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同學講直線與平面所成角的時候,回顧了一下之前網上教學的視頻,主要讓學生回憶了一下可以用四邊形對角的字母表示平面,有些學生沒有注意到老師講課的一些細節,所以產生迷惑。
實際上我們老師在上課時都會有一些枝節、一些拓展,比如往往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高考不考,但卻是很有意思的,值得思考,比如我當時做了一個實驗,一塊豆腐切3刀最多切八塊
然後我多提了幾句,切4刀最多切幾塊呢?切n刀呢?
對於切4刀,之前的日誌裡就有提過,我們可以用幾何畫板作出這個問題的直觀題,從而得到最多可切15塊的結論,也就是空間可以被4個平面最多分割成15個部分。有幾個同學微信給出了回答。
4刀解決了,那麼能否得到更一般的結論呢?
我之前思考了很久都沒有得到答案,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查閱文獻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被瑞士數學家斯坦納於18世紀已完美解決,
斯坦納(steiner,1796-1863)
下面截取證明過程:
這個證明過程非常巧妙,利用直線與平面疊加的遞推公式,得到最後的通項公式,用到的方法都是我們學過的初等數學的解題方法,如累加法、數列求和公式等,對於一些優秀的學生如果仔細閱讀的話,完全可以讀懂。
我相信如果學生能夠把這道題看明白,一定對自身的數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有「兩套教學大綱」
第一套大綱,指的是那些「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和長遠保持在記憶裡的知識」;指的是那些 「關鍵」的知識,「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取決於這些知識是否牢固」;指的是那些「反映本門學科特點的、重要的結論和概括、公式、規則、定理和規律性」;指的是 「學生都備有專門的本子,用來抄錄那些必須熟記和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
第二套大綱,指的是「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指的是「非必修知識的大綱」;指的是「學校大綱範圍以外的一切知識」;指的是可以幫助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裡保持教學 大綱規定的教材」的「智力背景」
簡單的說第一套是考綱,另一套是考試範圍外,教師覺得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素養的內容。
我認為很多教學內容在考綱之外,但如果能對學生有所幫助,應該給學生補充。李大潛院士指出,減少教學內容不一定是減負。比如我們現在用的教材的立體幾何部分就非常的簡略,如果只按教材來教,學生容易一知半解,我們老師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將教材的理論體系相對完整化,才能讓學生能夠理解的更加深刻一些。
學無止境,第二套教學大綱需要我們老師通過終身學習,不斷完善,心中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濾出一杯最清澈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