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咱們先看一下松錦之戰的過程。
1640年三月,皇太極吸取過去強攻錦州受挫的教訓,遂制定了長圍久困、迫使錦州守軍出降的作戰計劃。並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負責圍攻錦州。
同年六月,清軍兵臨錦州,開始圍城,並在不久後,徹底切斷駐錦明軍與外部的聯繫。
駐錦明軍毫無防備,因此,很快就陷入斷糧的不利境遇。駐錦明軍主帥祖大壽向朝廷告急:「錦城的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寧錦兩城就要攻破,松、杏、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消息傳到北京後,崇禎皇帝大驚。
於是,崇禎皇帝便命令薊遼總督洪承疇領五萬精兵出徵,救援錦州。(圍剿農民軍期間訓練出的精銳明軍)
洪承疇率軍抵達錦州南面的杏山後,以優勢兵力,穩紮穩打,與八旗軍多爾袞部多次進行野戰,不僅不落下風,而且還把防線向北推進到了松山一帶。
甚至於在當年的七八月間,明軍還曾一度解了錦州的圍困,向錦州城裡運送了糧食。這也正是先前祖大壽說錦州城內糧草告急,僅能維持一個月,可後來卻又撐了將近一年的原因。
「錦州、松山,當虜要衝,運糧石入城,以固根本,為目前第一要著。……所積頗多,根本既固,然後戰守有賴。」野戰,打了。事實證明,只要只會得當,明軍的野戰能力並不遜色於八旗軍。
錦州的糧草問題,也暫時解決了。此時錦州明軍和援錦明軍的士氣都很高漲。
於是,洪承疇便決定趁熱打鐵,主動向已經被打破包圍圈的錦州外圍的清軍發起進攻。
但是在多爾袞的指揮下,八旗軍在松山以西的黃土嶺之戰中,讓明軍吃了大虧。(明軍被斬殺、俘虜了約四千多人。八旗軍的損失也非常大)
吃了大虧後,洪承疇隱約覺得,清軍這次是來者不善。目的肯定不單是拿下錦州,極有可能是希望利用圍點打援戰術,一舉殲滅關寧錦防線上的所有明軍。
所以,洪承疇立即調整戰略,不再尋戰,而是給崇禎打報告,要求增兵。崇禎準奏。
1641年初,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以及宣化總兵楊國柱等人率精銳陸續到齊。此時雲集在寧遠的明軍兵力,這才有了13萬人和4萬匹馬。
兵馬集聚後,催促洪承疇進軍的詔令也隨之而來。朝廷的理由是兵多餉艱,十幾萬大軍消耗的給養,壓得朝廷喘不過氣來。
為了催促洪承疇趕快出兵,崇禎皇帝還特意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前去督戰。
洪承疇不敢違抗聖意。再加上,當時錦州方面也出了問題。
什麼問題呢?
駐守錦州外城的兩營明軍蒙古兵譁變,投降清軍,導致錦州外城失守,清軍輕而易舉的又重新包圍錦州。
皇太極得到消息後,認為可以拿下錦州,便向錦州增兵。
洪承疇知道,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一戰躲不掉。因此,松錦之戰的決戰階段就這麼開始了。
1641年四月,明軍主力在松山西北山崗和清軍發生激戰。
此戰,八旗軍死傷慘重,幾乎被明軍打崩。
「此戰撲面對斫,雖未能卻虜,原系實實血戰。所斬虜級有數,而虜之拖屍負傷者甚多。各鎮攻山步卒從下仰攻,最難著力,馬兵據戰尤猛。」清軍那邊,皇太極聽說明軍兵峰正盛,擔心前線生變,就決定親徵。
當時,諸王、貝勒和大臣覺得當前形勢太過危險,都勸皇太極不要魯莽衝動,但皇太極對自己信心十足。對諸將說:只要我去,打敗明軍如同摧枯拉朽一般。
但恐彼聞朕至,潛師遁耳。若不去,朕破之如摧枯拉朽也。八月,皇太極抵達前線。當他看到洪承疇專攻錦州(崇禎命令洪承疇儘快解圍,不要在外圍磨磨蹭蹭,洪承疇不敢抗旨,只得把兵力全壓在錦州外圍)的部署後,一面感嘆洪承疇是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才。一面又在第一時間找準了明軍的軟肋——洪承疇把重兵全部集結在了錦州外圍。明軍的後方的松山和杏山並沒有多少兵力。可以包抄!
