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冷冰冰|從用戶角度談一談智能公共運輸系統的出行體驗

2020-12-25 騰訊網

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不論出行的目的為何,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如何到達,如何行走,而變成了:如何輕鬆到達,愉悅行走。

在城市尚未醒來的清早,公交車已在樓宇之間的馬路上來往穿行,轟鳴而過的地鐵也在「靜悄悄」地駛向花園、廣場和商業區。

地鐵和公交在人們的日常出行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智能公共運輸系統則在幫助人們實現「輕鬆到達,愉悅行走」的旅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能公共運輸系統在世界範圍內的城市地區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它應用了全球定位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地理信息技術,有效地提高了出行效率和用戶出行體驗。

多年來,人們不斷地從技術角度去研究和優化智能公共運輸系統,卻鮮少從用戶角度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此次,我們以智能公共運輸系統的用戶端為研究對象,考察了上海市民在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的出行行為,為上海的智能公共運輸系統建立一個全面的用戶出行旅程地圖,並提煉出影響用戶行為模式和感知的一些關鍵因素。

這些努力或可為智能公共運輸系統的開發者和設計者們改善系統設施,提升用戶體驗提供借鑑。

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擁有相對先進的智能公共運輸系統。為更好地了解上海市民對智能公交系統的使用情況,我們不僅關注了主要的公共運輸模式,公共汽車和地鐵,還將共享車輛和叫車服務作為補充模式納入研究範圍,劃分出熟悉路線和不熟悉路線兩種不同場景的出行。

實地考察

我們對分布在上海楊浦區和黃浦區的5個公交車站和5個地鐵車站進行了觀測,並注意覆蓋高峰和非尖峰時段。

每個站點用30分鐘的時間,特別關注這些站點的智能交通服務的實施,包括實時時刻表、行動支付入口、附近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動車的可用性,以及拼車取車區。

同時關注人們對這些服務的行為反應和看法,記錄人們使用智能工具的情況,並進行隨機操作。

日記法

邀請10名用戶,他們每天上下班都乘坐公共運輸工具,並有一定的使用智能交通服務的經驗,年齡介乎20至40歲(研究表明,這個年齡段的人最有可能使用智能公共運輸工具)。

考慮到在使用智能公共運輸服務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我們將研究的性別比例設定為1:1。

我們請這10名用戶在2個工作日和一個周末的時間內進行日記記錄。在這4天裡,他們需要在熟悉和不熟悉的路線上出行。

日記的內容包括出行的基本信息:日期、出行目的、出發點、目的地、出發和到達時間。

日記示例:出行的部分信息

記錄使用智能公共運輸服務的使用情況:他們的行為和使用出行輔助工具的情況。

日記示例:智能公共運輸輔助工具的使用情況

深入訪談

這10名用戶還被邀請參加40-60分鐘的深度訪談。

請他們詳細闡述在不同出行階段的行為和感受,解釋選擇使用某些智能交通服務的方式和原因,並提出可以增加哪些相關工具來改善他們的出行體驗。

數據分析

在數據分析階段,我們把旅程分為:

出發前-前往公交起始站-到達站點-公交運行中-換乘-到達終點站-離開終點站-到達目的地。

對於每一階段出行者的行為、感知和需求都進行了分析,構建出一個綜合的基於場景的用戶旅程地圖。

智能公共運輸系統用戶旅程圖

至此,我們發現:

出行者們嚴重依賴智能交通輔助工具

有了出行輔助工具,人們出行不需要熟記路線,能夠隨時參考相關手機APP進行確認。

「我喜歡一直開著(一款集出行規劃和導航功能於一身的手機應用)。每當需要做決定的時候(比如在地鐵裡選擇方向,或者不知道該不該下車),我就打開看看。我記不得那些信息,也不想記住。」

