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掌握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能夠運用地理語言閱讀地圖,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各類地圖、計算、比較等方式培養讀圖能力,建立地圖的空間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比例尺的相關知識(含義、公式、大小的比較)、方向的辨別。
【難點】
1.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2.運用比例尺公式計算兩點間的實地距離。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過設置迷語:「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並提問:同學們知道老師說的是什麼嗎?學生能夠猜出是地圖,並藉此引出課題學《學會閱讀地圖》。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地圖的含義及三要素
教師PPT展示《臺灣省衛星圖》、《臺灣省地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1)什麼叫做地圖?
(2)地圖的三要素是什麼?
【學生活動】
(1)地圖是運用各種符號將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縮小。
(2)三要素:圖例、比例尺、方向。
【教師總結】從兩個地圖的對比中可以得出地圖的含義,引導閱讀地圖的語言,及地圖的三要素。
2.圖例
教師PPT展示《常用圖例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什麼叫圖例?
【學生回答】圖例是對地圖上各種符號和註記的說明。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圖例是對地圖上各種符號和註記的說明,可以提供閱讀指南,更好地閱讀地圖。
3.比例尺
教師PPT展示《臺灣省地圖》、《朝陽區地圖》,學生讀圖回答。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並展示。比例尺的含義、公式、表示方式有那些?
【教師總結】比例尺的含義是:指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縮小程度。公式是: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表示方式有: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大小比較:數字比例尺,分子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強調要注意單位的換算統一。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課下結合校園鳥瞰圖,選擇合適的比例尺,繪製校園平面地圖,下節課展示。
四、板書設計
學會閱讀地圖
一、含義
二、三要素
1.圖例
2.比例尺:
定義及公式、表示方法、大小比較
更多教師資格面試技巧,請查看教師資格面試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我要過面試」下載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