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看到這個標題有些疑惑,小編你到底是寫實際寺還是西北大學?
話分兩說。說到西北大學,大家都很熟悉,但對西北大學的歷史或許不是很清楚,這裡隨小編一起了解下這個有著110多年歷史的西北地區歷史悠久的學府。
網上資料介紹,西北大學,簡稱「西大」,始建於1902年,由清末光緒皇帝御筆硃批設立 ,坐落於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都西安城牆西南角,是國家教育部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大學,是中國西北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學府。關於西北大學的建校歷史和前因後果網上都有,這裡不再贅述。
下面再介紹一下「實際寺」,據資料記載,實際寺是唐長安城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它位於唐長安城太平坊南隅,也就是現在的西北大學圖書館一帶。唐人韋述《兩京新記》記載:「朱雀街西第二街,北當皇城南面之含光門,街西從北第一目太平坊,西南隅溫國寺(原有注釋為:景龍元年,殤帝為溫王立,寺內淨土院為京城之最妙)」,所以也有溫國寺之說,後來在唐大中六年重建改名為崇聖寺。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尋覓實際寺再次走進西北大學校園的印記。
對於西北大學應該說是古都西安我比較熟悉的一個學府,十餘年的人力資源工作經歷,每年都要進學校招收優秀畢業生,所以,作為國家211的西北大學基本上我每年都要去的,但是,西北大學內有個實際寺我還是真的不知道。
那還是前些年的一個冬季,我在探訪長安古寺院的時候,知道了實際寺,於是一個周末從東郊乘坐43路公交車到西城牆南角下,隨著百度地圖的搜索指引,就來到西北大學(老校區)北門,從西大北門而進就是西大博物館。或許生活於古城西安的人對這個建築並不陌生,它就位於環城南路西南城牆不遠,白色的建築上「西北大學博物館」幾個大字老遠就能看見。我一來急於尋覓實際寺,二來也沒有熟人害怕不讓進博物館,也只是匆匆拍幾張博物館外貌就尋覓實際寺去了。
來到西北大學北門,西大博物館與古城牆相對,與別的院校不同的是,大門口自動門閘中間的秦嶺石上鐫刻著非常醒目的四個紅色大字「公誠勤樸」,字體遒勁有力,據了解這是這所具有百餘年高等學府的校訓。
至如這四個字的解釋,小編百度了下,公,即公正,公平。《新書·道術》有「兼履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禮記·禮運》也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後者被孫中山先生賦予革命的新意。公正或公平,是人們從既定概念出發對某種社會現象的評價,亦指一種被認為是應有的和理想的社會狀況。
誠,即真心實意。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將「誠」定義為自然界和人事社會的最高道德範疇,提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庸》認為,「誠」這一精神實體起著化生萬物的作用。
勤,即勞,出力。《論語·微子》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漢代孔臧《與子琳書》有「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就是說獲取一定來自逐步的積累,勤奮才能收穫得多。要有滿腹經綸,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勤奮。
樸,本指樹皮,亦指未經加工的木材,《論衡·量知》即有「無刀斧之斷者,謂之樸」。樸,又有敦厚、質樸之意,陸機《羽扇賦》即有「創始者恆樸,而飾終者必妍」。
據說這個校訓早在1938年10月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第45次會議上就已經提出並被推為西北大學校訓。
帶著諸多「公誠勤樸」校訓的闡釋,步入校園,冬日的西大校園黃色的梧桐葉與一排排灰色的建築相互映襯,使這個110多年歷史的學校顯得更加古老, 三三兩兩的學子即使在路上行走也是若有所思或者帶著課本邊走邊看,從這裡可看出百年學校的學生是如何的刻苦和認真。從兩邊梧桐的中央大道行走,就來到一片青翠的小松柏樹園,綠色蔥蔥,又是不一樣的景色,綠色的冬青圍繞著同樣是綠色的松柏,遠處是金黃的梧桐葉,給人一種古老中煥發著時代的青春美。
