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一次「解衣」讓洪承疇投降

2020-12-23 騰訊網

楚漢戰爭時,武涉和蒯徹都曾經勸韓信自立,坐山觀虎鬥,但是韓信對二人都表示了拒絕,告訴武涉:「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如果聯繫到韓信後來的結局不由得不感嘆韓信的悲劇,但是也可看到作為領導者,如果真能做到「解衣推食」,那就真的能得人心。後來皇太極就用這個法子讓還在痛罵范文程叛國投敵的洪承疇甘心投降清朝。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要塞松山城堅守半年多時間後,終於被清軍攻陷,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由於洪承疇地位較高,所以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就想招降他,於是皇太極便派出同樣是漢人的內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前去勸降。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斥責范文程叛國,范文程便忍著洪承疇的謾罵,和他東拉西扯,順便看看洪承疇的舉動。「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

洪承疇

洪承疇這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被范文程抓住,看起來范文程確實有當心理學家的能力。聽到范文程的匯報後,皇太極決定自己親自出馬,「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在明朝出將入相,熟悉關內的政情、民情,他的投降對於清國來講,象徵意義和實際作用都不言而喻。所以在當時也挺重用,等到清軍入關,洪承疇又被提拔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並授秘書院大學士。在因「剃髮令」而導致江南暴亂後,洪承疇又被派到江南以「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的身份安撫當地百姓,打擊南明等抗清勢力。待到江南平定,洪承疇又以「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的身份,去追擊桂王朱由榔軍隊,幫助清朝攻克、穩固西南各省。但是洪承疇雖然為了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卻只得了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境遇遠不及吳三桂等人。而且其親友也都不屑搭理他,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洪承疇病死在京師私邸,享年73歲。清高宗時期在修《明史》的時候也將其列入貳臣甲等。

