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左)與主持人南翔在活動現場。
作者與徐則臣(右)合影。
鄭玄 文/圖
12月5日,福田名家薈在福田區圖書館一樓沙龍廳舉行。邀請的嘉賓是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此次分享的主題是「時間與河流」。以他的茅獎作品長篇小說《北上》背後的寫作花絮為主線,講述京杭大運河上發生的精彩故事。主持人南翔老師簡短介紹後,徐則臣把創作背後的精彩故事向大家娓娓道來。我在現場聽得津津有味,很多共鳴和遐想紛至沓來,也得到了寫作和為人處世的大啟發。
徐則臣生於江蘇東海,從小在大運河邊上長大,因為自小親身經歷,在他的作品中總會有關於大運河的描寫。龍華本土作家李玉說過:故鄉是一個作家永遠寫不完的題材,對此我深以為然。徐則臣如孩子般講述自己的童年,甚至有淚光隱在眼中,我堅信心懷故鄉的作家才能把最真的情感躍然紙上。徐則臣如此,縱觀路遙、麥家、遲子建、梁曉聲等茅獎得主,字裡行間中也都有對故鄉的眷戀。我平時也會寫關於故鄉的文章,動情處,也會潸然淚下。
提起《北上》的醞釀,徐則臣說《耶路撒冷》完成後,出版社的朋友提出關於運河的描寫看得不夠過癮,能否再專門寫一部運河的作品?徐則臣靈光一現,立即開始著手準備。他仔細研讀了六七十本專業著作,小說涉及的國內外地點他全部實地考察採風,搜集整理資料素材,歷時四年,《北上》問鼎茅獎。聽到這裡,我無比震撼。正如歌中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徐則臣的光環背後,同樣是鍥而不捨的艱辛努力。作為寫作愛好者,我有類似的體會,我在寫小說時,也會涉獵很多相關的資料,再融入自己的筆下,雖然很繁瑣,卻樂在其中。
《北上》創作時遇到過運河知識的瓶頸,徐則臣專門請教了運河專家,才知道運河徐州段改道的事,為保證小說嚴謹,他只好忍痛將某段文字全部刪除。他帶著惋惜又很快釋懷,我同樣深有感觸。我在寫都市小說時,有個橋段的邏輯性經不起推敲,我忍痛將1000多字的描寫全部刪除再重新來過,果然,重寫的部分和原作對比,確實更勝一籌。我想徐則臣刪除文字時的心痛一定和我很像,但收筆完成時的酣暢也一定同樣妙不可言,優秀的文學創作更需要匠人精神。
小說之所以取名為《北上》,是因為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大運河的北上本身就是一種逆流中的自我挑戰;同時也暗喻著文脈和精神之北。我知道「北」自古為大,才有了「天上的星星參北鬥」之說,如此一來,我眼中的《北上》更有奮發向上的含義。
說到歷史,徐則臣和大家聊起了他眼中的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魄力可謂震古爍今,而並非人們認為的「昏君」。有道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認為能做到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是合格的讀者和寫作者的必備素質。說到文學,他說四大名著都離不開運河的元素;運河把從前江蘇境內的「坊市分離」變為「合一」,我馬上想到「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千古名句。
徐則臣坦言,中華文明說到底就是橫著的長城和豎著的大運河。兩者理清,中華故事就搞明白了,所以他才提筆寫運河。是的,寫作者應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創作才不會迷航。
名家薈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結束,我把自己購買的三本作品請徐則臣籤名並與他合影留念。得知我是文學愛好者,他鼓勵我堅持寫作,寫故鄉和自己喜歡的城市,說這是一種最好的記錄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