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2020-12-20 神都青衣使君

明朝祟禎十三年至十五年,明朝大軍與清軍在松山一帶進行了一場關乎明朝國運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明清松山戰役。

在松山之戰中,明朝的主力軍隊幾乎 被清軍全殲,從而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

為什麼明朝軍隊會在松山之戰中戰敗了呢?

因為他們完全忘了老祖宗教給他們的軍事謀略。

老祖宗留下的策略之一: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的「田忌賽馬」謀略。

戰國時期,齊國謀士孫臏在齊國大將田忌與齊國諸公子賽馬時,提出了著名的賽馬「策對論」,就是以田忌的上等馬對敵方的下等馬,中等馬對敵方的下等馬,下等馬對敵方的上等馬,這樣就將最後的勝利牢牢地掌握在了己方的手中。

老祖宗留下的策略之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九變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原則。

歷史上但凡英明的皇帝,都不會對出徵在外的將士進行過多的幹涉,並且賦予統軍將領於更多的指揮決策權,皇帝只是另外採取一種預防措施,防止他們擁兵自重,藉此機會謀反罷了。

老祖宗留下的謀略之三:背水一戰與背山一戰的區別。

背水一戰是楚漢爭霸時漢高祖劉邦的手下大將韓信與趙國之間的一戰。韓信當時只是率領了一萬兩千兵力,而趙王則率領大軍二十萬在大行山一帶的井陘迎擊韓信的軍隊。

結果是韓信利用趙王的輕敵大意,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漢軍將士因為此時已經後無退路,只有拼死殺敵,才能死裡逃生,於是這一戰漢軍大獲全勝。

背山一戰,則出自三國時期的蜀將馬謖,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意願,將大軍駐紮在山上,當曹魏大將張頜率領魏國大軍前來攻打時,蜀國將士見魏軍人多勢重,後面還有逃生的山路,於是蜀軍紛紛向山上逃去,將士們都願意求得一條生路而不願意與魏軍拼死一戰,結果是蜀軍大敗。

戰國時期秦國的大將王翦在這方面做得就很好,既擁有了完全的軍事自由權,又消除了秦王羸政(此時贏政並未統一六國稱帝,只能稱其為秦王)的疑慮,那麼王翦是怎麼做的呢?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大臣,問滅楚之計。王翦聲稱,滅楚大軍非六十萬人馬不可,而另一員大將李信則信誓旦旦地回答秦王贏政「二十萬足矣」。

秦王大喜過望,派李信率秦軍20萬滅楚,結果這20萬秦軍大敗而歸。

秦王羸政後悔萬分,親自去請王翦統軍六十萬前去滅楚,王翦則為了消除秦王羸政的疑慮,臨出徵前向秦王請求賞賜「美田宅園池甚眾」,並且還為自己的兒孫懇請賞賜,臨出徵前還向秦王再三提起賞賜,成功地消除了秦王贏政對他趁機擁兵自重的野心,一舉滅了楚國。

那麼我們再看一下明朝的君臣是怎麼做的呢?為什麼擁有重兵的洪承疇會敗得如此之慘呢?

首先,洪承疇採用的用兵策略就是錯誤的,率領明朝大軍到達松山後,沒有趁清軍援兵未到時與錦州的守軍夾擊圍城的清軍,而是在松山安營紮寨,坐等皇太極率領援軍趕到,錯失良機

清軍援兵到達後,洪承疇這時才決定與清軍主力決戰,而不是避實擊虛,派出明軍騎兵突擊清軍已經空虛的後方,打了一場根本沒有勝算把握的攻堅戰。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極命令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右翼主帥,多羅貝勒多鐸為右帥,統兵開赴錦州,對錦州進行持久圍困。錦州總兵祖大壽堅守不出,並且向朝中求援。崇禎帝得到錦州危急的消息後,立刻命乏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八總兵及副將以下官員200餘名,步騎13萬,馬4萬匹,火速出兵馳援錦州。7月16日,洪承疇率領大軍抵達松山,搶佔J乳峰山西側,環松山城結步兵大營7座,騎兵則駐松山大營的東、西、北三面,防禦清軍。

清軍主將多爾袞見明軍勢力強大,急忙向皇太極求援。皇太極則率領3000精兵日夜兼程,於8月19日抵達松山附近的戚家堡,搶先斷絕了明軍的糧道,並且奪取了明軍筆架山的全部儲備軍糧。洪承疇的作戰意圖是在松山大營與錦州之間與清軍決戰,可是糧草被清軍奪取的消息傳來後,明軍頓時軍心已亂。