橫窺洪陣久之,見大眾集前,後隊頗弱,猛省曰: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想到就做。很快,皇太極便命令多爾袞包抄至明軍主力後面,在女兒河至渤海邊,挖了三道大壕溝。
清軍挖的這種壕溝,深八尺(2.5米),寬一仗二尺(將近四米),人馬都不能過。人要是掉下去,就爬不上來了。
洪承疇聽說清軍挖溝,而且清軍還沿壕溝紮營列陣,遂即統兵進攻。可激戰一日,明軍未能突破清軍的壕溝防線。
又過了一天,清軍突襲明軍設在筆架山的糧草基地,搶奪了所有糧草。(清軍也正是因此而糧草充足,直到攻破錦州都未斷糧)
後路被抄,糧草也被搶走。消息傳回到明軍大營後,明軍的人心很快就散了。戰場形勢從先前的兩軍旗鼓相當,突然變成了明軍單方面的軍心大亂。
此時,洪承疇猶豫了。他可以向前強攻,力圖擊潰清軍主力。但他又怕撲空,尋不到清軍,自己又斷糧,全軍覆沒了。於是他便下了一個突圍命令,決定全軍先退回寧遠進行補給。
然而,就在明軍準備撤退的節骨眼上,卻出了個么蛾子。
什麼么蛾子呢?
就在明軍決定撤退當晚,大同總兵王樸不打招呼,自己帶著本部人馬先跑了。別的總兵聽說王樸跑了,一時間陣腳大亂,也是紛紛率本部人馬各自撤退。
吳三桂跟在王樸後面,逃往杏山城。
馬科、唐通、白廣恩、李輔明先是往杏山方向逃跑,然後又往塔山跑,結果被早已設伏的清軍逮了個正著,一通大屠殺。
王樸和吳三桂在杏山整頓潰兵後,繼續逃往寧遠。王撲的部隊在半路也被清軍逮到,損失異常慘重。最終只有吳三桂的部眾還算完整的回到寧遠。
清軍見突圍明軍逃遠了,追不上了,就退回松山,繼續圍困沒突圍出去的洪承疇、曹變蛟和王廷臣幾部人馬。
當時曹、王兩部合計萬餘名殘兵,固守在松山城內,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固守待援。可是明軍主力已被殲滅大半,此時崇禎皇帝以無精銳之兵增援松山。
所以在十二月,當阿濟格在寧遠擊敗明軍增援松山的範志完部後,清軍拿下錦州和松山,已成定局。洪承疇敗局已定。
1642年二月,被圍了六個月之久的松山明軍瀕臨崩潰。松山城副將夏承德怕死,就派他弟弟和清軍約降,以其子夏舒作為人質,半夜放下雲梯放清軍入城。
於是,松山城就這麼被清軍攻克了。
城內的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等人拒不投降,全部戰死。洪承疇被俘,被清軍押解到瀋陽勸降。
三月,錦州的守軍也無法再堅持,遂在祖大壽率領下,向清軍獻城歸降。
至此,松錦大戰結束,清軍以死傷大約一萬人的代價,消滅了大約六萬明軍。明朝在山海關外,僅剩寧遠一座孤城,十幾萬九邊精銳一戰下來,幾乎損失殆盡。
次年,李自成在河南擊敗孫傳庭,全據陝甘地區。清軍第五次突破長城,在山東一帶襲擾一圈後,揚長而去。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基本陷於瓦解狀態。
回看松錦之戰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明軍的失敗,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點原因。
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崇禎皇帝卻總幹涉前線指揮員的具體指揮。
二,洪承疇指揮失誤,部署兵力不當,以致清軍輕而易舉將明軍後路抄斷。
三,部隊紀律渙散。明軍在松山被清軍包圍前後,兵員和裝備其實都好於清軍。當時明軍如果能集體行動,清軍根本奈何不了洪承疇。只要明軍能整體撤回去,仍然有反攻的機會,不至於像後來那樣,元氣大傷。然而以王樸為首的將領,毫無軍紀,為了自己活命,竟然率先跑路,動搖士氣,導致戰局瞬間崩盤。(王樸後來被處死)
回到問題來說:如果松錦之戰,明軍統帥換成孫傳庭,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我覺得大概率不會有什麼不一樣。
因為首先,洪承疇也好,孫傳庭也罷。他們都無法阻止崇禎皇帝的瞎指揮。孫傳庭後來戰死在潼關,也是因為崇禎皇帝不顧實際情況,逼他出關與李自成決戰導致的結果。
而且,相比於洪承疇,崇禎還不信任孫傳庭。如果孫傳庭指揮援錦明軍,崇禎對他的催促只會比洪承疇更厲害。(孫傳庭曾經因為戰略問題得罪崇禎,蹲了幾年死牢)
其二,明軍軍紀渙散的問題,孫傳庭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他在汝州敗給李自成,也一樣是因為自己部隊紀律渙散,才導致大崩盤。
我覺得唯一的變數,就在於孫傳庭能不能不被皇太極找到自己排兵布陣的軟肋,不致使自己重蹈洪承疇的覆轍。
然而,有朝廷那幫拖後腿的麻煩存在。孫傳庭就算是戰神附體,讓他領著王樸、唐通之流速戰速決,打硬仗,還要打敗皇太極。這個難度實在太大了。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