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9人組成的山西醫療救援分隊,仍在玉樹機場的「臨時醫院」裡忙著接診轉診。從剛開始「請戰」,到在駐地周圍巡診,再到接管玉樹機場醫療救助,他們如何開展救援?本報記者跟隨他們,記錄了他們忙碌的細節。
只顧著請戰 凌晨還沒住所
「我們要的是任務、任務……」4月19日凌晨1時,嘶啞的聲音在玉樹縣體育場的夜空中顯得格外響亮。正對著電話「生氣」的是此次帶隊的隊長,太原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的主任董鈺柱。
17日下午,山西抗震救災醫療衛生隊接到地震救援指揮部的命令,緊急派救護車到玉樹執行轉診任務。18日下午,董鈺柱他們晝夜兼程趕到玉樹。
董鈺柱希望馬上帶領自己的隊員投入救援,但當天的救援車輛已經安排妥當,轉診的任務也已由提前趕來的「北京救護中心」負責。作為帶隊隊長,董鈺柱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山西醫療隊的救治目標。從那時起,他的「請戰」電話就沒停過。
司機老張告訴記者,董鈺柱已30多個小時沒合眼了。記者詢問是不是有高原反應,董鈺柱沒接這個話茬,只是著急地說:「咱們山西的來了,怎麼能沒任務呢?」而此時,這支醫療分隊的食宿還沒有解決。「來的時候是緊急,就沒有帶物資保障車。」一直聯繫任務的董鈺柱不得不面對一個嚴肅的問題——這20多人夜宿哪裡?地震災區的帳篷區域都已安排完,這麼晚再找出一塊空地實在很難。「咱不給災區添麻煩了。」他們決定自己找住所,最終找到了一個工棚。由於地震,工棚裡已經沒有多少工人。山西醫療救援分隊在玉樹的第一晚,在工棚的大通鋪上度過了。
急救醫生治好小男孩的「心病」
董鈺柱的「請戰」努力沒有白費。19日一大早,青海省衛生廳就給山西醫療救援分隊派了任務,在駐地周圍進行巡診活動。醫療隊把救護車開到了結古鎮的路邊。20分鐘不到,一家人就找到了救援隊,說自己一歲半的孩子得了「怪病」。
接診的是晉城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專家張海濤,聽到「怪病」的那一刻,張海濤也有點發毛。他的專長是急救救護,能解決這樣的疑難雜症嗎?張海濤跟著這家人一起來到位於結古鎮外的一個帳篷內。孩子正在大哭,誰也哄不好。張海濤按照慣例量了體溫,聽了心跳,都非常正常。是不是心理恐懼?張海濤支開了護士和其他人員,抓住小孩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摸著。張海濤說:「小孩是說不出話來,但當我摸他手的時候,他攥得越來越緊,我確定這是一種災後心理疾病。」他與小孩父母聊天得知,地震後,家裡人忙著救災救人,孩子常扔在一邊不管,小孩子幾次爬過來要抱,都被忙碌的家長推開,這樣使得小孩的心理恐懼一直沒有釋放。在張海濤的撫慰下,小男孩慢慢止住了哭聲,第一個病人被他治好了。從19日晨6時到中午12時,山西醫療救援分隊巡診救治了30多人。
40分鐘,玉樹機場建起「臨時醫院」
19日下午,董鈺柱接到青海省衛生廳的電話:「玉樹機場救護力量匱乏,請援助。」機場原先的醫療隊伍由於救災需要投入了其他地方,那裡只剩下青海省紅十字醫院的高院長指揮著戰士救助等待飛機轉運的病人。「病人不能等。」9輛車、29名醫護人員直奔玉樹機場。救護車隊剛出玉樹縣城,冰雹呼嘯而來,救護車不得不放慢速度。在冰雹中前行一個小時,山西醫療救援分隊終於到達玉樹機場。