等待兩軍正面交戰後不久,明軍許多將領已萌去意。大同總兵王樸首先率領部下逃跑,馬科、吳三桂也隨即率領部下人馬逃走。明軍軍心大亂,清軍趁機從後面追殺,明軍傷亡慘重,數十萬大軍轉瞬間被清軍斬殺5萬3千多人,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洪承疇率領一部殘兵被清軍圍困在松山城,1642年3月,在松山城副將夏承德的暗中接應下,清軍攻破松山城,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總兵曹變蛟等人被殺。

緊接著,錦州總兵祖大壽率眾獻城投降清軍,塔山、杏山也落入清軍手中,昔日明軍的錦寧防線,不復存在。那麼縱觀明清松山之戰,明軍在戰略戰術上,背離老祖宗留下的謀略思想太多,因此是必敗無疑。

首先在明清松山戰役中,清軍精銳(上等馬)沒有把(劣等馬)後金的勢力範圍帶上,(中等馬)後金的普通百姓也沒有帶上。而洪承疇率領的明軍精銳呢?

他們帶上了劣等馬(明軍需要守衛的城池勢力範圍)和中等馬(明軍守衛的城池中的所有普通百姓),其結果是明軍精銳部隊(上等馬)帶上了中等馬和劣等馬與清軍的精銳部隊(上等馬)交戰,明軍精銳軍隊(上等馬)帶著的中等馬和劣等馬統統成為了包袱,明軍哪裡還有勝算呢?洪承疇的4萬精銳騎兵在皇太極率軍來援之前竟然一點兒作為也沒有,白白地浪費了4萬多匹戰馬呀!

漢朝名將霍去病如果活著看到這一幕,不知道會不會氣得吐血呢?

其次,洪承疇率領的明軍在前方同清軍作戰,崇禎皇帝和一群臣子在北京城裡指手劃腳,難道崇禎皇帝和洪承疇都不明白「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道理嗎?

崇禎皇帝禎接到錦州告告急的消息後,他當即頒下聖旨洪承疇率領大軍北上同清軍決戰,洪承疇在經過敵我狀況分析後認為,明朝軍隊尚未整合完畢,只有採取穩紮穩打的方法,步步為營,逼退清軍。

可是崇禎皇帝卻不願意這麼做,他要求洪承疇要和清軍儘快進行一場決戰,打敗清軍,從而徹底地解決皇太極後金政權的危脅,然後回師解決農民起義軍對明朝政權的危脅。

於是崇禎皇帝接連下了三道聖旨讓洪承疇出兵,甚至還特意派遣朝中大臣前去督戰,洪承疇不敢違抗聖命,只有率領明軍儘快地同清有率領明軍儘快地同清軍決戰。

洪承疇的背山結陣一戰就是極大的戰術錯誤,用當年揮淚斬馬謖的諸葛亮的原話來說就是:「此人當斬!」背山一戰,一旦明軍勢危,因為有一條生路可以逃,明軍將士為何不逃而要白白搭上自己的一條性命呢?

更何況洪承疇所帶領的大軍都是從全國各個地方徵調而來,根本未整合在一起,總兵大人們各懷私心是必然的,根本擰不成一根繩子。

因此,儘管洪承疇率領的是明朝的精銳之師,卻因為沒有徹底進行整軍,將他們整合為一體。

在松山之戰中,從明朝各個地方來的總兵們各自為戰,爭先逃跑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熟讀兵書的洪承疇居然讓清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將明軍的糧草劫了個底朝天,真不知道他這個明軍統帥怎麼當上去的?

