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大戰:明朝與清朝的大決戰,洪承疇13萬明軍為何會全軍覆沒?

2020-12-23 奧古說歷史

松錦大戰是明、清在遼西戰場的最後一戰,此戰明軍喪失了在關外的全部精銳,松錦杏三城俱失,關外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寧遠一城,自此明軍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皇太極兵圍錦州。借錦州城高糧足之勢,錦州守將祖大壽死守錦州,拒不投降。你來我往,兩軍僵持數月之久,誰也沒有佔到便宜。但是,明軍總歸是被圍困的一方,清軍雖說攻不進來,可明軍也出不去,遲則總會生變,此時明軍內部一部分蒙古軍生起叛變之心,他們暗地聯絡清軍將領濟爾哈朗 ,準備在關鍵時刻與清軍裡應外合,攻陷錦州。

然而,蒙古軍還未有所動作,就被祖大壽所偵知。而後,祖大壽欲搶先對叛軍動手,無奈行事不密,反被叛軍窺破,搶先與明軍交戰,濟爾哈朗聞訊後,趁勢攻城,內外夾攻,祖大壽難以支持,只得退入內城堅守,外城隨即失守。外城失守,退守內城的明軍頓失給養,糧草供應出現嚴重危機。

在這危急關頭,祖大壽只得向朝廷求援,言明錦州的糧草僅能支持大軍一月餘用度,若朝廷再不派援軍,錦州必破,錦州一破,松、杏二城也就朝不保夕了!

崇禎聞報後,升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總督薊遼軍務,遂命其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等八總兵,騎兵四萬,步兵九萬,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與此同時,清太宗也在調兵遣將,不斷地將八旗兵投入錦州前線。四月,令孔有德、尚可喜各率本部將士赴錦州,增援濟爾哈朗軍。七月,又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部將曹德選等率兵助圍錦州。

自此,一場持續二年之久的松錦大戰隨即拉開序幕!

松錦之戰初,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八鎮兵馬十三萬明軍進抵松山, 「建州兵大駭」,出戰「失利於山頂立旗,兩紅旗、鑲藍旗三旗駐營之地,為敵所奪」,明軍在乳峰山大敗清軍,清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營地被明軍攻破,幾至潰敗。據朝鮮史料記載,「自春祖夏,清國大將三人降,二人戰死」,而「兵馬死傷甚多」。之後,祖大壽與洪承疇內外配合,大敗清軍,重新奪回錦州外城。

前線失利的消息不斷傳到瀋陽,皇太極急火攻心,「憂憤嘔血」,為避免前線崩潰,皇太極決定親徵錦州。八月十四日,太宗不顧鼻子流血未痊癒,自率三千精騎, 晝夜馳行六天,於十九日抵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而洪承疇早已在七月二十九日達松山。洪承疇本不想急於進駐松山,而是準備且守且戰、與清軍展開持久戰。他給崇禎上方略說:「久持松杏以資轉運,且錦守頗堅,未易撼動。若敵再越今秩,不但敵窮,即朝鮮亦窮矣,此可守而後可戰之策也。今本兵議戰,安敢遷延,但恐轉輸為艱,鞭長莫及,國體攸關,不若稍待,使彼自困之為得也」,大意就是錦州短時間內不會有問題,我們應該要穩紮穩打,不要急於與清軍決戰,清軍的國力本來就弱,打持久戰,他們絕對要比我們要先崩潰。

此時,被圍在錦州的祖大壽,亦也派人突圍出城,上書朝廷:「宜以車營倡之,毋輕戰」,這個建議也與洪承疇不謀而合。但是洪承疇、祖大壽並不是明廷的決策者,他們的建議是否實施,還需決策者的同意。然而,兵部尚書陳新甲等決策者卻不同意洪承疇提出的穩紮穩打之策,是極力主張速戰速決。陳新甲認為此戰不能拖,拖得越久,朝廷所費糧餉就越多,此時朝廷已經撐不下去了,要知道明廷這時需要應對的不僅僅只有滿清,還有內部的李自成起義軍,國庫早已支撐不下去。