除了出行計劃和導航軟體,其他智能交通工具也經常被用於出行的各個階段,比如,手機掃碼過閘機、第一/最後一公裡解鎖共享單車。

對於我們邀請的10名用戶來說,智能交通工具的使用覆蓋了整個行程。他們已經高度依賴這些工具。

這些工具,一方面幫助出行者更輕鬆地完成出行,但另一方面,也會產生一種焦慮,如何確保智慧型手機在整個旅程中都運轉良好。

電量是手機正常工作的先決條件,也是出行者非常關心的一個因素。

「我很少在地鐵上用手機,雖然我真的很想用。但因為我還需要用手機出地鐵站和解鎖共享單車。我可不希望手機死在路上。」

除了手機電量低,手機信號差也是困擾出行者的另一個因素。當到達一個沒有信號的地區時,有些人會崩潰絕望。

出行者嚴重依賴出行輔助工具,而這些工具只有在智慧型手機運行良好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當然,如果預見到手機不能使用,大家會提前選擇替代方法。比如使用實體交通卡或攜帶充電寶等。

減少出行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由於不確定性,出行者通常會避免在途中換乘交通工具。

「需要換乘公交車時,我會很擔心。擔心自己找不到公交車,多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我也不知道需要等多久才能等到車來。」

出行輔助工具也不能很好地處理換乘造成的不確定性。換乘時間和等待時間的隨機性,使得出行者更傾向於避開換乘的路徑,即使這些工具明確表示,換乘路徑花費的時間最少。

雖然行動支付方式在不斷的迭代和優化,但是在現階段,一些出行者使用的硬體和軟體的性能並不一致。出行者遇到的問題包括裝載時間慢、二維碼無法識別、缺乏低餘額提醒、車站閘機功能不良等。這些問題雖然是偶爾發生,但卻有可能導致遲到,或者阻礙他人進站的尷尬局面的出現。

如果基於NFC的行動支付被更廣泛地採用,或者基於QR碼的方法解決了可靠性問題,行動支付或將在尖峰時段發揮重要作用。

追求順暢的出行體驗

公交換乘和手機支付的不穩定性會讓出行者有種被困在路上的感覺。相反地,地鐵站內的換乘和可靠的支付方式會讓我們覺得出行很順暢。

另一個與出行順暢密切相關的問題是共享單車的指定停放區域。共享單車理論上完美解決了"第一/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但實際的體驗卻並不令人滿意。

「有時候真的得花很長時間去找一輛自行車,這一點很心煩。」

「有幾次,我得把車停在離車站很遠的地方,然後再走過去,多走的這段路讓人很不爽!」

大家期望在公交站點、或者小區及商業中心附近能劃出更多的共享單車停放區,讓出行的"第一/最後一公裡"更加順暢。不過,這類停車區的劃定也需要確保不會引發新的問題,比如佔用人行道,阻塞道路等。

尋找更多以人為本的體驗

儘管現有的出行輔助工具允許用戶通過選擇更少的時間/換乘/步行裡數,或者公交/地鐵來修改路徑,但大家更希望這些智能工具能夠考慮更多與體驗相關的因素。例如天氣和道路狀況。

對於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的人來說,天氣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不同的天氣是一定會影響人們對交通工具和出行時間的選擇,以及整體的出行體驗。然而,目前的出行輔助工具並沒有考慮到天氣。

在大雨天,推薦人們去無遮蔽的站臺等候真的是"非常不人道"。

除了天氣,路況也是出行者關心的另一個"人為因素"。人們希望出行輔助工具能更多地將自己視為"」而不是「數據點"。在為用戶規劃路線時,用戶的舒適和安全應該被優先考慮。

最後

智能公共運輸系統正在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體驗為用戶提供有益的服務。

一些用戶已經高度依賴智能出行輔助工具,依賴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智慧型手機功能性的擔憂。

對於「輕鬆達到,愉悅出行」訴求,現有的智能公共運輸系統顯然還有一些不足。人們希望出行輔助工具能夠更體貼、更有愛,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原文作者:倪彧謙,易帆,馬少林,孫豔娟。