相關焦點

  • 松錦之戰,明軍統帥如果換成孫傳庭,結果會如何?
    駐守錦州外城的兩營明軍蒙古兵譁變,投降清軍,導致錦州外城失守,清軍輕而易舉的又重新包圍錦州。皇太極得到消息後,認為可以拿下錦州,便向錦州增兵。洪承疇知道,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一戰躲不掉。因此,松錦之戰的決戰階段就這麼開始了。1641年四月,明軍主力在松山西北山崗和清軍發生激戰。此戰,八旗軍死傷慘重,幾乎被明軍打崩。
  • 「刀刺在背」傳說,為何德國社會認為一戰戰敗是猶太人搞的鬼?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暴行可謂震驚世界,為何納粹排猶?具體原因非常複雜,「排猶主義」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相當複雜的背景,歐洲各國在歷史上幾乎都有過排猶行為,甚至一直到現在,歐洲各國或多或少也有排猶情緒,其中保守的東歐國家相對更嚴重。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裡,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為寧錦防線,也長約100公裡,自寧遠經連山、塔山、松山、錦州,抵大凌河。其中北段主要由趙率教負責修建,後明軍憑藉關寧錦防線,在寧錦之戰中,使皇太極無功而返。
  • 夏季要遵循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法則
    夏季要遵循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法則 夏季氣候炎熱,人們很容易心浮氣躁。然而萬物生機卻依然呈現在郎朗陽光下。夏季陽氣外發,伏陰在內。大暑以後,天暑地溼,暑溼之氣交蒸,出現了一個溼熱燻蒸的局面。這個時候按照我國古法養生則需做好以下這些事。
  • 明軍為何可以一舉攻破大元帝國經營了百餘年的大都?
    十月份,朱元璋和手下的軍事將領徐達常遇春等人制定了作戰計劃,朱元璋否定了常遇春直搗元都的冒險計劃,先取山東,河南剪除元大都的羽翼,最後一戰可定!於是朱元璋封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領二十五萬明朝大軍北伐,同時另派軍向福建和廣西發動進攻。
  • 松錦大戰:明朝與清朝的大決戰,洪承疇13萬明軍為何會全軍覆沒?
    松錦大戰是明、清在遼西戰場的最後一戰,此戰明軍喪失了在關外的全部精銳,松錦杏三城俱失,關外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寧遠一城,自此明軍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皇太極兵圍錦州。借錦州城高糧足之勢,錦州守將祖大壽死守錦州,拒不投降。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現代人常犯
    在借錢與隨禮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就更加密切,但根據老祖宗的總結,若是不小心犯下了這些忌諱,那麼很可能彼此之間的感情就會受損,甚至於因此而滿目成仇,因此總結出了「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的機會,而這些忌諱,很多現代人都有常犯。
  • 老祖宗傳下來的十大規矩,還有多少人記得呢!
    01.家裡來客人了,添飯時一定不能說:還要飯嗎? ——客人走後家裡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你!說過多少次添飯添飯,你才要飯的呢!
  • 老祖宗傳下來的銀手鐲,戴哪個手可大有講究,留心別戴錯了!
    而那個時候最普遍的大概就是銀器了吧,所以很多家庭每一代都會傳下銀手鐲當傳家寶。但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銀手鐲也不單單只是一個裝飾作用,更重要的還是它對女性的身體有好處吧。而且這戴法也是有講究的。老祖宗傳下來的銀手鐲,戴左手還是右手?大有講究,女人別戴錯了!老祖宗喜歡的銀手鐲,主要是它有排毒的功能。
  • 薩爾滸之戰,後金從此崛起,此戰中明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怎麼打薩爾滸之戰明軍也是慘敗,核心原因就是明軍戰鬥力和後金軍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之後幾十年明軍一直慘敗其實關鍵原因也是戰鬥力不如對方。等到清軍入關,其實滿洲兵只是作為督戰隊存在,監督反叛過來的前明軍和尚未反叛的明軍作戰。
  • 20萬精銳任人宰割,一戰全軍覆沒,土木堡大戰,明軍為何如此不堪
