製作,譯者譯出圖表中的文字即可。

世紀和年代的用法:建議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具體的世紀和年代,如20世紀80年代,不推薦使用「1980年代」。對於年代模糊的說法,正確的用法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或20世紀60、70年代。

斜體的翻譯方法:外文著作中常有斜體,表示不同的含義,翻譯處理時應該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處理。如果斜體表示強調,則中文加著重號或者黑體表示;如果斜體屬於整段或整句引用,則中文使用區別於正文的字體;如果斜體表示書名或文章名,中文加書名號;如果斜體表示案例名,原則上不譯出,如果譯出,中文加雙引號;如果斜體表示拉丁文或者其他不常用的古文字,中文格式、字體均不變,只需在其翻譯後將拉丁文單詞放在括號中(使用斜體)。

縮寫樣式的表示:原文中出現的重要名稱,如果帶有縮寫式,在第一次出現時註明原文全稱,同時附上縮寫式。如原文提到「Low Development Countries (LDCs)」時,應譯為「欠發達國家」(Low Development Countries,LDCs)。

原作引文的處理:對於原作中出現的引文,如果出自經典著作,且該經典著作已有通行中譯本,原則上按已有中譯本譯出,但允許譯者有所修改和合理調整。引文量較大者,請譯者註明出自何種中譯本。

冷僻詞的處理:對於原文一些較為生僻難譯的詞,建議譯者儘量在譯文後括注出原文,以便於讀者理解。

邊碼標註方式:這是學術翻譯作品所特有的翻譯規範,因為學術作品最後往往附有關鍵詞索引或者人名索引,通常這些索引的頁碼並不根據譯文重新製作,而是保留原書頁碼。要使這些索引發揮作用,標註原書頁碼必不可少。標註方式通常是以原書每頁開始第一個單詞為準,在相應中文譯文處標註頁碼。如果譯文順序與原文順序相差較大,也可以選擇最利於讀者檢索到原文頁碼的方式標註。

在注釋方面,筆者確定了兩條基本原則。其一,注釋(包括腳註和尾注)中涉及作者、文獻名稱、出版機構、版次、頁碼等資料性引文,原則上不譯,遵照原書體例格式;其他說明性的文字應當翻譯。其二,在同一條注釋中,儘量避免出現中英文混排的情況。當原則一和原則二出現衝突時,從便於讀者理解或者不妨礙讀者閱讀、版式統一美觀出發,酌情進行調整。有如下4個方面需要編者和譯者注意。

1.著作名稱。原則上,期刊以及著作名稱,用斜體標註,文章名用正體。也可以遵照原書體例。

2.注釋導語。注釋中經常出現的See,Cf.,See,e.g.,available at,原則上屬於解釋性文字,應譯出;但如果整句為資料性文字,為保持版式美觀,則不再翻譯;如果出現在中西文混排中,可譯出,也可不譯出。

3.標點符號。腳註中標點符號的翻譯,原則上是中文句子使用中文標點符號,西文句子使用西文標點。中西文混排時,標點符號使用目前沒有統一規則。一般採用兩種規則:就近原則,即中文後接中文標點,西文後接西文標點;主句原則,即根據主句是中文還是西文,決定其中使用的標點。

4.譯名翻譯。說明性文字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案例名等,翻譯規則同正文。

除了正文和注釋外,學術著作還有兩類重要的輔文翻譯需要注意。一種是索引。原書最後附有索引的,原則上將索引關鍵詞譯出,並保留原文以及原書頁碼、格式。另一種是參考文獻。書後或章節後的英文「參考文獻」或者「推薦閱讀的書目」原則上不譯,但對於其中個別說明性的參考文獻,按照上述注釋翻譯規範譯出其中的說明性文字。

延伸閱讀:新版《標點符號用法》的變化和標點符號的誤用

                   【權威】標點用法疑難全解(圖)

                    英文、數字與標點校對知識

                    夾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標點符號用法(全圖)

                    標點符號疑難20例

                    標點符號的誤用與修改

        點擊率最高排行榜(可點擊閱讀)

        新華社:新聞信息報導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最新修訂版)

       《人民日報》文字差錯50例

        新版《標點符號用法》的變化和標點符號的誤用

        數字的正確書寫方式

容易用錯的50組詞語(圖)

編輯校對常見疑難問題彙編(第1期)

【重磅】總編室:容易寫錯用錯的字詞

編輯校對

「查看歷史消息」方法(任選一):

1.可直接點擊本文頂端標題下方的「編輯校對」;

2.手指按住下方二維碼;

3.點擊本公眾號(「編輯校對」)右上角人像。

          中文編輯校對(QQ群) :302032982

  868篇編校及文字類經典文章,新聞出版專業書籍、國標、辭書等共115個共享文件(免費下載)。分欄目查詢地址:http://qgc.qq.com/181617928 (群英薈萃,除編輯校對還有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社科院語言文字所研究員,等等)。附:職業資格考試真題。

