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搖滾樂隊比起來,交響樂團的名字總是顯得非常古板,不是XX愛樂就是XX管弦樂團。似乎古典音樂在方方面面都要體現出自己的「規矩」。
最近有一個著名的樂團來國內演出,很多樂迷對他們的名字表示困惑。這個樂團名字叫「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聽起來很山寨啊,還沒有平莊愛樂感覺正式。就算你不愛樂,為什麼要把「大廈」寫在樂團的名字裡?這樣顯得很不高大上。
其實西方的交響樂團取名字很有意思,和中國人的習慣不同,我們喜歡叫「大」名字,就是名字越大越好。儘量叫個大的地方,聽起來既氣派又權威,最好能以國家冠名,要是能用宇宙就更好了。
但是西方的交響樂團取名字的時候,往往都是用具體的地名。比如我們知道的著名交響樂團中,沒有用國家冠名的,普遍是把所在的城市放在前頭。
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這些頂級樂團都是用城市名開頭的。
所以,如果你看到冠以德國、法國、義大利之類的打頭的樂團,往往不是特別優秀的,當然我只是說基本情況,也許有特例是我所不知道的。
對於交響樂團來說,名字還可以更具體一些。比如具體到這個樂團的常駐地點是哪裡,或者這個樂團的主要職能是什麼,這個樂團是在哪創辦的,這個樂團打算幹點兒什麼。
我們常聽到一些樂團叫「某某歌劇院管弦樂團」、「某某廣播交響樂團」都是和這個樂團最初建立的職能有關。廣播交響樂團通常是在廣播電臺和唱片出現之後,錄製唱片和廣播以此向大眾推廣作品的樂團,所以他們的音樂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科普性質。
像文章開頭提到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就是一個親民的樂團。作為世界上第一支不依附於宮廷貴族的市民樂團,樂團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43年。當時,萊比錫的市民階層盛行「大音樂會」,這種音樂會起初只活躍於一些私人沙龍,因為演奏時發出較大音響、部分觀眾情緒激動導致舉止過分,市長和議會研究決定將「大音樂會」的舉辦地遷至布商大廈內,萊比錫的商人們紛紛慷慨解囊,世界上第一支真正屬於市民的交響樂團應運而生,得名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樂團好不好和名字是否高大上沒有什麼關係,這些年我們被高級的名字欺騙的還少嗎?
如果看到一個樂團在比較貴的地方演出,票價也不菲,就不妨去查一查它的歷史和口碑,這樣就不會錯過優質的演出,也不會花了冤枉錢聽了不怎麼樣的演出。
再說各種「愛樂樂團」,我們會發現「愛樂」頻繁的出現在交響樂團的名字裡。叫「愛樂」的各種團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好像愛不愛樂對演奏水平沒啥要求。
其實早期的愛樂樂團門檻兒是挺高的,只有在各大樂團擔任樂手,具有較高的演奏水平,才能加入「愛樂協會」,進而才能進入愛樂樂團。然而到了今天,似乎所有業餘樂團都可以管自己叫愛樂樂團了。但是也沒有人規定「愛樂」這兩個字不能用,所以只能靠樂迷們自己判斷了。
總結一下,交響樂團的名字好不好聽,不能代表他們的演奏水準。也不是隨便弄一個歐美的城市名+管弦樂團幾個字就代表是好團,也許一些奇奇怪怪不怎麼熟悉的名字才是大佬。
最後,不如再說一下幾個國家樂團的對比。常來中國演出的樂團,也是世界上古典音樂比較繁榮的國家:德國、奧地利、俄羅斯、美國、英國,這幾個國家是常來演出的。
在我近幾年的現場體驗來說,最喜歡的還是德奧系的樂團,美國的大團有時候宣傳的比較多,陣容也很強大,所以也很火爆,但是個人認為現場體驗和樂團音色還是比德奧略遜色一點。英國的樂團我沒聽過,俄羅斯的團水平也不錯,票價相對沒那麼貴,所以也值得一聽。(這只是我的個人感受,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理性探討,本人心態容易爆炸,請勿噴)
樂咖
樂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