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昨日,央視「朗讀亭」悄然運抵武大校園,吸引140多人排隊進亭吐露自己的心聲。 (記者鄒斌攝)
高清組圖: 「朗讀亭」來到武漢 你的聲音它在聆聽
楚天金報訊 □文/本報記者吳翠華圖/本報記者鄒斌吳翠華
快節奏、快時尚、快生活……在高效率的現代都市生活中,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朗讀了?也許,很多人記憶中的朗讀還停留在上學的時候。
昨日,央視《朗讀者》線下活動「朗讀亭」悄悄走入江城,從凌晨2點鐘「小亭子」運抵武漢大學校園,到7點鐘迎來第一位朗讀者,一股朗讀風暴就這樣與江城相遇。8天時間裡,「朗讀亭」將駐足武大校園、湯湖圖書館等四個地標位置,聆聽江城琅琅讀書聲。
圖為:徐國清
壹 第一位朗讀者4點多起床趕至武大
「我把這首小詩獻給我的自行車」
昨日,第一個走進武大萬林藝術博物館前「朗讀亭」的,是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大二學生徐國清。他告訴記者,得知央視線下活動「朗讀亭」要到武大,自己4點多就起床,5點多出發,6點鐘就到活動地點了。6點半,學習機械專業的他還和工作人員一起調試了機器設備。「沒想到我是第一個,7點鐘正式走入朗讀亭完成了自己的朗誦」。
「我朗讀的是一首自己寫的小詩,獻給我的自行車。」徐國清說,平時他很喜歡讀書,也很喜歡央視《朗讀者》這檔節目,而朗讀是一種很正式、很隆重的表達方式,他想用這種方式,表達和自己那輛自行車之間的一份濃濃情意。
徐國清高中畢業時,曾經利用假期去深圳,在母親打工的公司做臨時工,那是一家生產自行車架的公司。「我老家在湖南,媽媽常年在外打工,所以那段日子是我和媽媽難得的一段相處時光。」徐國清回憶說,他一到公司,就購買了自行車架和零配件,自己安裝了一輛自行車,而這輛在媽媽身邊安裝的自行車,伴隨他從深圳到東莞,從長沙到武漢,從此沒有分開過。
「我很感謝這輛自行車一直陪伴我,同時我想一直保持一顆在路上的心,嚮往著遠方,欣賞沿途的風景。」徐國清在詩中寫道,「如果有一天,我突然不見了,那一定是和你私奔了……」
圖為:嚴女士
貳 55歲人力資源主管參加讀書社
「我朗誦,我開心,我快樂」
「我要朗誦的是《詩經·小雅·鹿鳴》,不過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排到呢。」在寶業湖北建工集團做人力資源主管的嚴女士告訴記者,她特地請了一天假,一大早趕過來,就是要進「朗讀亭」吟詩一首。
今年55歲的嚴女士看起來神採奕奕,據她介紹,自從去年看了央視「詩詞大會」節目後,快到退休年齡的她不僅愛上了古詩詞,還參加了呦呦美文讀書社的經典文化唱詩班。「我們是一個自發組織,成員中最小的只有3歲,年長的有70歲,熱愛誦讀讓我們走到了一起。我們在一起學習誦讀,不是為了參加比賽,而是為了感悟自然美、藝術美,讓自然之美滲透心靈,讓藝術之美陪伴生活。」嚴女士表示,唱詩班的活動通常貫穿著一首詩、一個故事、一個景點和一段表演,而她非常喜歡古詩詞,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次央視《朗讀者》節目的線下活動一到武漢,唱詩班的學員們就打算到各個「朗讀亭」參與活動。
據介紹,這次選擇朗誦《詩經·小雅·鹿鳴》,是因為這首詩曾經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朗誦過,是最早的國樂,「我要誦讀國寶級的經典」,我朗誦,我開心,我快樂!