見到來支援的山西醫療救援分隊,高院長激動地握著董鈺柱的手說:「太感謝了,不是你們,今天晚上我就不知道怎麼能過去」。看著躺在地上的病人,董鈺柱馬上召開了醫療隊的全體會議。「我們來自山西各個市,各位也都是急救方面的專家,但現在我們的任務是接管玉樹機場的救治,我們需要成立一個臨時的醫院,所以從現在開始,將成為一個整體,服從統一安排」。董鈺柱說完,開始安排工作:將機場的候機椅子搬過來組成了待診區;用隔離帶將候機樓大廳劃分為三個區域「輕度治療」「重度治療」「設備材料」;搬來倉庫裡的椅子,鋪上消毒巾,作為一個臨時藥品臺;把機場的廢紙找來,裁成統一尺寸,變成醫生的病例單。40分鐘後,一個「臨時醫院」在玉樹機場建立了。臨時醫院建好了,開始臨時排班,「第一班晚上6點—12點,第二班晚上12點到早上6點……」
6個多小時接診53名傷員
19日下午6時17分,山西醫療救援分隊接管玉樹機場醫療救助後的第一位患者被推進來。這是一位藏族大媽,她的腳因為在地震中被砸又被開水燙過,腫得厲害。接診的大夫還是張海濤,他將病人放到擔架上,用臨時支架將病人的腿抬高,進行治療。一切因陋就簡,但恪守專業。
晚上8時30分,一輛救護車駛進了玉樹機場,這是一名嚴重摔傷的病人。在此執勤的戰士拿著擔架就要抬,這是,背後傳來了一聲大叫「別動」。董鈺柱和另一名醫生幾乎用衝刺的速度奔了過來,經過他們的診斷,這名傷者很有可能是腰椎骨折,如果輕易搬動,很可能造成次生傷害。董鈺柱叫值班的護士去找「鏟式擔架」,這是針對骨折病人特用的擔架,可以把擔架分開來,在不大搬動傷者的情況下,將傷者轉移到救治區域。經診斷,傷者確實是腰椎骨折。董鈺柱有點後怕地說:「當時要差那一步,這人以後可能就癱了。」
截至20日凌晨1時,這個臨時醫院共接診53名病人,9名危重病人住進了臨時醫院的「擔架病房」。棉被不夠,山西醫療救援分隊的隊員從車上找來了自己的軍大衣蓋在了傷者身上。輪班到了,已經忙碌了一天的醫護人員卻沒有休息的地方,他們只好回到救護車裡睡去。
董鈺柱依然沒有睡,記者跟隨他一個救護車一個救護車地檢查,一遍又一遍到「臨時醫院」去看值班的情況。凌晨3時,一個被砸傷的藏族婦女躺在擔架痛苦地睡不著,醫生檢查後發現是受傷後無法正常排尿。機場內沒有任何排尿器械,護士長找到幾個輸液管的包裝袋,準備幫她。董鈺柱在一旁提醒,必須與家屬溝通好後再操作。經過一番比畫,家屬也了解到醫生的用意是為了緩解傷者的痛苦。兩名女護士一個扶著老媽媽的腰,另一個操作……
20日凌晨4時,董鈺柱還在忙著看每一個病人的病歷。「董隊長,這應該有50個小時沒睡了吧,你也不困……」記者說。董鈺柱愣了一下說:「這不是還有9個病人沒診治麼?」
本報特派記者 劉斌 玉樹報導
記者連線在格爾木和西寧的山西醫療隊隊員
克服高原反應、挑戰疲勞極限、一臺接一臺的手術、像家人一樣的床前護理……大同抗震救災醫療隊的醫務人員赴青海玉樹災區已經4天了。19日下午,記者終於打通了遠在青海參加救援的護士長杜春芳和醫生龔俊的電話。
杜春芳來自大同市第七人民醫院,隨山西抗震救災醫療隊抵達西寧的第一天,便奉命前往格爾木人民醫院骨科,負責重症病人的全面護理。「這裡都是因地震受傷的患者,腰椎骨折、骨盆骨折和四肢骨折最多,讓人看了心酸。但面對他們時,我還要面帶微笑,告訴他們你們很堅強,為他們鼓勁。」受高原反應、氣候寒冷等影響,許多醫務人員都出現了頭暈、胸悶等不適症狀,但大家能不吃藥則不吃藥,實在頂不住了吃上一顆,「能克服就克服,因為災區目前藥品比較緊缺,受傷的災民更需要」。
40歲的藏民加代做了截癱手術,生活不能自理,而他的家人都在這次地震中離去了。杜春芳要給他打針、輸液,還承擔起了照顧他生活起居的責任。
被分到位於西寧市的青海省人民醫院的龔俊大夫,18日參與了一個腰椎病人的急救,手術做了三個多小時。據他介紹,為了加強對骨科患者的救治,該院骨科病區增加到了5個,經過前期的術前準備後,對200多名骨科患者的手術將從本周全面展開。他說,20日他已經安排了4臺手術,「雖然任務很重,但我做好了全面的準備」。
山西醫療隊在災區得到了大家的尊敬。龔俊說,尊敬就是信任,多救人,多一個生的希望,醫療隊一定不辱使命!
郭斌 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