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接近小雪節氣,北京的早晨空氣越來越清冽,但寒風卻不能阻擋校園裡讀書的孩子們。昨天,本報記者兵分五路,在晨曦中尋找北京城裡的琅琅書聲,感受書香北京的獨有韻味。小學、中學甚至職業學校,冬季的校園裡,處處有學生們的誦讀聲。經典,在書聲中傳承。
陽光書吧書聲琅
時間:7時30分
地點:徐悲鴻中學初中部
早上一進教學樓就聽到了響亮的讀書聲。在初二(2)班,語文課代表潘曉嶺正領著全班學生一起誦讀老舍先生的名篇《大明湖之春》:北方的春本來就不長,還往往被狂風給七手八腳的颳了走。濟南的桃李丁香與海棠什麼的,差不多年年被黃風吹得一乾二淨,地暗天昏,落花與黃沙卷在一處,再睜眼時,春已過去了……
在教室外的走廊,整齊立著數十米長的書架,上面放滿各種名著:《詩經》、《魯迅作品集》、《青春之歌》……到了課間,學生們走出教室,來到書架前,取上一本,或翻閱,或大聲誦讀,甚至互相比看誰讀得熟練。
徐悲鴻中學初中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排排書架和圖書室構成了學校的陽光書吧,有6000餘冊書,學生可以在每周一次的集體閱讀課閱讀,也可以在課間隨時取閱。
語文教研組的唐老師說,這學期學生們集中閱讀了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還嘗試根據對作品的理解,重新給小說設計封面。有以主人公為封面主題的,還有以兩輪拉車為主題的,「我們是美術特色學校,學生經過廣泛閱讀,將他們對文學的理解與美術創作相結合,更加深了他們的人文素養積澱。」
誦讀古方記得牢
時間:9時
地點:北京市實驗職業學校
寬敞的教室裡坐滿身穿白大褂的「準藥劑師」,每人手中一冊《方劑與中成藥》課本,傳入耳中的讀書聲外行人聽起來更像是「天書」。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傷寒服此汗淋漓。」「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熱清表解此為良。」……這是北京市實驗職業學校的學生們在誦讀經典古方。麻黃湯、大青龍湯、四君子湯……學生們不僅需要掌握各種湯劑藥方,還要知道它們對應治療什麼病症。
2011級中藥2班的王愛萍老師介紹,中藥有一些藥材有相反的作用,還有些藥材放在一起會產生毒性。學中藥和藥劑的學生雖然不會成為醫生、沒有處方權。但很多學生會成為藥劑師,或在醫藥相關領域工作。他們必須清楚各種藥材的藥性,對處方進行最後的把關。所以藥物相生相剋的特性必須記牢,很多經典藥方必須熟讀背誦。
2010級藥劑班的李瑞霞老師說,在學生的教材裡,要求背誦的古方有50多個,這些方子有的只有一兩味藥,有的卻包含多達20多味的藥材。這些藥方都需要多次朗讀才能記熟,所以誦讀「方歌」成了學生們的必修課。「朗讀是口、耳、眼、腦的配合聯動,對增強記憶很有幫助。」
李老師介紹,除了誦讀藥方,學生們在早讀時間還會誦讀《黃帝內經》、《大醫精誠》等古文,讀這些書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相關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李老師認為,讀古文不僅能增長學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性格,讓他們靜下心來,不再浮躁。
熟讀經典修心性
時間:9時
地點:三義裡小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上午,三義裡小學五年級三班的課堂上傳來全班同學集體誦讀《道德經》的聲音。校園外牆上以古文解釋的「義」字,操場邊矗立的孔子像,圍牆上的《弟子規》……走在被琅琅書聲環繞的校園,仿佛置身古時的書堂,四處瀰漫著國學氣息。
學校教學主任孫瑩瑩表示,誦讀國學經典是學校自主課程《國學精粹校本課程》中的一部分,全校學生從入學起,就開始誦讀經典。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課本,每周有相應的課時,一年級從《三字經》、《弟子規》入門,二年級讀《千字文》,從三年級開始,學生接觸《論語》、《大學》、《中庸》等精選國學經典。
孫瑩瑩介紹說,每次在國學課上,老師都會讓學生先熟讀經典,通過注釋了解大概意思後,再配以古代典故或者人物故事,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章內容。之後還會讓學生聯繫自己生活的實際情況,對中心內容進行體會,做到不只是單純的誦讀,而是要知行合一。
對於課本上的內容,五年級學生孫鳴婉表示,「一年級剛學習時都不懂,還有不認識的字,但是老師用小故事給我們講,也告訴我們真正意思是什麼,就不覺得那麼難了,而且有的故事還就出現在我的生活裡,很有意思。」