依伴這綠色小園的是一條人字形磚鋪小道,沿著這個小道就是一棟棟教學樓,據說這些建築都很有歷史,在這些建築的前方有著名學者和過去曾任的校長雕塑,比如張伯聲雕塑與化石木景觀,侯外廬雕像與藝術紀念館,魯迅在西大講學雕塑等,還有孔子雕塑以及張學良當時興建的大禮堂等,這些雕塑或隱逸在松柏林間,或與翠竹冬青相伴,還有綠色的或帶有金黃色的蔓藤走廊,曲徑通幽,給這個百年校園一種古樸中透著現代的書香。
在校園拍攝的同時,也不時地向學生打聽實際寺的所在,或許這些學生只顧研究學問,對實際寺也不甚了解。
不過沒關係,既然沒找到實際寺,把美麗的西大校園拍拍也不錯,於是索性就不再尋覓,就走馬觀花的把眼前見到的西大景色攝入我的鏡頭。說實在的,大學校園從來沒有拍過,也沒有寫過,比如西安的交大,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長安大學,外地的北京理工大,清華大學,哈爾濱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的吉林大學,遼寧的東北大學,大連的大連理工,重慶的重大、四川的西南交大,以及我們南方的江蘇大學,南京理工,合肥的合肥工業大學等等,我曾經也去過,但沒有拍照片,也一直沒有寫過一篇遊記。或許正因為西北大學裡面有個唐朝的實際寺,才有機緣尋覓,於是也就四海八荒的寫起這篇也算是遊記吧。
正在我拍橘逸勢勉學之地的同時,忽然一個小亭子出現在我眼前,我還以為和東北大學的秦皇島校區裡的那個亭子一樣,是供學生讀書學習的地方,於是就匆匆走去,只見有個女學生正在背誦英文,於是老遠我就把這讀書的景象攝入鏡頭,當我來到這個亭子邊上時,舉目望去,只見亭子上方有「唐實際寺遺址紀念亭」幾個字,還是我們三原于右任老先生的書法,亭子中間有一個石碑,簡單的介紹了實際寺的情況,真是踏破鐵鞋無覓去,實際寺,我最終還是找到了你,雖然僅僅是一個亭子,但那也是實際寺所在。
只見寺院亭子外圍有數棵芍藥還有月季,月季依然泛紅,牡丹葉子雖然有些發黃,但翠綠的青草和黃色的葉子還有翠綠的松柏遙相呼應,這樣的景致忽然讓我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描寫的唐代太平坊清明渠「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蔬種碧鬆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那幅小橋流水、夾岸竹柳的景象。
在我想像著過去的實際寺規模宏大的景象和美麗的景色同時,忽然想起橘逸勢其人,據資料記載,橘逸勢(782年-842年),日本平安時代著名書法家,804年他和空海一起渡唐,向中國書法家學習。其書法與空海、嵯峨天皇合稱"三筆"。橘逸勢出身名門,其祖父為橘奈良麻呂,其父橘入居。1998年4月,為紀念橘逸勢,由日本書道藝術學院提議,陝西省國際友誼促進會與日本書道藝術學院聯手,在西北大學修建了一座「橘逸勢勉學之地」的紀念碑。據說他在留學時是住在西北工業大學校園內的西明寺,那這個碑為什麼在西北大學校園內?據說一來西大和西工大相隔不遠(今天就相隔一條馬路,古代那更近了),其二,因為紀念碑捐資者寺澤秀與西北大學有交往甚厚,又是西北大學名譽教授,所以紀念碑立在西北大學。還有從碑文處理也提了「 西明寺原址在西北大學西南不遠處」。
看著這碑文,想想早在大唐時代我們就和日本是友好鄰邦,可是近代和現代的日本早就忘記了友好歷史,對我國實行侵略,還幻想瓜分我國領土,一想起來心裡就有點憤憤不平。
關於實際寺的故事或者傳說已經久遠,西北大學也已經有110多年歷史,過去的成為記憶,我拍的小片也已經成為昨天的畫面。實際寺碑亭將永久地成為西北大學紀念物,也成為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如今的西北大學有好幾個校區,原校址(實際寺)已經成為西大的研究生部, 「公誠勤樸」 的西大校訓也將不斷激勵西大人,也不斷激勵我們自強不息的追夢人,公以去私,真心實意,勤以開源,樸以節流,西大和我們都將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不懈奮鬥。我們都是追夢人,在新年裡我們開始新的追夢,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感謝網絡媒體平臺。不對之處還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