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否存在以下這種情況呢?晚上很晚了還不肯睡覺,睡覺前不願意洗澡刷牙,早上上學出門磨磨蹭蹭?今天去來傳授一招搞定這些育兒難題。
今天的內容是如何找到孩子的榮耀時刻,帶領大家進入行為設計學的領域,傳遞給大家有價值的專業內容和方法。
榮耀既有社會認同的成分,也有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屬性,是我們人類作為哺乳類動物在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裡相對中高階的需求。如果你作為父母,能通過行為設計,通過製造裡程碑事件、轉折事件來給孩子塑造榮耀時刻,就會極大概率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
我們先從裡程碑事件入手,要讓孩子看得到自己進步的手法,塑造孩子的榮耀時刻。
你的孩子在學校裡成績如何?如果穩定保持高分,那我要恭喜你,因為高分帶來的榮耀感能給孩子高自尊,讓孩子有一個相對較高的要求,這種較高的要求無疑能在孩子面對選擇時總是做出更積極的選項。不過假如成績並不穩定,甚至總是徘徊在七八十分爬坡爬不上去,那也不用著急,因為今天我們所說的裡程碑事件,這是一種通過行為設計心理學的方法,引導你的孩子一步一步從比較低的分數向高分數攀登的一種手段。
如果你對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很熟悉,一定會對尹老師舉過的一個例子印象深刻,她的女兒圓圓在做一張數學考卷時,考了85分,尹老師就讓孩子去訂正,但它不像普通家長那樣訂正完了就完事兒了,而是在孩子完全行動,確認訂正過程和答案正確之後,告訴孩子,你之前扣掉的15分裡有價值九分的題目,現在被做對了,接著,尹老師就用一支鉛筆在原分數旁邊寫上一個94,然後他告訴圓圓,你的成績變成94分了。
這個舉動促使女兒又去訂正了另一道六分的小題兒,等到孩子把那道小題也訂正正確之後,尹老師就會把94分擦掉改成了100分。
尹老師在這個裡程碑事件裡,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包含著怎樣的行為設計原理呢?很多家長在自己的學習經驗中都聽說過復盤反思,也都知道他們很重要,而自己的孩子對做錯題做訂正,實際就是形式最樸素的復盤和反思。
但孩子天生只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對重複的事情會天然地心生厭倦,所以這個特性就造成了小學生們往往不重視訂正,有些還會產生抗拒情緒;而尹老師的方法,不僅把孩子的成績從85分變成可視化的94分,再到最後的100分,塑造了一個對孩子來說極為重要的裡程碑,而且還暗含了行為設計原理中的習慣模型,形成了一個對拉動孩子積極訂正行為的大腦獎勵。
什麼是習慣模型?它是一個包含觸發-行動-大腦獎勵三個步驟,幫助一個人把某件原本並不太想做的事情變成自身習慣的一種行為設計模型。
我們來舉例說明一下就很容易明白了。例如:騎共享單車現在已經是很多人的習慣了,但在最初這個新興市場剛剛被打開的時候,你一定對——摩拜和offer的紅包大戰記憶猶新,在那場紅包大戰中,當一個人面對短途出行的場景,而他又剛好看到馬路邊停著共享單車,這就是一種觸發,接著這個用戶打開手機裡的APP,掃碼開鎖、騎行則是行動,最後在騎行完畢後,他還能收到一個一塊多的小紅包,這是一種大腦獎勵。
從觸發到行動,再到大腦獎勵的過程就形成了一個閉環,這個閉環周而復始,現在變成了大多數都市人的短距離出行習慣。你看,正是在那場維持將近半年的紅包大戰後,共享單車這個行業硬生生的撕開了一條口子,形成了一種嶄新的需求,並且到如今已經變得如此普及了。
理解了習慣模型,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孩子訂正錯題,一步一步踏上裡程碑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做錯題是觸發,訂正是行動,而訂正正確後,卷面分數變得更高,踏上了一個新分數的裡程碑,從而獲得榮耀感,則是大腦獎勵。
這是一個我們剛才在尹老師女兒圓圓案例中看到的小閉環,那麼更大的閉環又是什麼呢?更大的閉環——考試是觸發,做考卷是行動,由於認真訂卷,牢固掌握了更多題目的做法,在考試中獲得了比以前更好的成績,則是大腦獎勵。在這個更大的閉環中,孩子就更容易進入我們一直說的波利亞罐子裡,反覆摸上白球的正向迴路中啦。
你看我們說家庭教育為什麼重要?就是因為家庭教育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一",我們把這個"一"也就是第一個小閉環中的這個模型,通過行為設置構建出來了,後面的二和三,一個又一個的大閉環,就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結果了,換句話說,你成功的使用了行為設計的方法,為你的孩子創造出了一個個行動的拉手,幫助孩子獲得了行動後產生的以榮耀為基礎的大腦獎勵。
這些大腦獎勵就會最終累計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裡程碑,幫助他一步一步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那麼除了在訂正作業的場景中,我們能像尹建莉老師學習,幫助孩子達成裡程碑事件來完成習慣模型的建立,在那些沒有具體分數參與的場景中,我們又能如何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呢?