之後,在陳新甲等人的力主下,本來就有些心急的崇禎也就順勢答應其所請,下旨令洪率軍「刻期進兵」。君命難違,洪承疇無法,只得於七月二十六日,率六萬兵馬先行,餘軍後繼,至松山城集結,伺機與清軍決戰。

為什麼要在松山集結呢?因為松山的位置很重要。它處於錦州與杏山之間,為「寧錦咽喉」, 松山若被清軍佔據,則 「全局動搖」。因此,當洪承疇率軍進駐松山後,就迅速在松山布置防禦陣地,環松山城結營,步兵立大營七座,駐紮於乳峰山與松山城之間,掘長壤,樹木柵護衛,騎兵則駐於松山東、西、北三面。

皇太極抵達松山後,將兵馬布於松山與杏山之間,自錦州至海角,橫截大路,綿亙紮營。而後皇太極登山崗看明軍在松山的布置,見洪承疇在松山的布置很是滴水不漏,頗為感概,但是也同時發現了洪布置的致命弱點,那就是明軍布置的過於集中,首尾不能相顧,只要能將其攔腰斬斷,明軍必定潰敗。

於是,皇太極當機立斷,實行斷糧道、掘壕築垣、圍困松山明軍的作戰方針。到達松山的第二天,皇太極就指揮清軍掘壕,僅用一天,就在松杏之間挖掘出三道深八尺,寬一丈多的戰壕,徹底切斷松杏之間的一切聯繫及松山明軍的糧草供應。之後,皇太極又派阿濟格率軍攻塔山(明軍的糧草多數儲放在這裡),奪取了明軍在筆架山儲備的糧食十二堆。

清軍這些舉動,瞬間就引起了松山明軍的恐慌,要知道因當時崇禎皇帝要洪承疇立刻出兵,因此此時駐紮在松山的明軍每人僅攜帶了三天的乾糧。此時,眼見自己的後路被抄,糧草已漸匱乏,松山明軍開始出現騷動。這時,洪承疇知道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不用清軍進攻,自己也會不戰自潰,於是決定在二十二日與清軍決戰。

此時,論兵力,明軍與清軍人數相當,而明軍火器更是超過清軍,這本不是一場不能打的戰事。加之,此時明軍還被清軍斷了後路,此時就更是要打這場戰,只有拼死廝殺,方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可是,此時洪承疇雖有決戰之心,可其麾下的將士卻沒有決戰之心,十幾年來的連戰連敗,他們是深深懼怕與清軍決戰,加之此時明廷又腐朽無能,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各級將領早已喪失鬥志,所以他們是極力要求洪承疇撤回寧遠。

同時,作為監軍的張若麟也反對決戰,希望撤回寧遠,他與洪承疇說道:「各帥既有回寧遠支糧再戰之議,似屬可允」,這就進一步渙散了明軍將士的鬥志。見此時諸將早已喪失決戰之心,洪承疇無可奈何,他深知這時就算他強制讓諸將與清軍決戰,也斷無勝利的可能,反而會讓明軍全軍覆沒,於是只好下令於明日突圍,他分遣八總兵為左右路,準備於明日死戰突圍。

以明軍的實力,如果能真的死戰突圍,清軍也斷然是攔不住的。可是豈料當洪承疇剛送走諸將時,貪生怕死的總兵王樸就獨自率軍乘天黑先行逃跑,王樸此舉最終讓軍心本已脆弱不堪的明軍終於陷入崩潰,各將帥爭相馳逃,頓時步騎大亂,自相蹂踐,弓甲棄於遍野。