圖為:邊清靈
叄 18歲女生朗讀《布朗文》獻給嚴厲的父親
「謝謝你,我的父親,我愛你」
在樹蔭下的長凳上,一個長發女孩正在低聲誦讀一首英國詩人愛德華·託馬斯的《布朗文》,「如果我有機會富起來,我將買下考德莊、雄雞墩和公子溝,玫瑰坪、熱谷和飲水灘,再把它們全部租給大女兒。我要她付的租金,將只是每年最早開的堇菜花,潔白又孤單……」
這名來自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大一女生名叫邊清靈,剛滿18歲,她從西安考到武漢,將要完成長達8年的本碩連讀。她告訴記者,得知「朗讀亭」來到武漢,她7點鐘就從學校出發,想把這首詩送給自己嚴厲的父親。因為,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在武漢求學,她才真切體會到嚴父的良苦用心,「謝謝你,我的父親,我愛你」。「我平時就喜歡詩詞,這首詩中的父親要把自己的土地租給女兒,給出的條件卻是那麼容易完成,並且在詩的結尾表達了要把自己的所有財產全部送給女兒的心願,詩中洋溢著一個父親對女兒滿滿的愛。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他是一個不善於表達感情的人,對我的嚴厲幾近苛刻,小時候我不太理解,但現在我長大了,已經可以體會他的一片苦心。」邊清靈很文靜,她告訴記者,自己內心其實是不羈的,所以面對父親在她成長過程中,從吃飯、喝水甚至說話語氣等行為規範上的嚴苛要求,她在相當長時間裡是十分牴觸的。「父親是電子公司的負責人,待人接物十分嚴謹,他最常說的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一個人最能體現素養的就是細節』,在我獨自來武漢求學過程中,讓我在待人接物中受益匪淺。」邊清靈說,是父親讓她對學習和生活更有計劃,如今身在異鄉的她,十分感謝父親的教誨。
圖為:羅能峰
肆 將美好的祝福送給同學和朋友
「朗讀讓我心懷感恩、不忘初心」
「我是武大計算機學院的羅能峰,我今天朗讀的文本是餘秋雨的《嚴重的友情》,獻給和我一起分享快樂、分擔悲傷,一起追逐夢想的同學和朋友。」記者眼前的羅能峰是一個陽光自信的男孩,他說很快就要讀大四了,想起當初從廣西來到武漢求學,人生地不熟,好在交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同學和朋友成了自己的港灣和依靠。
羅能峰告訴記者,自己小學二年級開始參加朗誦比賽,「記得第一次上臺朗誦的是24節氣歌」,後來他喜歡上了演講。「與看書、寫文章不同,大聲讀出來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朗讀過程中的抑揚頓挫和停頓,讓人的感情隨之起伏,讀到情深處甚至熱淚盈眶。我平時喜歡寫作,更喜歡朗讀這種表達方式。」羅能峰說。
來自華中師範大學的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孟博文馬上就要畢業了,她對記者說,3月底在上海與一個「朗讀亭」擦肩而過後,這次一定要抓住身邊的機會,用自己的朗讀聲表達對導師的感恩和對同學的不舍。
孟博文十分喜歡朗讀,在她看來,朗讀的過程令人陶醉,是獲得幸福感最快的方式。「我想在朗讀中告訴自己,無論環境如何改變,都要心懷感恩、不忘初心。以後我還要將這份心境帶給自己的學生。」記者眼前的孟博文,笑得那麼燦爛。
■連結
「朗讀亭」將移步四個武漢地標地點
今年2月《朗讀者》在央視開播以來,掀起一股「朗讀」熱潮。昨起的8天時間裡,「朗讀亭」將移步四個武漢地標地點,向廣大市民開放。而這也是《朗讀者》線下活動的第六站,將在武漢、成都等7個城市同時進行。
據央視《朗讀者》節目組工作人員介紹,這四個地點分別位於:武漢大學校園(13日-14日)、湯湖圖書館(15日-16日)、東湖(17日-18日,具體地點待定)、西北湖(19日-20日,具體地點待定)。
「朗讀亭」形似復古電話亭,約3米高,內設專業錄音設備。無論是在鬧市還是公園廣場,關上門這裡就是每個朗讀者獨處的空間。喜愛朗讀的朋友都可以走進「朗讀亭」,分享自己的朗讀和背後的故事。可自行準備喜歡的讀物,體裁不限、年齡不限、語言不限(普通話、外語、方言皆可),進行3分鐘的朗讀。
據了解,市民在朗讀亭內錄製的內容,有機會被剪輯到《朗讀者》中,在央視播出,甚至有機會被選中,進行《朗讀者》節目錄製。
截至記者發稿時,武大校園內,已經有140多名朗讀者走進「朗讀亭」,讀出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