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年少時,每次考試取得好成績,父母的獎勵都是去書店買書。對於父輩而言,他們常常會說:「買書,你買多少錢都沒關係,讀書是好事。」「我們那時候,只有地主家後代才留得下一些書,地主家的小孩才有書看。」
如今,「雙十一」、「雙十二」各大購書網站推出各類「滿減」、「五折封頂」的優惠活動,圖書已不再是奢侈品,買書也不再成為一個需要反覆掂量的決定。也正是如此,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有時因為自己此一時廣泛的興趣,買兩本書學習一下;有時因為朋友的反覆推薦,自己未必喜歡,但覺得可以嘗試一下;有時這些書實在是便宜得過分,一折兩折,這個便宜不能不佔……各種各樣的理由讓自己把書買回家,但興趣會過時,朋友推薦不如自己屬意,便宜的書質量或許不佳。結果,多年過後,有些書甚至連塑料膜都還沒拆。有什麼書你買了卻一直沒讀?為什麼沒讀?面對這些嶄新的書時,會覺得自己浪費錢嗎?
馬野
我讀書需要圈點勾畫,所以基本不去圖書館借書,對有興趣的書都是買來讀。平時會把想讀的書放在網站收藏夾裡,只要一有優惠活動就開始清空收藏夾。有很多書買來以後,直到今天,塑料膜都沒拆,因為想讀的書實在太多了,讀書的速度卻沒跟上。
有一本書雖然拆了塑料膜也一直沒讀,就是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畢竟是那麼厚三卷本,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譯林出版社的版本裝幀一塌糊塗,一翻開來就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行距應該也是一倍,紙很薄,我一度以為自己買到盜版書。這樣的書配這樣的字號、行距大概一開始讀就要睡著,不知道要讀到猴年馬月,於是一直沒讀。
很多年過去,經典還是經典,總會在各個場合看到對它的討論。如今最奇詭的事就是《追憶逝水年華》的原本還沒開始讀,關於這部作品的細節、評論、翻譯的優劣早已讀了一堆。
轉轉
有太多這樣的書了,我宿舍書架上大部分書我都沒看過,大概每個假期能看四到六本,主要原因是要讀的書太多,卻總是來不及讀,買書總比看書快。有一波書我記得很清楚,因為當時我要做一個作業,是把杜甫的《壯遊》翻譯成白話文。為了做好作業,我把老師推薦的各種評傳和杜詩詳註全買了,堆起來大概有我小腿那麼高。當時的想法是,我要把這些書全都看掉才好啊,都是研究杜甫最好的書。最後結果是,評傳就看了一本,另一本評傳草草翻過,還有一本壓根沒打開。
現在面對書架上的這些書,我倒不會覺得慚愧或者特別浪費錢,我覺得看書是一輩子的事情,能夠知道什麼書好,然後擁有它是很幸福的。我雖然害怕我終究沒有時間讀,但是讀一本是一本,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不想背重書出門的旅程狗
那應該是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簡直是熱門書,所以買它。而且偉人的歷史也會很有意思的,特別是能看到官方文件背後的偉人,當時也正好是上海書展就入手了。結果因為書展買的書好多,而且這本是好厚的一本紙質書,出門帶著不方便,在家中靜下心讀書的時間又短,然後拖著拖著又到了下一年書展了,又開始買新書了。會覺得有點浪費錢,所以決定以後大部頭的書還是買電子版的,紙質書就買那種不厚的,可以飛機火車上隨時看。
Robin
我覺得拆塑料膜很爽的,所以我把書買來的時候都會把塑料膜先拆了。但是一直沒讀的書是有的,就是宗澤亞的《清日戰爭》。那本書是我2014年買的,當時是因為甲午戰爭120周年,這本書也是史料非常豐富的一本書,有特別多日本方面的資料。後來擱置沒讀的原因其實也是因為史料太多,作者本身的觀點有些少,讀起來沒那麼有趣。
東東
《深淵上的火》從我還在大量閱讀紙質書的年代就擺在我的書架上,現在又躺在我的Kindle裡,然而至今還是只讀完了書的5%。作為一個科幻迷,雖然最喜歡的是新浪潮那一波的作家,也明知此書是一本相當硬的太空歌劇類的科幻,每次看到經典科幻榜單的評語或者是科幻同好的推薦,仍然會忍不住要把它列到近期的待讀中,尤其是在讀完《基地》後,對於這類宏大設定下的書又添了幾分興趣。可是每次讀完開頭書裡面關於三個世界的設定以後,發現故事遲遲沒有和設定關聯上,就耐心丟掉了一半,再看一眼Kindle下面那個時間進度條還有九個小時,就不得不放棄了。但願某個長途飛行的航班上,我會耐心把這本恢弘的科幻巨作讀完。