此時,早已嚴陣以待的清軍突然衝出,到處堵截,明軍猝不及防下死傷慘重。見此場景,洪承疇只得留三分之一兵力守住松山城,其餘全部「決圍衝陣」,但是此時明軍早已是強弩之末,就算拼死衝殺,也突不了圍,結果就是突圍又突不了,城也回不去,只得逃往海岸,至黎明,只見「明兵竄走,瀰山遍野,自杏山以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勝計」,六鎮總兵只有曹變蚊、王廷臣兩總兵撤進松山城,與洪承疇同萬餘明軍堅守孤城,其餘總兵皆逃亡他處。短短幾天,就因明軍諸將的貪生怕死,致死十餘萬精銳明軍覆沒殆盡。

隨著十餘萬明軍主力損失殆盡,松錦明軍已無勝利的可能,敗亡已成定局。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兵佔領錦州,自此明廷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城。

松錦大戰,明軍十三萬精銳全軍覆沒,其根本原因在於諸將貪生怕死,當時明軍實力不比清軍差,在火器上更是優於清軍,只要敢戰,斷無失敗之可能。就像松錦之戰的最初,就因明軍敢戰,清軍才會一敗再敗。只是,一旦明軍被圍困,明軍似乎就患上了恐清症,對清軍是懼怕不已,未戰先怯,這是兵家大忌,不輸才怪。

當然,讓明軍將領未戰先怯,除了是因為畏懼清軍,還有明廷政治腐敗,該賞不賞,該罰不罰,致使明軍將領早已失去進攻之心,一旦遇到逆境,多數想到的是逃,而非戰,因為就算是自己拿命去博,之後勝了,朝廷也未必會賞,既然都不賞,自己又何必去拿命拼呢?

其次,明軍會輸,還在於指揮體系過於混亂。當時洪承疇率軍與清軍決戰時,內有監軍張若麟搗亂,將帥事權不得自專;外有朝廷黨爭紛立,互相傾軋,他們插手軍隊,各樹己黨,讓洪承疇無法形成統一指揮。一個軍隊要想打勝戰,除了士氣,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戰國時期魏武卒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靠的就是號令專一,統帥說進就進,說退就退,斷然不會有任何的遲疑,這才造就魏武卒百戰之師的威名。

而在當時,洪承疇並不能完全指揮得動這十三萬大軍。當時洪承疇據關外情形和錦州守將祖大壽「逼以車營,毋輕戰」的意見,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逐步向前推進以解錦州之圍。但是,監軍張若麒卻極力反對,「振臂奮袂,扶兵之勢,收督臣之權,縱心指揮」,致使明軍內部指揮出現混亂,明軍「但知有張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無可為矣」,總督和監軍互相掣肘,讓明軍無所適從。號令不一,事權不專,焉能不敗?

只得說,松錦大戰明軍會敗,不是因清軍有多強,而是明軍自己不爭氣,內部不穩,又怯戰,豈能勝呢?