  專業知識、國家標準、業內資訊。內容權威,來源可靠。歡迎關注「編輯校對微信公眾號:editor-CN,可搜索帳號關注,也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後可以點擊「查看歷史消息」讀以前的文章。


(手指按住二維碼,可自動識別,然後關注)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QQ空間)

分別複製以下英文(或拼音)字母到微信「公眾號」欄搜索,關注:

步驟:微信——右上角「+」號——添加朋友——公眾號——複製其中一個公眾號的全部字母填入——搜索——關注)

短文學:wenxueCN,寫作教程:writer-CN,

編輯校對:editor-CN(近20000名專業人士關注,歡迎合作。)

天府文學:author-CN(歡迎加「天府文學」QQ群:483828024)

廣告合作或投稿請直接在文末留言或者發信息給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中俄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已翻譯出版作品94部
    「中俄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已翻譯出版作品94部 2019年09月02日 15:14   來源:新華網
  • 與符家欽談《沈從文傳》的翻譯、出版與審查
    此後,收藏家徐自豪先生拍到這批信件,並徵得金教授與符家欽哲嗣符東毅先生同意,組織團隊進行了翻譯、編輯、注釋、審讀,於近日自費印刷、出版了《金介甫致符家欽書信(一九八八~一九九九):〈沈從文傳〉中譯本成書前後》。該書以金介甫致符家欽書信為主體,也酌情收入了符家欽的回信及金介甫致蕭乾、陳夢熊的部分信件,有很高的參考、研究價值。
  • 翻譯是學術成果嗎?
    從作品體現的學術價值來看,我們更傾向於認定學術論文的價值高於學術專著,學術性寫作價值高於普及性著作,而這三者的價值都高於學術翻譯,無論是研究生畢業、教師職稱評定還是各項獎章榮譽,都與學術翻譯無關。而且不僅我國如此,世界各國也鮮有將學術翻譯視為學術成果的狀況。
  • 業內人士談中外出版翻譯 莫言小說被改結局
    在首屆中外出版翻譯懇談會上,來自數十個國家的翻譯家、學者與張煒、畢飛宇、遲子建、崔曼莉等作家參加了當天的討論,圍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現狀,各抒己見。但當時的作品都是以完整、純粹的文學方式走出去的,出版方都是以文學的心態來挑選、翻譯作品,可能當時的很多作品也並沒有給出版商帶來巨大的商業回報,但帶來了很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 業界談《小王子》多版本翻譯出版
    今年4月,由博集天卷推出的《小王子》,其譯文是出自臺灣著名作家張小嫻之手,這也是她翻譯的首部作品。而2013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就推出《小王子》精裝修訂版,該版本由法國文學翻譯家郭宏安翻譯。實際上,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早在2006年就出版了這部作品。在重新修訂再版時,郭宏安撰寫了兩萬字的導讀介紹文字,深入分析了作者的人生,並增加了一些相關圖片資料,包括作者的手稿和老照片。
  • 因為熱愛,甘做學術翻譯的「獨行俠」
    翻譯,尤其通過文學翻譯和學術翻譯,從某種意義上顯示出城市的對外交流程度。把優秀的國外作品請進國內,再把優秀的國內作品推向世界舞臺,傳播文學精神,展現文學風貌,讓讀者在閱讀中感知文學文化魅力,這是人類共同的文學審美訴求。
  • 北大研究生院聯合施普林格與理文編輯共同舉辦科技寫作與學術出版...
  • 學術著作翻譯的10個問題
    學術翻譯作品的編輯出版,除了正文要求信達雅,體例注釋也格外重要。譯稿中不規範的翻譯體例常常讓編輯在審讀時苦不堪言。究其緣由,大多是譯者對於翻譯規範的模糊認識,或是編輯在譯前沒有向譯者說明明確的翻譯規範,導致譯者無所適從,完全憑個人喜好而作。下面是筆者這幾年從事學術譯著編輯工作總結出來的一些規範要求,僅供各位編輯參考,也供譯者參考。
  • 當下文學翻譯為何難出大師?圍繞出版軸心轉
    7月21日,中國第一位翻譯名著《十日談》的王永年老先生去世,讓老一輩文學翻譯大師中又少了一位。大師遠去,而關於翻譯的話題卻因此而發酵。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近些年,中國翻譯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  有網友感嘆說:「翻譯稿費那麼低,當代翻譯事業要發展只能靠高帥富、白富美們無私奉獻了!」
  • 第十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溫柔之歌》等作品獲獎
    11月24日,第十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獎典禮,在北京王府中環舉行。本屆傅雷獎共收到參評作品46部,11位評委在文學類、社科類、新人獎三個類別中,分別評選出一部最佳中文譯作。2009年,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以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董強為代表的中國法語界學者的合作支持下,由法國駐華大使館設立,旨在促進法語文學及學術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評委會每年評選出虛構類和非虛構類(文學與社科類)獲獎作品各一部,新人獎於2013年設立並沿用至本次評選。