草木
想了想,應該是《有機化學》和配套的習題集,當初買這本書是因為想修這門課作為選修課。高中時,我最喜歡的科目就是化學,尤其是有機部分。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選這門課,於是一直沒有翻開這兩本書。它們現在並肩在我書架的最高層吃灰,大概一起被束之高閣的還有我學理工科的願望,當然一起被擱置的可能還有自己當初不在意績點、只想修自己喜歡的課的勇氣吧。看著這兩本書,自己還是會覺得遺憾,希望自己畢業前能找到機會去修一修。
雨濃
初中時買了胡塞尼的《群山回唱》,因為當時讀了他的《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都覺得特別好看,所以又去買了《群山回唱》。恰好趕上我中考的時候,結果就沒顧上看,等到中考過後的暑假,又玩瘋了,竟然就忘記。上高中時去了外地,走的時候還帶著這本書,說到了新的高中一定要讀,結果因為住校,學校對學習抓得又嚴,又把這本書忘在腦後,最後直到高中畢業都沒看成。現在我又把這本書帶到了大學,反思一下感覺自己挺浮躁的,大學之後就沒怎麼好好讀書,雖然一直想讀,但一直在拖。
十萬多燉雞
大概是《資本論》吧,作為經濟系的學生,覺得這是基礎書,而且《資本論》確實能夠幫助理解很多歷史和現實的問題,所以當年就買了。我記得大一時,有一門課的老師跟我們說:經濟系的學生,《國富論》跟《資本論》是必備技能。然而,四年以後,我又上了這位老師的課,書卻依然沒讀。主要原因還是書太長了,不想看而且看不下去,可能也有缺乏時間的因素。所以沒讀完的《資本論》讓我認清自己如果買《國富論》也不會讀。現在看到《資本論》,其實還會幻想自己有一天讀完它。
王足各
之前讀了那篇很有名的文章《買書不看出版社的全是山炮——出版社排名》,裡面說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的書極少、極精,是出版界的勞斯萊斯,我就信了。所以當時入手了一批覆旦大學出版社的書,基本上都是中文系老師的書,陳思和的《腳步集》、劉志榮的《潛在寫作1949-1976》這些,後來遇到放假,玩起來了,書就看得少。現在每次看到這些新書的時候,倒也不會羞愧或者浪費,因為覺得我自己總會看的。
cally
這種書有很多,舉例的話就像《騰訊傳》跟《失控》。《騰訊傳》是自己想要了解這樣一個巨大體量公司的發展史,也可以藉此了解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然後作者文筆也不錯。後來沒看,主要還是自己的惰性,看書的熱情時有時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太快了,暫時也沒那麼大熱情去回顧歷史了。現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是會拿出來翻幾頁。
徐馭堯
《ArcGIS 9地理信息系統應用與實踐》這本書是三年前讀本科時購入的。當時在學「地理信息系統在社會科學中應用」一門課,結課時,我覺得很多東西都沒學懂學透,所以就問老師有沒有什麼進階讀物,老師推薦了此書。後來歷經畢業季、支教、回來讀研,當年學習的Arcgis技能已經忘記了大半,這本書也從未真正認真學習和閱讀過。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聽聞這個軟體的通用版本已經升級,這本書裡的內容可能已經過時了。這件事想來不禁汗顏,也感到萬分慚愧。我讀書十幾年,想學的太多,而真正學過的太少:桌上各種數學書到計算機書,真正認真學過的沒有幾本,而且曾經學過的代碼、軟體大多已經忘記。當時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工具類知識的書籍,書買來總會學、學了總有用,卻沒想到諸事纏身始終未及學習。
不過,話說回來,這裡倒也有個教訓:凡是工具,總是常用才能熟練,才能記憶。所謂肌肉記憶,大概對於代碼、數學這類知識也不例外。覺得可能有大用場的計算機技術等沒有用上,Adobe等技能倒是一天比一天熟練。這是不是說明,起碼對自己來說,本來想學的那些知識本身就是無用的呢?大概這是另一套買了沒讀完的書——《魯迅全集》中學到的精神勝利法吧,前面這半句話也說明人總是能記住自己用得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