相關焦點

  • 洪承疇投降,並非孝莊功勞,與美人計沒有任何關係
    洪承疇投降,與美人計沒有任何關係。   洪承疇被清軍俘獲後,自始至終堅決不投降,不但大罵皇太極,還絕食。但是當有個叫范文程的人去看了他一眼後,便肯定地告訴皇太極,洪承疇肯定會投降。他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呢?
  • 洪承疇打李自成是一把好手,為何到了遼東,便遭遇松錦之戰的慘敗
    這個時候你讓洪承疇擔任薊遼總督,洪承疇的小心肝不得撲騰撲騰地跳啊?況且人家擅長打內戰,對外可能就沒那麼大的本事了。在松錦大戰過後,洪承疇兵敗被俘,大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整個關外地區,除了吳三桂的人馬尚屬明朝外,幾乎全部投降清軍。是什麼造成了洪承疇如此大敗?
  • 洪承疇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洪承疇是明末清初,兩朝更迭之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及軍事生涯貫穿整個明、清激烈交鋒時期。洪承疇降清前,是明朝用來對付農民起義軍的扛鼎督臣之一。李自成、張獻忠的真正崛起,正是在洪承疇跟清朝決戰於松山之時,及其被清朝俘虜之後。降清後,洪承疇也是清朝入主中原時,所仰仗的重要謀臣。
  • 孝莊皇后色降洪承疇
    孝莊色降洪承疇是真的,那麼孝莊皇后真的和洪承疇發生關係了嗎?孝莊皇后色誘降服洪承疇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們在審閱有關洪承疇降清的所有能看到的史料,卻無法找到民間流傳的這些內容。民間故事的情節可以根據民間傳播者的愛憎進行編造,本不足信。
  • 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
    原標題: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 據野史記載,洪承疇兵敗被俘後,絕食數日;范文程獻計,皇太極派孝莊前去色誘,二人完事之後,洪承疇才得以投降,為清朝出力。這種說法到底可不可信呢?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呢?
  • 孝莊皇太后與洪承疇有何不解之緣?
    自明朝萬曆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天的遼寧省新賓縣宣布建立大金朝之後,後金王朝便越來越厲害,一路上是所向披靡,幾次大敗明軍,進而控制了關外大部分的地區。 此後,在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繼位後,他更是野心勃勃,不斷地向關內進軍,並將國號大金朝改名為大清朝,成為了首位大清朝的皇帝。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至此清兵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包圍,填補護城河,毀壞城牆,明朝的外援給養都斷絕。 錦州守將祖大壽向明廷報稱:「錦城的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寧錦兩城就要攻破,那麼松、杏、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崇禎帝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速令各鎮總兵「刻期出關」 ,速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
  • 明朝最大的賣國賊,連吳三桂都甘拜下風,現如今快被洗白了
    在中國悠長的歷史中,明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大一統中原的王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歷經四年起義,一舉滅了元朝統治,改國號大明,都城定於應天府。在明朝統治的276年內,先後繼位十六任帝王,也經歷了永宣盛世。而這個偉大的王朝,在崇禎皇帝在位的第16年被滿蒙統治政權的清朝所取代。
  • 皇太極一次「解衣」讓洪承疇投降
    後來皇太極就用這個法子讓還在痛罵范文程叛國投敵的洪承疇甘心投降清朝。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要塞松山城堅守半年多時間後,終於被清軍攻陷,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由於洪承疇地位較高,所以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就想招降他,於是皇太極便派出同樣是漢人的內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前去勸降。
  • 大同之戀之洪承疇為什麼降清?
    「洪承疇為什麼降清?」林風問。 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松山。1642年農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之後解送盛京,洪承疇投降清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督師出關,他的抗清方案本是依關堅守,但崇禎皇帝卻要他出關決戰速戰速決,又派太監去做監軍,致使洪承疇督師不能統一指揮隊伍,進不能齊攻,退不能共守,在松山為清兵所敗。洪承疇困守孤城半年,因內奸出賣,城破被俘。他本想做明朝忠臣,終於動搖屈服,投降大清作叛徒。也是無奈啊!