原文發表於:第21屆國際人機互動大會(HCII 2019)智能出行分會(MobiTAS)。

相關焦點

  • GFM2020|智能汽車 智能交通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推動出行產業變革升級
    在剛剛圓滿落幕的第四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致辭中表示:「我們正在經歷一百多年來汽車產業最深刻的一場變革。支撐汽車革命的是新能源和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倒逼汽車革命的是拯救地球、減少碳排放和保護環境的緊迫性;汽車革命要實現的是綠色出行、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成本、減少交通傷亡、改變出行體驗。
  • 智能交通包含哪些內容_智能交通有哪些部分系統組成
    城市人口高速增長,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現有路網已無法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智慧交通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最為迫切的需求之一。   那麼智慧城市中的智能交通又包括哪些內容呢?   智能交通通常包括: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化交通出行、智慧化交通調度和指揮、智慧化道路交通管理、智慧化港航管理和智慧化路政管理等方面。
  • 不止是車,天際ME7首創5+X智能出行體驗
    一臺針對高度智能化需求打造的純電SUV,它是滿足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整車控制等多場景需要的智能移動生活空間。而在未來,天際汽車還會不斷分析用戶個性化訴求,通過軟體開發實現更多功能,為用戶創造更多出行生活體驗,成為提出並做到「用軟體重新定義汽車」的新能源車企黑馬。
  • 智能客服成銀行「標配」用戶體驗參差不齊
    撥打部分銀行客服電話時,用戶經常聽到這樣一句提示。當前,運用語音識別等技術的智能客服已成為銀行的「標配」,但記者採訪發現,很多看起來高效的智能客服,「答非所問」是常見現象,用戶體驗參差不齊。專家表示,客服智能化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但提升效率不能拿用戶當「小白鼠」做實驗。未來,相關行業應進一步探索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相結合,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 沃爾沃純電動汽車suv XC40 RECHARGE,打造智能出行體驗
    沃爾沃純電動汽車suv XC40 RECHARGE,打造智能出行體驗 來源:財訊網 • 2020-09-27 16:09:24
  • 三聯眾瑞智能交通結新果 深圳物聯網展上發布智能公交系統
    三聯眾瑞總經理楊德強先生在新產品發布會現場解說新產品  本次發布會上三聯眾瑞重磅推出了城市一卡通、視頻監控與智能調度、以及電子站臺信息發布等服務於智能交通的「智能公交系統」。據XX介紹,智能公交系統中的電子站臺發布系統,除了公交各線路的文字信息外,還能顯示各線路上車輛的位置,以及到站距離。這項技術的運用,對於市民適時安排乘車計劃、提高出行效率具有極大的幫助。
  • 打造智能出行新物種 天貓精靈高德版智能車盒發布
    開放、靈活的智能解決方案汽車正從出行工具轉向出行服務平臺,能否為用戶提供智能化、個性化、場景化的車載服務,成為獲取用戶青睞的關鍵所在。「目前,手機的迭代周期普遍在1年以內,而汽車則為3—5年。韋東表示,「高德對用戶出行需求有深入的洞察,天貓精靈則在智能服務方面豐富經驗,我們希望強強聯合,通過天貓精靈高德版為服務載體,為用戶帶來更好的出行體驗。」天貓精靈高德版採用了開放、靈活的智能解決方案,以外接硬體方式,通過內置4G網絡,使天貓精靈高德版可以基於原車載屏幕,實現即插即用的智能化升級,讓用戶在車內就能享受便捷、豐富的移動網際網路服務。
  • 熊貓智能公交車助力公共運輸「新基建」
    自2020年5月6日開始至2020年9月30日(根據相關部委規定,無重大交通事故可以持續申請延期),深蘭熊貓智能公交車將在指定路段進行:包括交通標誌和標線的識別及響應、並道行駛、靠路邊停車、交通信號燈識別及響應、車輛行駛狀態識別及響應等10大項共計32個測試場景的全部測試項目。
  • 智能客運體驗,超酷的!
    智能客運體驗,超酷的!旅客只要對著智能超大屏幕說出諮詢事項,便可快速得到線路查詢、車次時間、票價政策、乘車須知、潼關風土人情介紹等智能回復。AI機器人提供的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服務,讓旅客的出行更加智能。智慧安檢系統兼顧效率與安全
  • 2020中國智能交通市場年會召開 百度地圖帶來智能交通新「圖景」
    城市交通複雜多變,如何將真實交通圖景線上化、數位化,利用大數據、AI等技術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服務公眾出行,是整個智能交通行業的重要議題。8月18日,第九屆(2020)中國智能交通市場年會在杭州召開,大會以「歸初心守匠心致創新」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政府、交通協會、高校學者、企業代表等從業者關注。
  • 2020上海國際先進軌道交通技術展,良信助推軌道交通智能運營
