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瓊中緊緊圍繞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目標,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推進依法治教,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全力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使教育資源日益優化,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各類學校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2017年,瓊中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單位,在全國教育扶貧現場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
辦好每一所學校
教好每一位學生
瓊中,一直在努力
整合資源 學校布局不斷優化
走進瓊中實驗小學,嶄新的教學樓矗立在眼前,白牆上裝點著五彩斑斕的線條,校園花紅草綠、樹影婆娑,完善的校園基礎設施以及優美的校園環境,讓這裡的學生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
「我們學校是2016年開工建設的,去年9月投入使用,為的是改善瓊中縣城地區小學辦學條件,緩解縣一小等學校的教學壓力。」瓊中實驗小學校長王昌元說,學校佔地面積114畝,建有兩幢教學樓、兩幢綜合樓、教師周轉房等設施。
過去,瓊中縣城地區僅有兩所小學,但是學生卻越來越多,一個班級的學生常達到60多人。為消除「大班額」現象,瓊中投入1.5億元新建縣實驗小學,新增學位1800個,有效緩解縣城城區入學壓力。
這些年,瓊中不斷優化中小學校布局,改善辦學條件,新建縣實驗小學和11所公辦幼兒園,並按照「就近劃片免試入學」原則,結合城鎮建設實際,將全縣74所(含教學點)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整合為60所(含教學點),進一步形成布局合理、資源均衡的辦學格局。
在整合教育資源的同時,瓊中還積極推進「一縣兩校一園」工程,與華中師範大學開展合作辦學,掛牌成立華中師範大學瓊中附屬中學,並將瓊中思源實驗學校納入合作辦學一體化管理,為瓊中基礎教育注入了「優質基因」。
瓊中足球教育從娃娃抓起 陳元才 攝
保障經費 辦學條件大幅改善
這兩年來,位於瓊中北部的灣嶺學校,校舍及附屬設施從無到有,從差到好,學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今年讀七年級的陳錦堂,對灣嶺學校的變化有著切身的感受,「我小學也是在這所學校讀的,那時候學校還很破舊,沒想到幾年功夫,這裡就發生了這麼大的改變。」
在瓊中,全縣所有的鄉村學校教學條件都有大幅的改善。無論是處在瓊中西北部黎母山下的黎母山教學點,還是位於西南部群山峻岭中的紅毛希望小學,亦或是北部山區的烏石學校,都在瓊中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影響下,向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瓊中縣委書記孫喆表示,瓊中要儘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牢牢把握教育這個根本,緊緊扭住智力扶貧這個突破口,抓好教育這個頭號工程,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為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三個法定增長」,2015年以來,瓊中縣政府累計投入12.59億元用於義務教育發展,其中,投入約2.89億元新建及改擴建校舍91棟、田徑運動場28個、籃球場48個、排球場16個、足球場28個;投入1.2億元,配置電腦3218臺、圖書191130冊、實驗室51間、多媒體教室454間;投入1.5億元新建了縣實驗小學,去年9月已投入使用。至此,全縣中小學校教學設施、設備達到了國家規定標準。
瓊中縣政府財力的巨大投入,使瓊中教育的狀況近年來大為改觀。去年5月底,經省級評估,瓊中縣達到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標準,順利通過驗收。目前,全縣擁有4所省級規範化學校、36所縣級規範化學校、40所標準化學校。
瓊中和平鎮中心幼兒園孩子的笑臉 陳元才 攝
建設隊伍 全面提升師資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師資是關鍵。自2015年以來,瓊中先後引進優秀校長17名、學科骨幹教師35名,招聘特崗教師54名。
「我是2017年9月到太平學校的,來到學校後,就對這裡的教育、教學、校園環境等進行了大改造。」瓊中太平學校校長羅勇是我省面向全國招聘引進的優秀校長。羅勇來後,為這所瓊中最偏遠的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太平學校通過培養讀書習慣、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習興趣等手段,有效地降低了輟學率,提高了教學質量,找到了讓學生回歸學校、喜愛課堂的渠道。如今,太平學校已是縣級規範化學校。
與此同時,為提高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的輻射作用,實現城鄉優質管理與師資共享的目標,瓊中近幾年加大了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力度,深化了教育科研和課堂教學改革工作。每年投入500萬元用於教師培訓和教育科研,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期間組織中小學教師到江蘇、上海、武漢、成都、重慶等教育發達地區學習培訓達500多人次,拓寬了異地交流、培訓的渠道。
「2015年3月以來,我們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全縣學科中心教研組、學科區域教研組、學科教師組成的三級教研網絡,組建了129個中小學學科區域教研組,開展學科區域教研活動,全縣2000多名中小學教師均參與、受益。」瓊中縣教育局局長傅永東說。
此外,瓊中還樹立財政補貼資金向偏遠鄉村教師傾斜的鮮明導向,按照人均每月600元標準由縣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根據鄉村學校偏遠和艱苦程度差異化發放鄉村教師補助,穩定和加強了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這一經驗做法受到教育部通報表彰。
在瓊中民族思源實驗學校,琅琅書聲和隨處可見的閱讀身影讓校園瀰漫著濃濃的書香 陳元才 攝
扶貧扶志 讓教育公平公正
「他特別愛畫畫,但是我們沒錢給他買工具,更沒錢送他去學習。」說起兒子王永誠,吊羅山鄉大美村什丁村民小組貧困村民王興安有些遺憾。
兒子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卻有畫畫的天賦。在初二升初三那會兒,因為家庭條件和自身成績等因素,王永誠產生了厭學輟學的念頭。
「是政府的好政策和學校的老師不斷家訪,讓他重拾信心,重返校園的。」王興安說,得知兒子有輟學的念頭後,學校老師三番四次上門給兒子做思想工作,並且還自掏腰包給兒子買了繪畫工具。
為了不讓一名貧困學生失學,瓊中加大貧困學生資助力度。2016年以來,瓊中共發放貧困生補助6875.45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9191人次,全縣貧困家庭適齡少兒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率先在全省建立教育扶貧「一對一」關愛體系,編印兩套勵志脫貧教育地方教材,在四年級及以上年級開設「小手牽大手」脫貧生涯規劃課程,重在培養孩子志氣志向,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孩子們在學校不僅可以享受到和城裡一樣的教育資源,還可以享受到政府給予的『四免四補』教育扶貧政策,貧困學子在學校的『衣、食、住、行、學』政府全包了,家長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羅勇介紹。
此外,瓊中還重視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瓊中堅持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屬地管理原則,建立資料庫,加強流動人口子女學籍管理,確保外來務工子女順利入學。
瓊中思源學校學生正在認真聽課 陳元才 攝
注重內涵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注重內涵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瓊中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任務。
如今,瓊中正大力實施教育「三大工程」,即實施以安全和道德法紀教育為基礎的全面精細化管理工程;實施以新課程改革和學科區域教研為主線的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實施以足球、武術和民歌、民舞、民服進校園為特色的文體品牌工程。
為落實「三大工程」,對各中小學實行學年度九項綜合考評, 建立學生學業發展資料庫,健全教育教學質量監測機制,以及更新觀念、強化責任、規範管理、優化隊伍、改進課堂教學、加強教科研等途徑,提升了全縣的教育教學質量。
2015年、2016年,瓊中先後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和「全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區」。2015年到2017年,「瓊中女足」獲得「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錦標賽「三連冠」;2018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落戶瓊中,瓊中獲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優秀試點縣。
民族服裝穿起來,黎族苗族歌曲唱起來,竹竿舞跳起來……這不是晚會現場,而是瓊中各中小學校園文化展示的一個側面。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