相關焦點

  • 洪承疇投降,並非孝莊功勞,與美人計沒有任何關係
    洪承疇投降,與美人計沒有任何關係。   洪承疇被清軍俘獲後,自始至終堅決不投降,不但大罵皇太極,還絕食。但是當有個叫范文程的人去看了他一眼後,便肯定地告訴皇太極,洪承疇肯定會投降。他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呢?
  • 孝莊皇太后與洪承疇有何不解之緣?
    然而,雖然在設計除掉了袁崇煥之後,清朝進軍中原的障礙越來越少,但是,駐守在錦州的明朝大將洪承疇卻也十分厲害,甚至,其才能並不輸於袁崇煥。因此,他是屢敗清軍,甚至把皇太極氣的數次吐血。 於是,某一天,在清軍進行了一番密謀之後,皇太極便通過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將洪承疇團團包圍,並將他死死地圍困在了松山城。
  • 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
    原標題: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 據野史記載,洪承疇兵敗被俘後,絕食數日;范文程獻計,皇太極派孝莊前去色誘,二人完事之後,洪承疇才得以投降,為清朝出力。這種說法到底可不可信呢?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呢?
  • 洪承疇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洪承疇指揮的松山之戰,是明崇禎朝和清朝進行的最後一次決戰。誘因是清朝圍攻錦州,為保證寧、錦防線的完整,明朝決定派兵救援,並順勢與清軍決戰。於是,當時處於薊遼總督任上的洪承疇成為明軍一方的主帥,他指揮的軍隊有十三萬,其中有四萬騎兵,是明朝最後能掏出來的家底。其時,中原大地上依舊是烽煙遍地,李自成、張獻忠們再度雄起。
  • 洪承疇是怎麼死的?他真的是被孝莊給色降了嗎?
    洪承疇,明末時期的重臣,後來因為明軍戰敗滅亡,投降了清朝,本身明朝的重臣投降清朝就會引來很多的非議,比如說吳三桂,但洪承疇似乎沒有這樣,而且在清朝也是位高爵重,只是關於洪承疇投降清朝時坊間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洪承疇是被孝莊給色降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 洪承疇降清,卻毀譽參雜,他到底是漢奸還是舍己為民的英雄?
    洪承疇是明朝的末世能臣,是崇禎帝在社稷危亡時刻寄予厚望的國家棟梁,可是他並未能力挽狂瀾,在松錦決戰中,明軍全軍覆滅,他本人也出人意料的投降了清朝。洪承疇的投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對滿清入主中原功莫大焉,他因此被稱為「開清第一功臣」。
  • 洪承疇為什麼突然降清?是孝莊用了美人計嗎?
    因此,皇太極雖然派了不少人向洪承疇陳說各種利害關係,但他幾乎不假思索地予以拒絕。此時的洪承疇或許真有但求一死的決心。不過對皇太極而言,洪承疇作為一位明朝標杆性人物,如果能將他拉攏到滿清陣營中,其意義超過了十個李永芳(明朝第一個投降滿清的高級將領)。所以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努力將他爭取過來。
  • 孝莊勸降洪承疇,甚至使用了美人計,到底是不是真的
    另一件是孝莊勸降洪承疇的故事。這兩個傳聞都沒有在任何正史上留下片語隻字,但並不妨礙後人對此越傳越廣。其中第一樁緋聞,大約是參考了遼國蕭太后與韓德讓的愛情故事,所以邏輯相對嚴謹。第二樁緋聞卻是錯漏百出,應該是無聊文人信手拈來之作。故事應該是從1642年松錦之戰後,祖大壽出城投降,而洪承疇也兵敗被俘開始。
  • 大同之戀之洪承疇為什麼降清?
    「洪承疇為什麼降清?」林風問。 「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農曆三月,皇太極再次發兵圍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駐紮在松山。皇太極親率軍隊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
  • 吳三桂給洪承疇轉述了一句話,洪大吃一驚:難道她說的是清軍?
    皇太極故意敗了幾次,就想引出明軍的大部隊,但洪承疇沒有上當。洪承疇和吳三桂達成的共識就是,不能中了皇太極的圈套,一定要在糧草充足的情形下且戰且守,一直等到清軍物資匱乏,再也打不下去的時候,再出來,把清軍全部殲滅。
  • 孝莊皇太后年輕時對洪承疇實施過美人計嗎?您信了嗎?
    薊遼總督洪承疇在松山城破時被清軍活捉,乃是明清雙方交戰中的一件大事。據說,現在松山南城崗有一「馬失前蹄」處,即是洪承疇被捉處所。松山大戰兩百多年後,清嘉慶帝令人在此立《御製述事碑》,紀念松山、杏山大戰得勝史實。嘉慶帝和道光帝分別在碑文賦詩,得意非凡。則可以想見當初皇太極擒洪承疇時是如何歡欣鼓舞、顧盼自雄。
  • 稱帝不是皇太極的最終和惟一的目的,他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皇太極深感強攻不是良策,決定採取「由遠漸近,重圍錦州」,以追使明軍獻城投降的戰術。公元1640年春,皇太極親率大軍圍困錦州。首先派兵清除錦州外圍的明軍墩臺,使錦州守軍失去監視清軍和傳遞消息的據點;其次派遺軍卒盡割錦州城郊的莊稼,以斷絕錦州的糧草。明錦州總兵祖大壽急忙派人突圍向明廷求援,明朝統治集團一片驚慌。
  • 洪承疇打李自成是一把好手,為何到了遼東,便遭遇松錦之戰的慘敗
    這個時候你讓洪承疇擔任薊遼總督,洪承疇的小心肝不得撲騰撲騰地跳啊?況且人家擅長打內戰,對外可能就沒那麼大的本事了。在松錦大戰過後,洪承疇兵敗被俘,大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整個關外地區,除了吳三桂的人馬尚屬明朝外,幾乎全部投降清軍。是什麼造成了洪承疇如此大敗?
  • 孝莊皇后色降洪承疇
    根據這些民間傳說,我們可以想像到,也許是明亡後,遺民痛恨滿清故而在貶低洪承疇和貶損莊妃。事實上,按照慣例,莊妃是不可能獨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疇的,起碼會有宮女隨從;而且,瀋陽的清宮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極住的清寧宮,與莊妃所住宮室在一個院落,莊妃的一舉一動其他嬪妃也能看得到。皇太極為顧及自己的顏面,作為一個男人怎麼可能讓自己女人去獻身給一個俘虜?
  • 被康熙帝尊重的孝莊皇太后,真的曾經勸降洪承疇,下嫁多爾袞嗎?
    她的傳奇之處,不僅僅在於她一生輔佐的三位皇帝(皇太極、順治帝和康熙帝),是清朝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皇帝,本人也為清朝的政治統治與社會安定做出過巨大貢獻,更是因為很多民間傳奇故事,都與這位奇女子息息相關,特別是傳說中她曾經勸降洪承疇,下嫁多爾袞,這兩件軼事被人們津津樂道,那麼這兩件事情在歷史上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嗎?一、孝莊有勸降洪承疇的條件嗎?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洪承疇將吳三桂列為首功,說:「吳三桂英氣勇略,兩年來,以清廉和英勇大大振奮遼東兵馬的勇氣,作戰的氣勢更足,特別是此次作戰戰功猶多。」二十九日,洪承疇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此時明軍士氣正銳,皇太極對清兵失利心急如焚。
  • 松錦大戰:明朝與清朝的大決戰,洪承疇13萬明軍為何會全軍覆沒?
    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皇太極兵圍錦州。借錦州城高糧足之勢,錦州守將祖大壽死守錦州,拒不投降。你來我往,兩軍僵持數月之久,誰也沒有佔到便宜。但是,明軍總歸是被圍困的一方,清軍雖說攻不進來,可明軍也出不去,遲則總會生變,此時明軍內部一部分蒙古軍生起叛變之心,他們暗地聯絡清軍將領濟爾哈朗 ,準備在關鍵時刻與清軍裡應外合,攻陷錦州。
  • 清朝皇帝列表及簡介,第1和第2位,皇太極和順治都幹了些什麼?
    他的繼承者皇太極繼續著他的策略,先後徵服了朝鮮和漠南蒙古,為繼續往南打解除了後顧之憂。這可以算是皇太極對後金外部環境的主要貢獻。他對內的改革則更加突出,把後金從偏向於部落首領制,跨越性改革到了封建制,也就是積極採納在與明軍交戰過程中所俘虜和主動投降的漢臣的建議,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用漢人史書上那些賢君的標準來統治當時的後金。
  • 皇太極主動與明朝和談,條件非常合適,為何崇禎卻不同意呢?
    議和,是皇太極主動尋求的。 1642年,皇太極主動向崇禎拋出了橄欖枝,尋求議和。此時的明朝上至崇禎,下至文武百官都不敢相信滿清求和的誠意,畢竟,剛剛經歷了松錦大戰的明朝,損兵折將,精心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洪承疇、祖大壽等一眾將領投降,使得明朝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僅能困守山海關和寧遠等幾座孤城。 但是事實上,皇太極的這次求和,不僅是真的,而且態度上也是非常的真誠。
  • 皇太極——最偉大的皇帝
    他更加注重以歷史上任何皇帝都無法擁有的寬廣胸懷攻擊和招募洪承疇。他等了祖大壽十年,終於招募了祖大壽,為吳三桂的下一次淪陷奠定了基礎。對於被抓獲的王明德和張建軍·春,他一直很友好地保存了他們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