比如,很多孩子剛放學回家,不願先做作業,而是想要先看會兒電視放鬆一下,這個需求看起來合情合理,但很多小孩就是在這樣的習慣下養成了拖延症,因為孩子一看就看到吃飯,結果導致每天做作業都要做到很晚,影響休息和生長發育。
曾經有一個寶媽,在一次讀書會上和所有人分享,她此前採取過各種威逼利誘,催吼、嘮叨的方法,但一個個使用下來不僅收效甚微,而且家裡的大吵小吵不斷,天天如此,很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這位寶媽,誤打誤撞地使用了行為設計的安排,讓孩子一步一步踏上裡程碑,逐步縮短飯前的休息時間,讓孩子抓緊時間,養成好習慣。她的這套做法很具有代表性,現在來分享給你,她後來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這位媽媽和兒子約定好一個時間,15:45放學到家16:00點,約定好孩子可以休息20分鐘,接著,這位媽媽請兒子自己在ipad上面設定一個平時周一到周五16:20就會響的鬧鐘,這樣一個觸發模塊恰好就構建好了。
16:20,鬧鐘一響,這個觸發就促使孩子自動關掉電視,拿出書包裡的作業,開始做作業,這就形成了行動,但行動之後,按照我們前面說的模型,就應該構建一個大腦獎勵,才能設法讓她兒子養成習慣,對不對?作為媽媽,又恰恰準備了一些孩子喜歡看的動畫片,讓孩子做完一部分作業,在飯前可以和自己一起觀看一集,通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兒子逐漸就養成了這種:鬧鐘一響就做作業,做好一部分作業,就能和媽媽一起享受一集喜愛動畫片的習慣。
這樣,不但這孩子自己的學習習慣就這麼一步一步養成了,而且使用了這種行為設計的方法之後啊,家庭矛盾和爭吵也變少了,大人自己的心理能量也自然更充沛了,當然,類似的行為設計還可以用在解決孩子不肯睡覺,不願意洗澡刷牙,早上賴床的生活習慣上面,你看通過你的行為設計,讓孩子通過習慣模型踏上一個個對他有利的裡程碑事件,孩子就能在你的引導下逐漸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了。
好了,今天的最後,我們來做一個總結。
今天主要內容是:製造裡程碑事件,使用習慣模型來給孩子塑造榮耀時刻,使它能在學習場景中摸上白球的行為設計方法。習慣模型一共有三個步驟:
第一, 觸發。
觸發可以是任何條件,比如一旦做錯題,一旦考試,一旦鬧鈴響等等;
第二, 行動。
行動是觸發過後緊接著的指令,這部分的行為設計需要提前和孩子達成一致。首次或者單次處罰後的行動並不難,但如何持續使行動變成每次觸發後的習慣,則需要依靠大腦獎勵;
第三, 大腦獎勵。
大腦獎勵核心的作用就是激發馬斯洛需求層次的中高層需求,他們通常是行為設計中針對行為的榮耀獎勵,當大腦獎勵發生之後,一項針對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閉環就形成了。
當你使用熟練後將行為設計安排進你育兒的各個場景,孩子的好習慣就能通過這些習慣模型被逐步建立起來,這樣一來,你的育兒自然就更輕鬆,孩子也自然能獲得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