除了國學經典誦讀課,學校每天中午還有十分鐘的誦讀時光,全校學生或背誦或大聲朗讀課上所學過的內容。孫瑩瑩說,這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反覆閱讀,加深記憶,並且每次讀都能有新的理解,還能到實踐中去體會,這也是學生修養的奠基。
德育教育入早讀
時間:7時40分
地點:青龍橋小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一大早西城區青龍橋小學二(1)班教室裡就響起了學生琅琅的讀書聲。今天讀的是《弟子規》,孩子們在朗讀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生字,還學習了日常行為規範和傳統文化經典。另一個教室裡,六(3)班的陳瑜老師正帶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古詩背誦表演賽,71首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古詩詞對這個班的同學來講,已經爛熟於心,倒背如流。在青龍橋小學,早讀已成為日常教學的重要補充和開展德育教育的絕好機會。
二(1)班教室,班主任李宗菊老師將《弟子規》的部分文字用幻燈片的方式展現在黑板上,她讓學生自己來講講其中的意思,虎頭虎腦的張巳陽站起來,大聲說「父母呼、應勿緩,就是聽到父母叫的時候要趕緊答應,不能慢吞吞地愛搭不理。」「講得很對,用詞很準確。」李老師讚許地點點頭,她告訴同學們,一個人的道德和學問表現在一言一行,如果他的態度傲慢而不恭敬,他就不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老師簡短的講解後,孩子們又高聲朗讀起來。
一年級的小豆包們怎麼上早讀課呢?還沒走近一(1)班教室就被孩子們稚嫩的童聲所吸引,原來同學們正由「小老師」帶著朗讀課文,邊讀邊用手指著生字,做到手口一致。「每次早讀時同學們都搶著當『小老師』,我都放手讓他們充分展示,藉此鼓勵他們儘早閱讀書籍。」班主任李常蘭是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她告訴記者,每天20分鐘的早讀雖然時間不長,但對同學們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學習方法非常重要。
四(2)班今天上的是英語早讀,王鬱梅老師掏出秒表訓練同學快速朗讀,既要快還要清晰,頓時教室裡的聲音提高了分貝,速讀紀錄不斷被打破。「複習所學,加深記憶,聽說讀寫用全面提高,這就是英語早讀的作用。」
趙慶麗校長告訴記者,學校對早讀非常重視,抓緊早讀的時間複習鞏固新學內容,同時將德育常規的內容納入早讀,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好習慣。
腹有詩書氣自華
時間:7時40分
地點:育才學校初中部
一走進教學樓就聽見陣陣童聲齊誦。從每扇門望進去,都是坐得筆直,大聲朗讀的學生。初一(6)班的教室裡,孩子們正拿著校本課程《誦讀》課本,聲音清脆地讀著古詩。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隨著七言絕句獨有的韻律,學生們越讀越顯意境。
早上7點40分到8點05分是育才學校初中部固定的早讀時間,連初三學生都沒有取消早讀的特權。教學主任修偉榮介紹說,學校的「誦讀教育」分「三步走」。期中考試前每天誦讀課本附錄中的古詩文,包括自讀課本中的名篇;期中考試之後讀校本課程《誦讀》課本的內容和一些課外讀物;另外每年五月學校還組織詩文朗誦會,學生們上臺展示自己的朗誦功力,這一活動已經堅持了七年,很受師生歡迎。「古詩文有音韻美,散文、詩歌各有各的風格。文學有很多東西需要體會,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自然就能感受到,比說千言萬語都管用。」修偉榮說。
「大家注意體會,在讀七言絕句的時候,斷句是2、2、3的節奏,押韻是在一、二、四句上。」初一(6)班語文老師王磊在學生們誦讀的時候進行著指導,引領大家體會詩文的韻律和意境。王老師鼓勵學生為大家範讀,一名男生立即自告奮勇舉起手,但是站起來念第一句詩就連著兩次都出現了口誤。「更深月色半人家」的「更深」兩個字怎麼都讀不順。「如果是不出聲地讀肯定發現不了這個問題,這兩個字都認識,但是讀出來卻有點繞,看來我還需要在多練習朗讀。」男生不好意思地說。
王磊老師的備課筆記中夾著一張大表格,上面有全班同學的名字,還畫滿了小笑臉。王老師說,學生每背下一篇古詩文,她就畫下一張笑臉。這個學期,孩子們已經背誦了21篇詩文。「別小看每天早上這20多分鐘的早讀時間,語文學習就是積累的過程,這對學生們的文學修養很有益處。」王老師希望自己所有的學生都「腹有詩書氣自華」。李莉 蔡文清 張航 王妍 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