    也先大軍進展神速,6月底,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陷落,邊報傳至朝廷,朝廷上下惶恐不已。朝中大臣經過商議,派出了駙馬都尉井源率軍4萬前去增援大同,毫無疑問,這支4萬人的部隊也很快報銷了。7月19日,明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然而此時一個消息,改變了大軍的行軍路線,就在幾天前大同的守軍已經和也先的部隊進行了一場激戰,此戰的結果是,大同守軍全軍覆沒,大將宋英,參將吳浩戰死,隨軍太監郭敬逃回,郭敬說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了,王振此時還不算蠢到家,立馬勸明英宗率大軍撤退,避免上也先的當。
  • 明朝與蒙古世代為敵,為何明軍內有大量蒙古騎兵?
    圖-元大都(今北京)位置及周邊地形示意圖明軍內部的蒙古人並非不認同自己的文化和血統,但這與他們加入明軍毫不衝突,因為元朝大廈傾覆,作為個體的蒙古人必須在明蒙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究竟誰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前途?
  • 歷史上鐵血戚家軍的最後一戰
    萬曆帝徵調全國的精銳部隊和身經百戰的總兵趕赴遼東,但努爾哈赤先在薩爾滸,後在尚崖間,將明軍的正規精銳部隊基本全殲。薩爾滸一戰後,開原、鐵嶺也相繼失守。 八旗軍直撲遼東重鎮瀋陽,此時一支明軍已經在趕赴瀋陽增援了,這就是戚金帶領的戚家軍。但可惜瀋陽僅一天便被攻破。渾河南岸,戚金按照戚繼光和俞大猷兩位,留下的軍事操典,指揮士兵迅速擺開明軍著名的車陣,一場血戰即將打響。
  • 老祖宗傳下來的三句警世良言,40歲前讀懂,可少奮鬥20年!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吸收一部分老祖宗的智慧,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三句傳下來的警世良言,40歲前讀懂,可少奮鬥20年!01.釋義:(這是老祖宗罵人的一句話)你難道沒見過吃餃子的豬嗎?這樣的人遍地都是啊!這話可能有點費解,多解釋兩句。通常只有人吃餃子的,所以,吃餃子的豬的意思是,吃著人吃的食物,過著豬過的生活。這話說得挺狠的,罵人不帶髒字。
  • 易經:老祖宗傳下來的,一個數字,一個密碼,讀懂的人受益
    古時聖人,以河圖、洛書的規律為準則,他們是怎麼用的?我結合《易經》,為大家揭曉幾個數字的變化規律。老祖宗傳下來的,一個數字,對應一個密碼,讀懂的人受益。一 代表的是宇宙的本初狀態宋朝陸遊《讀易》,詩云:「無端鑿破乾坤秘,禍始羲皇一畫時。」
  • 大明督師孫傳庭百戰百勝:為何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李自成、張獻忠其實一個明軍真正的精銳部隊也沒有殲滅過。當初在關內對農民軍百戰百勝的曹變蛟部隊、祖寬祖大樂關寧軍、盧象升天雄軍等,都在與八旗軍的戰鬥當中一戰全軍覆沒了。特別是松錦大戰,明軍精銳力量基本上被一戰全端。等孫傳庭在1642年2月出獄以後,只能全部招募新兵組建部隊。從招募到訓練、編組僅僅8月,就出兵與李自成進行主力決戰。
  • 「會做人的兩邊瞞,不會做人的兩邊傳」,啥意思?老祖宗的苦口婆心
    「會做人的兩邊瞞,不會做人的兩邊傳」,啥意思?老祖宗的苦口婆心從出生到進入社會歷練,我們一直在學習一項本事,那就是如何「做人」。中國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老祖宗們早早就總結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這麼一句名言警句,了解一下老祖宗的苦口婆心。俗語「會做人的兩邊瞞,不會做人的兩邊傳」,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講的是,在特殊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善意的謊言」對待某事,出發點是好的。
  • 湖北紙紮藝人的堅守:把老祖宗的東西傳下去(圖)
    湖北紙紮藝人的堅守:把老祖宗的東西傳下去(圖) 2014-08-08 21:42: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張華新介紹,一個紙屋做下來,需用上百根抄紙條,他要忙上一天,重複不斷地捆綁、滴膠。彩紙比較薄,糊制的時候稍不小心,紙破了或者貼錯了,前面的努力便功虧一簣。紙屋的尺寸,靈牌的高度等,均有嚴格的標準,馬虎不得。  張華新半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右腿落下殘疾,出行依靠拐杖。幹紙紮的13年來,他常常一站一整天,因此患上腰椎間盤突出,右腋窩也磨出繭子。
  • 此人一戰輸掉大明江山,受萬民唾罵,卻在另一小國被封神
    後來的稷山大捷,雖然楊鎬只是負責後勤,並未直接出戰,但依然成為了朝鮮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然而,楊鎬畢竟不是行伍出身,過去的邊防也僅限於打打流寇和馬賊。因此,後來他親自指揮的蔚山戰役中,因指揮不當而慘敗於日軍,損失慘重。萬曆皇帝知道後大為憤怒,將楊鎬撤換,責令回國。雖然蔚山戰役大敗,但朝鮮人民只記雪中送炭之情,不計較那無心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