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愛人揶揄道: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改名叫「小崔」。我說為啥,他說因為從睜眼起床到閉眼睡覺,一直在催催催的路上。
我聽了好無奈,凡事都要催,還不是因為有個事事都磨蹭的娃:起床要催、刷牙要催、吃飯也要催,連去上幼兒園都要催著不然鐵定會遲到。更別提寫作業、洗澡和穿衣服了。
為此我也思考了很多次,更將理論付諸實踐,有些方法和技巧還是蠻管用的,有些還在摸索當中。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周末,幼兒園的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作業:要畫兩隻兔子。兒子放學回來就拿著畫筆在客廳畫,半個多小時過去了我走近一看,忍不住又開始「催」了:「磨蹭啥呢?這麼長時間了就畫了幾朵花?」
做事拖拉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一個像我這樣「監工」的家長,監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靜下來想想,有時候越催促他做某件事情,他反而會更加磨蹭。心理學解釋這種效應叫做「超限效應」。
這種情況其實在大人身上也能常常見到,比如老闆老是盯著你的進度,難免讓人更加懈怠。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思維被拉扯,事事不受自己支配卻又不敢明面上進行反抗的時候,只能不主動、不合作、不妥協,也就是磨蹭。
還有一種原因也很常見,就是啥事都替孩子包辦了:看到孩子摔倒了趕緊跑過去扶起來;上幼兒園怕遲到,就忙著幫孩子穿衣服;總是怕孩子受委屈,恨不得代替孩子做各種事情...
孩子得不到鍛鍊,失去了獨自練習的機會,結果養成了散漫和依賴的心理,心想著反正爸媽會幫忙幹嘛要自己動手做事呢?這也是我常常會不小心或者「忍不住會做的事。
心理學家阿得勒所認為的:「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更有不少爸媽為了能讓孩子更快更好的完成一件事,實行「獎勵機制」。跟孩子約定好只要達成了就能獲得獎勵,這種獎勵方式很容易激發起孩子的積極性。
可是一旦失去獎勵,做事失去了興趣和吸引力,對於不感興趣卻又被父母逼著去做的事情,就會動作懶散、做事拖延。
孩子磨蹭除了前面說的,和家庭教育方式有關,其實與孩子自身的幾個方面也有很大關係:
1.缺乏時間概念
有一次晚上兒子玩積木玩到了晚上9點,我告訴他收玩具睡覺的時間到了,他小聲說了句:「不要我還要玩一會兒。」又自顧自地搭建著手裡的積木。這個時候我經常會反問:「一會兒是多久?」
他常常學著我們的口吻說,還有五分鐘,還要玩多十分鐘,但其實並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對時間的理解不夠,孩子就不會有緊迫感,更沒有準確的控制感,全都依靠爸媽的催促來完成所有事,所以才會越催越慢。
2.缺乏自信心
學齡前是孩子學習各種技能,培養發展能力的重要階段。如果出現包辦的情況多了,很容易會讓孩子變得缺乏自信。
有個媽媽跟我「吐槽」:當她兒子兩三歲,明明已經可以自己拿勺子摸索著吃飯的時候,孩子奶奶總是要一把搶過勺子,說餵著吃飯快,吃得多。搞得現在孩子都四五歲了還要別人餵飯,你一要求他自己吃,他總會說:「我不會,我會弄掉的。」
過度的照顧和保護剝奪了幼兒鍛鍊的機會,不僅讓他們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活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依賴久了,一旦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造成自卑不自信的情況。
3.缺乏對事物的興趣
有時候孩子寫的字不工整,家長就會要求重寫,重寫的時間長了,孩子容易增加對寫字的挫敗感,對於把字練好就沒有什麼興趣了。
以前當幼師的時候,有不少媽媽向我反映,只要是有家庭作業,他們的孩子一晚上要去好幾趟廁所。教育界上稱之為「廁所現象」,上廁所是孩子對不感興趣事情的一種逃避。
孩子的磨蹭的原因有許許多多,有客觀的也有主觀上的影響,那麼,我們要怎樣改掉拖延的壞毛病呢?
1.培養時間管理能力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6歲之前的孩子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沒有時間概念是指孩子根本不知道時間是什麼,對於5分鐘、10分鐘的認識只停留在口頭上,過於抽象。
身邊有些媽媽會買計時器、沙漏來給孩子定時,親身感受時間的間隔,這是很好的方法。我周末的時候就在製作美食的過程中,讓兒子體驗了一次到底20分鐘有多久,這招對小吃貨來說似乎挺有用的。
協作揉好麵團後,我跟他說需要20分鐘醒面發麵,才能開始給饅頭造型。接著我問他:「你知道20分鐘是多久嗎?」他答不上來。
我跟他說,長長的分針指到數字12的時候,就到二十分鐘了。他趕忙說:「我知道,數字12,但是我不知道那要多久。」,我說那你就等等看唄。在接下來的每5、10、15分鐘我都會提醒他一下,讓他在直觀看到鐘錶變化的同時,還能體驗到時間的流逝。
2.鼓勵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自信心形成的過程,離不開肯定和讚揚。兒子很喜歡坐雙層巴士,但是我們家樓下的雙層巴士線路較少,很長時間才有一班。有次去上課孩子堅持要等到雙層巴士來才行,別的車他不坐,結果弄得遲到了。
第二周我提前跟他說如果要等到雙層巴士而且又不遲到,必須要提前出門,他答應了而且真的準時出門了(不得不感慨男孩子對車的執著)。
後來如願坐上了雙層巴士而且還是第一個達到課室的,為此我表揚了他一翻,「你提前看了實時交通情況,提前出門,所以我們做到了對不對?下次也要這樣哦。」他高興極了,往後的上課出門再也沒有那麼難了。
做成了一件小事而受到讚賞,他就會樂意去做更多的事,接受更多的挑戰,以獲得更多的肯定和成功的喜悅,其自信也隨之日趨強化。
3.引導發現事情的趣味性
例如孩子不喜歡整理玩具,我們可以以遊戲的方式來玩整理玩具的遊戲。不肯收拾散落一地的樂高,我把裝樂高的箱子放到遠處,用樂高向箱子裡「投球」,結果他把樂高從我手裡搶過去,自己投完了所有的樂高。
有時候在廚房做飯,兒子要求我陪他玩,我就邀請他和我一起做飯,例如洗菜、剝豆,孩子吃了自己做的飯還直呼飯菜比平常更好吃了!
發現事情的趣味性很重要,如果都要靠催和吼來完成,孩子很容易磨蹭做得還心不甘情不願。耐心想想有趣的辦法,他們就可以在自己的節奏中完成事情。
當然,即使有這樣耐心且不斷嘗試新溝通方法的老媽,兒子到現在還是會偶爾磨蹭,但是我會不斷提醒自己,要尊重他的節奏,找到原因,想一想或者跟他商量辦法,這樣也能讓自己不至於心梗。
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去體驗,找到有趣的方法,甚至從身體發育層面理解孩子的階段特點,才是爸媽真正解決孩子磨蹭該有的態度。(gong眾號:有道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