  • 【出版故事】編輯工作的甘苦
    吳先生是人民出版社的老編輯,多年編馬列著作,精嫻英德俄語。他加工了普列漢諾夫著《沒有地址的信》譯稿,寫了一個工作報告。此書是曹葆華先生所譯,原書由蘇聯學者所編。按說是名著名譯,編輯大可省心。但吳兄卻沒少費心,仔細推敲查改,不只加工了譯文,更主要是改正了俄文版編者的許多疏漏。大功告成後,寫出這一篇三五千字的報告,詳述其中甘苦。
  • 翻譯出版風雨三十年
    反映在翻譯出版上,就是突破「禁區」,敢於出版以往被限制的圖書。例如,四川人民社的「走向未來叢書」,引進了一批西方學術新作,一時頗有影響。長達11卷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985年終於得以在我國翻譯出版。文學類圖書窗口開得更大。人文社和上海譯文社,加快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叢書」、「世界名著叢書」、「外國文藝流派叢」等「三套叢書」出版的步伐。
  • 郭戈:把握方向,堅守學術,做教材編輯和教育出版的主力軍
    「編輯工作是我們的主業,教材是我們的『傳家寶』,統編教材是重中之重」,郭戈表示,所有編輯首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政治、顧大局、把方向,提升編輯素養,增強編輯能力,上下互動,齊心協力,切實做好各科教材和精品書籍的編寫編輯工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其實,在轉任總編輯之前,郭戈對於教育、教育出版、編輯業務早有自己的建樹。
  • 「中俄經典與現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已翻譯出版作品94部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記者史競男)記者從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獲悉: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俄羅斯出版與大眾傳媒署指導的「中俄經典與現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日前已翻譯出版100部計劃作品中的94部,包括「中國文庫」的《聊齋志異》《20至21世紀中國戲劇選》和「俄羅斯文庫」的《地靈》《秘密走廊》等。
  • 學術翻譯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黎難秋則根據《東西學書錄》《譯書經眼錄》等書目,統計估算出清末73年間共出版科學譯著數量在2500至3000種之間。[2]然而,很多學術著作的漢譯質量曾多次為學者詬病。[3,4]  另一方面,數十年來,中國已經將相當數量的文學作品譯介到了西方。僅在英國,1949—1979年間已出版各類中國現當代文學譯作11部;1980—1999年間出版67部;2000—2015年出版99部。
  • 人民日報:翻譯出版如何與時俱進
    ●有限的譯者資源為何紛紛湧入世界名著的重複翻譯大潮?   ●當下的文學翻譯出版是否存在結構上的失調?   ●翻譯出版市場與國外的「時間差」縮小之後,帶來何種效應?   ●「請進來」會怎樣影響中國當代作家的文學視界和文學眼光?
  • 資訊| 2018年傅雷翻譯出版獎初評10部入圍作品公布
    2018年11月24、25日,傅雷翻譯出版獎將在北京迎來十歲生日。十年前,在以董強教授為代表的中國法語界學者的合作支持下,法國駐華大使館設立了傅雷翻譯出版獎,旨在促進法語文學及學術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
  • 持續鼓勵法語翻譯,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10部入圍作品揭曉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1「今年入圍的作品覆蓋面很廣。既有知識分子喜歡的書,也有普通法國人喜歡的作品。」在昨日舉行的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北京新聞發布會上,傅雷評委會主席傅蘭思介紹說,共有5部社科類、5部文學類譯作入圍終評。
  • 尷尬的學術翻譯現狀:有則更好,沒有也無妨,難以算做學術成果
    從作品體現的學術價值來看,我們更傾向於認定學術論文的價值高於學術專著,學術性寫作價值高於普及性著作,而這三者的價值都高於學術翻譯,無論是研究生畢業、教師職稱評定還是各項獎章榮譽,都與學術翻譯無關。而且不僅我國如此,世界各國也鮮有將學術翻譯視為學術成果的狀況。
  • 2020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名單揭曉
    當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獎儀式在北京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行,活動現場揭曉10部入圍作品中選出的3位獲獎者。寧春豔獲得第十二屆傅雷獎文學類獎項,獲獎譯作為貝爾納-瑪麗·科爾泰斯著的《孤寂的棉田》,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評委對寧春豔給這部法國當代戲劇代表作所翻譯的中文譯本給予很高的評價。傅雷翻譯出版獎創立十二年,這是戲劇譯作首次獲得文學類獎項,評委希望不同文學載體的作品均有獲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