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打李自成是一把好手,為何到了遼東,便遭遇松錦之戰的慘敗

2020-12-18 歷史鑑賞者

洪承疇在關內對付農民軍,那真的是一把好手。他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帶兵打仗的能力超強。把李自成打得丟盔棄甲,躲進了深山老林之中。

深受崇禎賞識的洪承疇,也躲不過接手薊遼總督的厄運。這個職位在明朝末年,那是有毒的職位,基本上坐上這個位置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孫承宗被提前下崗,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劉策被棄市。經略遼東或者擔任薊遼總督,似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這個時候你讓洪承疇擔任薊遼總督,洪承疇的小心肝不得撲騰撲騰地跳啊?況且人家擅長打內戰,對外可能就沒那麼大的本事了。

在松錦大戰過後,洪承疇兵敗被俘,大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整個關外地區,除了吳三桂的人馬尚屬明朝外,幾乎全部投降清軍。是什麼造成了洪承疇如此大敗?

一、洪承疇和遼東這幫將領壓根不熟。

洪承疇帶兵期間,主要是在關內,他的心腹人馬自然也都是從關內帶過來的。比如說左光先、曹變蛟、馬科等人,都是洪承疇手下驍勇善戰的猛將。

這些人帶著大軍來到了遼東戰場之上,他們首先做的事情是什麼?並不是商量著如何排兵布陣對付清軍,而是打算取代昔日在遼東稱王稱霸這幫人。

最早在遼東隻手遮天的人是李成梁,李成梁告老還鄉以後,老李家依舊在遼東很有影響力,因為他的幾個兒子都是這裡的土霸王。

此外李成梁手裡還調教出了一大幫武將,這些武將也成為了遼東根深蒂固的力量,就連崇禎皇帝輕易都不敢動當地的武將。

比如說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舅舅祖大壽等等,都是老李家一手提拔上來的武將。他們在遼東的勢力,那是新來的洪承疇集團,無法取代的。

新老集團濟濟一堂,這對洪承疇這個遼東的最高統帥來說,其實壓力很大。他既要滿足自己集團的根本利益,又要保證遼東本土集團不會鬧事。

你覺得如果是你,這種問題好解決嗎?當然不好解決。蛋糕就這麼大,本來是一家人分,現在兩家人來分,而且分蛋糕的人,還偏袒外來戶,你說這關係能處好嗎?

所以說洪承疇到遼東的時間太短,1639年洪承疇成為薊遼總督,1641年松錦之戰開打,短短2年時間內,就想要磨合如此龐大的兩個集團,實屬不易。

二、崇禎集團步步緊逼,不給洪承疇喘氣的機會。

松錦之戰為什麼會開打?1639年洪承疇到任以後,一直忙著布防,沒有做出過進攻的舉動,這和當年的袁崇煥如出一轍。

其實誰到了遼東,都知道對付清朝的人馬就應該這麼打,以守為攻才是上策。可是崇禎始終不明白這個道理,他殺掉了袁崇煥,依舊搞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在洪承疇到任不久,崇禎便逼迫洪承疇出戰。1640年,被逼無奈的洪承疇在塔山、杏山均遭到了清軍重創,於是他又撤了回來。

這個時候他打算步步為營,按照孫承宗留下來的戰法,一步步向前推進。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再次催戰,洪承疇知道,如果不來一場大勝,他這個薊遼總督估計就要和袁崇煥一個下場了。

因此松錦之戰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開打的,你說洪承疇頂著如此巨大的壓力,再加上時間緊迫準備不及時,他能打贏這一場戰爭嗎?顯然不能。

對方的清軍那是以逸待勞,而洪承疇屬於自投羅網。他內部的矛盾都還沒解決,各集團的人馬就被拉上了戰場,很顯然這些人不會齊心協力地作戰,最後的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崇禎想要速戰速決,主要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因為遼東的消耗實在是太大,每拖延一天,對大明朝來說都是重創,所以崇禎一直想著速戰速決,這就有點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的感覺了。

三、上頭人、手下人都不聽他的,洪承疇也是很為難。

當時洪承疇的計劃是,慢慢逼近錦州,且戰且守,用時間來消耗對手,最終擊敗清軍。可是陳新甲和崇禎都在讓他速戰速決,因此洪承疇放棄了自己所有的計劃,改成了速戰速決。

明朝大軍全部集結在一起,就想著跟清軍幹一架。這個時候皇太極的人馬也已經從盛京趕來支援,而濟爾哈朗的人馬已經切斷了明軍的糧道。

洪承疇的大軍連回去的路都被人家堵死了。這個時候洪承疇認為,唯有拼死一戰,才能夠有生還的希望,才能夠打出明軍的氣勢,也才能夠躲過被崇禎清算的厄運。

可是他手下的各大總兵官們,卻認為只有往南突圍,才能夠有生還的機會。顯然各大總兵官的想法很正確,他們想要給明朝保留大部分戰鬥力,而洪承疇是想要跟皇太極對賭國運了,風險實在是太大。

