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猶太民族來講,二戰是一段永遠不會忘記但也是不願回憶的歷史。因為納粹德國對猶太民族進行慘無人道滅族迫害,在二戰期間,差不多有600萬的猶太人被納粹殺害,佔到歐洲猶太人總人數的2/3,其罪行罄竹難書。
猶太人是沒有祖國的遊走民族,是隨資本流向而出走的一群善於操縱政治的人,猶太人非常有商業頭腦。在今天,只要提到猶太人,很多人會想到富豪、財團,畢竟連今天華爾街也是猶太人的天下,這些只佔美國2%的猶太人,卻擁有美國70%以上的財富。
像股神巴菲特、索羅斯、馬克扎伯等人都是猶太人後裔,美聯儲連續三屆主席:格林斯潘、伯南克、耶倫都是猶太人後裔。猶太人不僅影響著美國的經濟,還控制著美國的輿論導向。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猶太民族的厲害之處。
那麼二戰時,納粹德國為什麼要迫害猶太人呢。
一,宗教歷史原因。
西方世界普遍信仰的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但和猶太教仍然有較大差異。猶太教不承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並堅持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在基督教世界,普遍認為出賣耶穌的猶大是猶太人,這使得猶太人幾乎天生就是基督教世界的敵人。而基督教徒認為自己才是上帝的新的選民,使的因為宗教原因,猶太人在歐洲國家與其他信仰的人矛盾重重。歐洲很多民族崇尚力量,那麼猶太民族在歐洲處於弱小的民族,經常被在歐洲驅逐、殺戮。
很多猶太人在歐洲國家,淪為賤民或「二等公民」,他們沒有公民權,不能擁有土地,能夠改善生活的途徑就是經商。
二,猶太人經商帶來社會形象。
猶太在歐洲只能夾縫中生存,鑽研經商之道,錙銖必較,逐漸致富發財,很多猶太家族及猶太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是富翁或者財團。因為商人是逐利的,那麼猶太人在社會上就給其他人留下猶太奸商的壞印象。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描寫冷酷無情的猶太商人夏洛克就成了一個典型奸商形象流傳至今。
當時的德國經過一戰後,由於是戰敗國,德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時的希特勒還沒有登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猶太商人把牛奶倒掉,也減價賣給生活貧困的德國人。這在希特勒心裡留下很深的陰影,那就是猶太奸商根本沒有憐憫之心。
三,希特勒利用了德國人不滿心理。
20世紀30年代初,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不僅使德國的經濟倒退,同時也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在德國從事金融商業的猶太人相當富裕,他們富裕的生活與很多德國人貧困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德國人對猶太的不滿達到極限。
剛剛登臺的德國納粹黨,其治理國家經濟並沒有大幅提升,選民開始對納粹黨有意見。這時納粹黨急需一個轉移注意力的背鍋人,猶太人作為德國少數民族,再加其形象不佳。那麼,猶太人就成為納粹黨首選的「替罪羔羊」。在納粹黨人眼裡,將猶太人樹立成全民公敵,將猶太人的某一些缺點無限放大,將會迎合很多德國人的心裡。納粹黨只要打擊猶太人一次,支持他們的民意就會增長一層。
希特勒認為,一戰時德國戰敗後,各種災難的來臨,其主要原因是「怯懦的投降,令人作嘔的革命,國家受辱,這些猶太人都應該負責」。他指責德國猶太人是從戰爭中獲利的戰爭販子,逃避兵役和在破壞戰爭造成內亂的始作俑者。
1933年春天,德國採取了歧視猶太人的第一個政策,猶太人被禁止在政府部門就職,限制猶太人工作,不允許出現在公共場合,不允許在猶太人商店購買商品。
四,希特勒看中猶太人手中的財富。
由於希特勒早早就確定要同時實現對法國的復仇和徵服東歐的雙重目標,他開始激進的擴充兵力,製造軍事新裝備。1934年德國軍費額度增加到28億馬克。1934年,德國飛機產量已經達到了英法美三國之和。而德國經濟儲備的也只夠希特勒兩年消耗,然後整個國家宣布破產。
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眼睛已經盯上德國猶太人手中的巨額財富,那就是用盡一切辦法剝奪,讓他們的財富為納粹德國戰爭侵略服務。
於是,納粹德國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迫害、殺戮德國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