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到底能磨蹭到什麼程度?
之前有一個新聞:「一個小學生花了3小時,才寫了7個生字,平均要花25分鐘才能寫一個字……」
說起來,磨蹭好像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也是令全世界父母都頭禿的難題。
「每天不催他十遍,不帶坐那好好把作業寫完的。」
「沒個幾十分鐘,根本起不了床。」
為什麼孩子們都這麼愛磨蹭呢?其實,答案可能真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孩子為什麼愛磨蹭?
其實,6歲前的孩子,很少故意磨蹭。如果你真的覺得孩子慢吞吞,那可能有五個原因:
01
能力達不到
之前,在看《爸爸去哪兒》時,陳小春因為一直找不到房子,而Jasper又在身後走的比較慢,就一直催兒子快一點,甚至暴躁的時候,還衝兒子大吼。
對此,Jasper委屈地說:「Can you stop angry now?」
而屏幕前的媽媽應採兒更是回應:「催什麼嘛,人家都不知道往哪兒走......腿短不是他的錯啊!」
建議: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吃飯、穿衣、睡覺......在大人眼裡輕而易舉的事情,在孩子這裡卻可能需要很多時間。
就像我們牽著蝸牛去散步,我們又怎麼能要求蝸牛跟上我們的腳步呢?
尊重孩子的節奏,不要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真正的評判標準是同齡孩子的速度。
02
太追求完美
有的孩子做作業特別慢!其他孩子一個小時能做完的作業,他能拖成兩個小時。甚至每次寫作業,只要寫的字稍微有點不整齊,就要擦掉重新寫。
這是因為,這些孩子太追求完美。而這種意識,是家長和周圍的環境無形中施加給孩子的。因為害怕做不到最好,所以孩子沒自信,總是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
體現在寫作業上,就是會用橡皮擦一遍遍修正答案;又或者是在考試的時候,總是不確定自己的計算結果,不僅寫不完題,還經常把第一遍算對的題改成錯的。
03
沒有興趣,動力不足
有的家長,在叫孩子睡前洗漱這件事上,一直很有挫敗感。
往往從晚上7點開始催孩子,到8點,他們可能才戀戀不捨的挪動身子。
有位媽媽曾如實跟孩子表達了困擾:「為什麼每天都要叫你好多次,你才來洗臉刷牙呢?」
孩子回答說:「因為我不喜歡呀,我還想玩會玩具呢。每次叫你吃飯,你不也總是過好久才來嘛。」
很多家長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喜惡呀。他雖然小,但也有自己「當下專注」的事情,所以,自然對其他的催促,就會本能的拒絕。
04
時間觀念太弱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孩子在外面玩的時候,跟他約好5分鐘就走,結果到點之後,去叫他,他一定會一臉懵地說:「我要再玩一會兒。」
不是孩子故意磨蹭耍賴,而是因為,他們對5分鐘沒有概念,還以為 5 分鐘是段挺長的時間,繼續慢慢悠悠地該幹嘛幹嘛。
他們沒辦法像我們一樣,知道做完一件事後,還要卡點做下一件事。
《小王子》說:每個大人曾經都是個小孩子,只是他們忘記了。」的確,是我們誤會了,孩子本來就是該磨蹭的。
05
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孩子磨蹭,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寫作業的時候東瞧西看,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嚴重影響了效率。
家長該怎麼辦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
家長不妨先慢下來,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幫孩子建立好自己的時間秩序。再慢慢提高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01
培養孩子的時間概念
從心理學來說,2歲前的孩子沒有時間知覺,3歲前的孩子剛剛有了時間觀念,而6歲前的孩子,對於5分鐘、10分鐘,都太過於抽象,很難理解。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時間可視化,培養時間觀念。
比如,沙漏、小鬧鐘,這都是用實物的方法,讓孩子理解,時間流失是怎樣的。
02
避免催促,要傳遞積極的指令
從心理學來說,不停地催促,會對孩子產生「邊際效應」,孩子潛意識裡會覺得,反正媽媽一會兒還會再催的,所以會對催促產生「心理免疫」。
其實,這些催促的話,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就可以對孩子表達出積極信息:
將「趕快」變成「我希望」
將「趕快,我們還要去下一個地方。」
變成:我希望我們能在半個小時後到下一個地方,我們車程有15分鐘,所以現在差不多要去停車場了。
給孩子提供選擇
例如:如果我們 10 分鐘內就能出門,我們看電影就不會遲到。如果不能,要麼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麼只能明天再看了。
提醒孩子行動太慢的後果
這種提醒最好能夠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例如:如果今天你 10 點還沒有到培訓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讓孩子想辦法
對於已經能夠認識時間的孩子,可以直接用時鐘或者手錶提醒他,並讓她自己找方法節約時間。
例如:你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7:10就出門?
其實,當父母不再把孩子磨蹭的狀態當成問題時,自己狂躁和焦慮的情緒就會減少。
當父母負面情緒減少的時候,孩子更容易冷靜,他們的負面情緒也會減少。
孩子不再被負面情緒影響,他們自己的行動就會更有效率。
他們也更容易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們催他,唬他,責備他,拉他,扯他,甚至想踢他,可我們忽視了孩子像蝸牛一樣,已經盡了全力。
當我們放慢腳步,我們發現孩子的內心是善良的,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身上有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那我們不妨耐心一點,用心地感受孩子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