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據歷史學家考證,猶太人從19世紀開始,在歐洲掀起了一場背離運動,大量猶太人離開猶太社區,放棄猶太教,改信基督教,拿到了完整合法的公民權。
可這樣的改變真的是從19世紀開始的嗎?在19世紀以前,猶太人就真的團結一心,堅定信仰不動搖嗎?
據統計,公元1世紀以前,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一共有一百萬人左右,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則有四百萬人上下,其中大部分都居住在羅馬帝國的重要城市當中。
並且,這些猶太人主要都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其生活水平也多數以中等偏上為主,這對於巴勒斯坦猶太人來說,是很遙遠的生活,而對於居住在這些城市裡的猶太人來說,巴勒斯坦也是個很遙遠的地方。
換句話說,雙方都在各自的居住地被邊緣化了。
這種邊緣化的後果便是,公元3世紀前後,遠離巴勒斯坦的這些猶太富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猶太教聖經《託拉》由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
在翻譯的過程中,希臘文版《託拉》並沒有忠實於原著,而是加入了希臘哲學觀點,還有部分羅馬帝國流行一時的眾神崇拜內容,比如《出埃及記》中第22章第28節「不可褻瀆眾神」。
從羅馬猶太墓穴中挖掘出來的碑文來看,用希伯來語雕刻的數量還不足總數量的2%,用希臘文書寫的則高達74%。
這意味著什麼?
雖然巴勒斯坦猶太人受到羅馬帝國的壓迫和傷害,被迫流散到其他地方,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除巴勒斯坦猶太人還依然保持著對於猶太教的信仰和堅持以外,其他地方的猶太人不僅逐漸放棄了本民族的語言,還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其他文化,包括宗教。
雖然表面上他們仍然信仰猶太教,可是,他們已經與巴勒斯坦猶太人有著越來越多的不同,從猶太人對於宗教的執著來看,這些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已經不能算是猶太人了。
可是,他們也不能算是希臘人。因為這些猶太人仍然有著其獨特的文化,還有他們的信仰也與基督教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更重要的是,儘管這些猶太人與巴勒斯坦猶太人有著極大的差異,可他們仍然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都十分看重,且極為堅持地遵守著猶太教律法,並儘可能嚴格地按照律法生活。
而這些律法無疑使猶太人與其他民族完全區分開來,也極大地妨礙了他們參與到當地人的生活當中,這種情況從公元1世紀,一直到公元19世紀,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最終導致了什麼樣的後果呢?
巴勒斯坦猶太人稱那些與外族混居的猶太人為「傷風敗俗」,而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則稱那些還困守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為「野蠻人」。
這兩種稱謂顯然都是不能令人接受的,所以,一向懂得反省的猶太人迫切地需要找到一個方法,使二者可以達成妥協,「使猶太人仍然可以做猶太人」,但同時又可以躋身於非猶太社會中的「精英階層」。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猶太人似乎已經做到了,但是,這仍然沒能解決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猶太教與猶太人的文化和傳統聯繫過於緊密,以至於它無法打破猶太人這個封閉的圈子,向外拓展。
從宗教的發展史角度來看,當一個宗教形成了封閉或半封閉的圈子,就是其消亡,並被新的宗教所代替的開始,基督教的早期發展,就是這樣開始的,而同時期其他宗教的消亡,也是如此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