    12月9日,2020上海國際先進軌道交通技術展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吸引了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家企業參展。軌道交通是國家公共運輸和大宗運輸的主要載體,屬高端裝備製造業,也是我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重要代表。
  • 智能交通系統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解決交通問題的傳統辦法是修建道路,但無論哪個國家的大城市,可供修建道路的空間越來越小,而且,由於道路建設資金的不足,以及道路用地的困難,道路裡程的增長速度往往落後於汽車數量的增長速度,交通阻塞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的規劃建設,就是以緩和城市道路堵塞和減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利用者的方便、舒適為目的,利用交通信息系統、通訊網絡、定位系統和智能化分析與選線的交通系統的總稱。
  • 攜手「懂行人」共建「交通智能體」,加速推進行業智能升級
    一是現有交通工具的效率未完全釋放,二是出行與物流需求仍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增長,在交通配套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升出行體驗和運輸效率是我們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19年國務院《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印發為交通行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新基建」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進一步明確規劃了交通傳統設施和數字新技術融合的藍圖。
  • 小鵬G3全新智能升級,為用戶量身打造!出行更安心
    小鵬G3全新智能升級,為用戶量身打造!採用全景太空駕駛座艙,搭載聖戈班1.889㎡全景式前擋風玻璃、12.3英寸高清全液晶智能儀表、15.6英寸懸浮觸控屏,視野更開闊,給用戶帶來全新駕乘感受,盡享未來科技感。
  •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與騰訊地圖攜手發布公共運輸出行大數據...
    7月30日,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聯合騰訊在北京舉辦「布局新基建,數據資源賦能城市交通發展」研討會,探討新基建背景下,交通大數據在交通產業發展中的應用,並且雙方攜手發布「公共運輸出行大數據平臺」,助力城市公共運輸智慧化發展。
  • 極光(JG.US)與威馬汽車達成合作,以智能科技提升用戶體驗
    近日,中國領先的移動開發者服務提供商極光(Aurora Mobile, 納斯達克股票代碼:JG)與國內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威馬汽車達成合作。憑藉業內領先的消息推送服務及智能運營數據分析等技術,極光將助力威馬汽車打通數位化運營鏈路,打造極致用戶體驗,探索智能車主服務新可能。威馬汽車成立於2015年,是國內新興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
  • 自動駕駛落地步驟明朗,18位大咖共話智能交通|CCF-GAIR 2019
    呈現出更富前瞻性與落地性相結合的會議內容與現場體驗。大數據、5G通信、車路協同、人工智慧等構成了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基石。構建智慧交通基礎設施、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的量產落地,這些都是行業人士所關心的議題。7月13日,18位大牛在CCF-GAIR 2019智能交通專場上,就上述議題進行了行業探討。
  • 臺南:以智能運輸城市治理,創新運轉智能交通未來
    建構智能交通控制系統,解決塞車問題回顧在縣市合併之初,臺南市交通局面對的是驟增30倍的廣大幅員,不僅基礎設施有落差、老舊城區道路狹窄、街廓過近,還有停車格不足,公共運輸無法普及等問題,加上主要連外道路不足,讓市民飽受交通壅塞問題所苦,然而卻沒有相對應的管理人力與服務能量。
  • 能互動夠體貼才是真智能 奔騰D-Life 5.0車機系統的趣味體驗
    因為車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有時候它充當了我們除了智慧型手機之外的第二個夥伴,直觀的體現就是智能聯網系統,這也決定了這個朋友有沒有溫度,夠不夠聰明。雖然市面上有很多車型會把自己的車機聯網系統貼上行業領袖的標籤,但在我看來,體貼、有趣、互動才是真的智能,直到這款奔騰T77PRO的出現給了我很多啟發。1.業界第一個獨特有趣的體驗-3d全息投影。
  • 售後智能客服:店小蜜用戶體驗地圖
    後者強調的是這套智能客服系統不僅旨在對客服本身工作發揮提效提質的作用,還有帶給諮詢消費者的感知體驗,這樣的定位也影響到產品的功能範圍層設計。因此智能客服系統體現在提供關鍵詞觸發標準答案的純機器人服務,要找人工客服則需用戶填寫提交工單。而到2018年,網易七魚的產品定位為提供雲能力的智能客服系統,與店小蜜的明顯區分點是:店小蜜是針對阿里平臺商家提供服務,而網易七魚的核心渠道用戶進一步拓展為微信、微博、移動APP、web端商家,服務領域也重點針對電商售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