  • 孝莊勸降洪承疇,甚至使用了美人計,到底是不是真的
    當時的洪承疇任薊遼總督,領兵部尚書銜,是與清軍作戰的最高級將領。此人素以忠義而著稱,如果能讓他投降,對於明朝的士氣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是,洪承疇在獄中絕食數日,一心求死。在皇太極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莊妃自作主張,偷偷來到獄中,以美色和大義說服洪承疇,最終放棄了抵抗,並與之共度春宵。
  • 洪承疇是怎麼死的?他真的是被孝莊給色降了嗎?
    洪承疇,明末時期的重臣,後來因為明軍戰敗滅亡,投降了清朝,本身明朝的重臣投降清朝就會引來很多的非議,比如說吳三桂,但洪承疇似乎沒有這樣,而且在清朝也是位高爵重,只是關於洪承疇投降清朝時坊間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洪承疇是被孝莊給色降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明朝肆虐沿海的倭寇,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是誰剿滅了他們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戚家軍倭寇產生的背景13世紀末,日本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但尚不發達明成祖朱棣上位後,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希望肅清南朝餘孽,遂答應與明朝合作,剿捕倭寇。
  • 洪承疇降清,卻毀譽參雜,他到底是漢奸還是舍己為民的英雄?
    洪承疇是明朝的末世能臣,是崇禎帝在社稷危亡時刻寄予厚望的國家棟梁,可是他並未能力挽狂瀾,在松錦決戰中,明軍全軍覆滅,他本人也出人意料的投降了清朝。洪承疇的投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對滿清入主中原功莫大焉,他因此被稱為「開清第一功臣」。
  • 洪承疇為什麼突然降清?是孝莊用了美人計嗎?
    然而對於此時困守在松山(今遼寧省錦州市松山區)的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而言,他的內心卻比嚴冬還要更加寒冷。半年前,他率領明朝九邊精銳共十三萬大軍與滿清八旗軍展開決戰,結果由於多方面原因導致全軍潰敗,他被迫選擇退至松山城。在清軍的層層包圍下,他組織的幾次突圍皆以失敗告終。
  • 被康熙帝尊重的孝莊皇太后,真的曾經勸降洪承疇,下嫁多爾袞嗎?
    她的傳奇之處,不僅僅在於她一生輔佐的三位皇帝(皇太極、順治帝和康熙帝),是清朝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皇帝,本人也為清朝的政治統治與社會安定做出過巨大貢獻,更是因為很多民間傳奇故事,都與這位奇女子息息相關,特別是傳說中她曾經勸降洪承疇,下嫁多爾袞,這兩件軼事被人們津津樂道,那麼這兩件事情在歷史上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嗎?一、孝莊有勸降洪承疇的條件嗎?
  • 大明督師孫傳庭百戰百勝:為何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話題,明朝所有的精銳野戰軍都陸續去了遼東,但是在遼東都一個個的全軍覆沒再也沒有回來。李自成、張獻忠其實一個明軍真正的精銳部隊也沒有殲滅過。當初在關內對農民軍百戰百勝的曹變蛟部隊、祖寬祖大樂關寧軍、盧象升天雄軍等,都在與八旗軍的戰鬥當中一戰全軍覆沒了。特別是松錦大戰,明軍精銳力量基本上被一戰全端。
  • 清朝頂戴花翎造價百萬,為何卻輸給明朝造價很低的烏紗帽?
    在有關明清兩朝的古裝電視連續劇中,人們看到,明朝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服裝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員頭戴有兩個翅子的烏紗帽,而清朝官員的紅頂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最早的烏紗帽其實起源於東晉,在明朝以後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比起清朝的官帽,明朝的官帽確是在設計上更加簡潔圓潤。更重要的一點是,清朝大臣官員頭上不是頂著紅寶石就是翡翠之類,而明朝官帽不僅更加注重實用性,而且看起來也比清朝官帽顏值高了太多吧。
  • 崇禎的福無雙至與禍不單行:洪承疇平定陝甘,祖大壽引火遼東
    反正西北的農民軍都知道洪承疇的兵者詭道十分之詭,他的洪兵最好別遇上,遇上了想打贏很難,想活命只能靠逃跑,要不然連投降都沒用。洪承疇殺不殺降,你去問李自成就知道了,李自成的老領導王左掛就是投降後被洪承疇砍死在飯桌上的,所以李自成到死都沒投降過,這就叫心理陰影面積過於巨大。
  • 大金國的最後一次努力,13萬金國軍隊,為何會全軍覆沒?
    在著名的三峰山戰役中,13萬金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註定了金國的滅亡。那麼,三峰山戰役到底是什麼情況?金國曾經在野狐嶺一帶與蒙古進行了一次大決戰,但是20多萬金國軍隊幾乎一敗塗地。為了躲避蒙古軍隊的進攻,金國皇帝把首都從北京遷往了開封,希望用黃河阻擋蒙古軍隊的進攻。與蒙古軍隊反覆作戰中,金國發現了蒙古軍隊的一些特點。蒙古軍隊擅長野戰,但進攻城市的水平並不高。首都南遷之後,金國開始仿照當年的北宋,修建了大量的軍寨和城堡。不得不說,一個偶然的時間,挽救了金國,為金國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