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暴行可謂震驚世界,為何納粹排猶?具體原因非常複雜,「排猶主義」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相當複雜的背景,歐洲各國在歷史上幾乎都有過排猶行為,甚至一直到現在,歐洲各國或多或少也有排猶情緒,其中保守的東歐國家相對更嚴重。
但,排猶排到納粹這個份上,這還是前所未有的,這說明納粹排猶的因素絕對不僅僅只是歐洲歷史上排猶主義的延續,其還有自身的獨特原因:當時整個德國社會,對猶太人的仇恨的確遠超過歷史平均水平。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歷史上最著名的,或許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陰謀論——「刀刺在背傳說」。
「刀刺在背」,這個詞為德語Dolchstolegende的意譯,其具體意思是:德國人對一戰戰敗普遍不平,很多人認為德國並不是輸在戰場上,而是在國家內部被一些邪惡勢力算計了,而這些邪惡勢力的代表就是猶太人。
刀刺在背傳說的漫畫,猶太人在德國士兵後面插了一刀
今天的我們看這個觀點當然覺得有些荒誕,一戰時期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當然是德國國力不足,英法意美俄五大強國聯合,這哪裡是德國能應對的?戰敗了怪當時並沒有太強勢力的猶太人,這是不是有些離譜?
不過,當時的德國人可不這麼想。
今天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分析一戰,通常使用的是「階級敘事」,這當然沒錯,但不可否認的,在當時的環境下,民族情緒仍然是相當尖銳的,德國人和英法之間的對立情緒極重,大多數德國人曾支持或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大資產階級的炮灰」,只是認為自己是「為民族利益而戰」。
正是因此,這些德國人對於戰敗普遍不甘心,不過一個國家也不可能鐵板一塊,戰爭初期團結一心,但開始不順的時候,德國部分團體的熱情就消退了——天主教徒、社民黨人與猶太人便是如此。
很快,由於戰事處於下風,以及戰爭導致的國內經濟困局,大部分德國人的不滿情緒加重,最後德國戰敗,原本受盡戰爭苦頭的德國人民覺得好日子來了,然而等來的卻是極度屈辱的《凡爾賽和約》。於是,原本厭戰的德國人民心中的民族主義情緒又起來了,加上後繼的魏瑪共和國無法解決國內的經濟困境,民眾的壓抑情緒常年得不到解決。
那情緒自然有發洩口,替罪羊是誰呢?當然就是戰爭時期那些「不那麼熱心的人」,主要包括: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以及「國際猶太人」。這些人被稱為「十一月罪犯」。這幾類人在意識形態上不贊同民族主義;或者是屬於少數民族,在德國境內屬於少數派。
可是,猶太人在「一戰」時期到底做了什麼呢?讓德國社會如此憤怒。德國猶太人真的叛國了嗎?
刀刺在背漫畫
其實並沒有,「一戰」時期,德國的猶太人大體還是忠於國家的,甚至很多人在軍隊中戰死了,根據統計有十萬猶太人參加德軍,12000人戰死。
至於把罪責怪到猶太人身上,則是德國右翼分子潑髒水。
德國部分右翼軍人在戰時的宣傳一直就是德國在哪裡取得了突破、在哪裡得勝了,這使得德國人對於戰爭還是有期待的,即使是民窮財盡的時候,也只是希望停戰,然而最終的結果是喪權辱國,如此反差,德國人當然難以接受。這些右翼自己不能承擔責任,自然找替罪羊。歷來不受待見的猶太人最適合充當這個角色。
於是,猶太人往水井裡投毒、猶太資本控制德國經濟、猶太人主導巴黎和會,甚至猶太人煽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歐洲自相殘殺以坐收漁利……各種謠言層出不窮。
這些謠言中,部分是空穴來風,比如投毒、猶太資本控制經濟等;但還有部分則是屬於「捕風捉影」,比如巴黎和會中,德國的代表人物是猶太精英拉特瑙。但總體來說,所謂「猶太人背後一刀」的說法, 完全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屬於謊言。
猶太政客和財團背叛了德國士兵
但是,由於當時德國人民的民族挫敗感、德國右派上層為了推卸責任而潑髒水、社會上本就存在的對猶太人的排斥、資產階級對於左派的忌憚與恐懼(沒有自己國家的猶太人當時是國際上的左翼先鋒,也的確有很多國際主義者)……種種思潮混在一起,整個社會的「反猶情緒」竟然發酵,為納粹的上臺奠定了社會基礎。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社會學上相當值得反思的問題——針對少數團體的偏見,加上上層惡意推波助瀾,這會帶來多大的社會災難!
諷刺的是,二戰時期納粹因為這些思潮對猶太人的屠殺,反而證明的謠言的荒誕性——如果猶太人真的有這麼強大的勢力,為何在二戰時期受的災難如此慘重,卻幾乎毫無反擊之力呢?只是,德國國民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