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希望小學
迎來開學的日子,
六年級學生小芸迫不及待想要見到王老師,
把自己剛學會的歌唱給她聽。
得知王老師正在北京培訓時,
小芸有點失望。
讓小芸心心念念的王老師叫王楊穎,是紅毛希望小學的特崗音樂教師。2014年畢業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王楊穎,上崗前對「特崗」有過一些刻板印象,「我覺得可能要在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任教。」
做好吃苦準備的王楊穎,2018年通過全國特崗教師招聘進入紅毛希望小學。第一次到校報到時,她驚呆了。
嶄新的課桌椅、標準化操場、現代化教學樓……紅毛希望小學的基礎配套設施和城裡學校幾乎沒什麼不同,讓王楊穎感到有些意外。「我小時候也在鄉鎮學校讀書,這個學校的硬體條件比我們那時候好多了。」王楊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她小時候就讀學校的師資力量流失嚴重,幾乎每學期見到的老師都不一樣,這也讓她萌生了長大後留在鄉村教書的念頭。
學校的教學環境比想像中要好很多,不過王楊穎仍依稀看到了兒時學校的影子,「整個學校六個年級近500名學生,在我來之前只有一名音樂老師。」 王楊穎第一學期上課教唱歌時,孩子們根本不敢張嘴,個個都低著頭很靦腆。
如何「撬」開孩子們的嘴?王楊穎想利用興趣小組的形式帶他們重新認識音樂這門課。剛開始,報名參加興趣小組的學生寥寥無幾。「我只能一個個勸說,告訴他們以後可以出去演出。」王楊穎說,學校學生大多來自附近黎族村莊,「見世面」的機會少,一直渴望能看看山外的世界。
在王楊穎「生拉硬拽」下,一支學校合唱團宣告成立。農村孩子音樂基礎薄弱,認識五線譜的學生幾乎沒有。王楊穎就從吐字發聲等基本功教起,邊排練邊講解樂理知識,一點點糾正學生的發音。
「斑鳩叫毛雞合,斑鳩多掛榕樹……」去年,為了參加縣裡的一個唱歌比賽,王楊穎將參賽歌曲音譯成黎語版的《斑鳩歌》,一下子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那次比賽成績不算太好,但孩子們的進步卻被王楊穎看在眼裡。黎族姑娘小芸平時不愛說話,有些自卑,隨著音樂放聲歌唱時卻顯得從容自信。漸漸地,她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變得越來越自信。
「音樂或許不能直接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卻能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王楊穎說,她想繼續帶好這個合唱團,讓更多鄉村孩子感受到有溫度的音樂教育,通過與音樂的相遇擁有更豐盈的精神世界。
來源:海南日報 |記者:李夢瑤 通訊員:林學健
編輯: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