最終洪承疇向他們妥協,可就在確定了南撤的計劃以後,明朝軍隊內部出現了巨大的騷動,因為有部分人馬不聽從指揮,提前撤退了。

這可完蛋了,因為13萬大軍就這麼騷亂了起來,誰也不聽誰的指揮,紛紛提前行動,結果清軍有組織地殲滅了大部分明軍。

總結:洪承疇的投降,標誌著大明朝氣數已盡。

洪承疇帶著殘餘人馬,在松山防守了半年之久,最終糧草耗盡,成為了皇太極的俘虜。他本來打算絕食而死,因為洪承疇是大明朝最後的希望,是抵抗清軍的領袖。他如果投降了清軍,那大明朝可就真的沒希望了。

可惜的是,這個時候清軍漢臣范文程給了洪承疇一個臺階下,最終勸降了洪承疇。洪承疇投降以後,防守錦州的祖大壽也宣布投降。緊接著塔山、杏山全都成了清軍的地盤,關寧錦防線正式土崩瓦解。

大明朝最後的希望破滅了,清軍長驅直入,佔領了整個東北。1642年松錦之戰的結束,標誌著清軍具備了入關的條件。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

相關焦點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松錦之戰是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到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間清帝皇太極發動的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  松錦之戰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結束於松山城被清兵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
  • 松錦之戰,明軍統帥如果換成孫傳庭,結果會如何?
    洪承疇不敢違抗聖意。再加上,當時錦州方面也出了問題。什麼問題呢?駐守錦州外城的兩營明軍蒙古兵譁變,投降清軍,導致錦州外城失守,清軍輕而易舉的又重新包圍錦州。皇太極得到消息後,認為可以拿下錦州,便向錦州增兵。洪承疇知道,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一戰躲不掉。因此,松錦之戰的決戰階段就這麼開始了。
  • 李自成的農民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
    :李自成通過開封、郟縣之戰迅速崛起,佔據陝西後,風捲殘雲,掃蕩整個北中國;而贏得松錦決戰的大清,只在1643年9月才出兵攻佔寧遠周邊的三座城池,它的版圖並沒有太大變化。也許,你會得出大清成為強弩之末,李自成是新興強權、東亞大陸新主人的結論。但事實是。1644年4月底,農民軍在山海關之戰中慘敗,之後潼關、太原防禦戰亦被清軍大敗,從此一蹶不振。
  • 吳三桂給洪承疇轉述了一句話,洪大吃一驚:難道她說的是清軍?
    很想打人說當時正是松錦之戰打得很酣暢淋漓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遼東兵都派上戰場了,但錦州還是被圍得水洩不通。皇太極故意敗了幾次,就想引出明軍的大部隊,但洪承疇沒有上當。洪承疇和吳三桂達成的共識就是,不能中了皇太極的圈套,一定要在糧草充足的情形下且戰且守,一直等到清軍物資匱乏,再也打不下去的時候,再出來,把清軍全部殲滅。
  • 明末遼東將軍毛文龍的功過研究
    在這一點上,正面戰場的無力是致命的,因為當時遼東軍雖然已經是明朝最強大的軍隊,卻還是打不過正面的滿清八旗,這裡的主要原因在於軍事水平的差距,首先遼東軍雖然武裝到牙齒,然而明王朝當時日薄西山,財政極其腐敗,每年遼東軍官的貪汙數額都非常巨大,大量吃空餉貪汙,實際兵員遠不足宣傳的30萬人,只有15萬左右,另外遼東軍隊偏重防守,忌諱野戰,不敢與清軍野戰,只敢守城。
  • 松錦大戰:明朝與清朝的大決戰,洪承疇13萬明軍為何會全軍覆沒?
    自此,一場持續二年之久的松錦大戰隨即拉開序幕!松錦之戰初,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八鎮兵馬十三萬明軍進抵松山, 「建州兵大駭」,出戰「失利於山頂立旗,兩紅旗、鑲藍旗三旗駐營之地,為敵所奪」,明軍在乳峰山大敗清軍,清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營地被明軍攻破,幾至潰敗。
  • 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
    原標題: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 據野史記載,洪承疇兵敗被俘後,絕食數日;范文程獻計,皇太極派孝莊前去色誘,二人完事之後,洪承疇才得以投降,為清朝出力。這種說法到底可不可信呢?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呢?
  • 崇禎的福無雙至與禍不單行:洪承疇平定陝甘,祖大壽引火遼東
    這個以一身才能為準備的人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得到了比盧象升、鄭崇儉、孫傳庭等人更好的機會,在民變初起時便以乾脆利落的攻殺而嶄露頭角。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洪承疇跟王左掛的農民軍打了他的人生第一仗。
  • 洪承疇投降,並非孝莊功勞,與美人計沒有任何關係
    洪承疇投降,與美人計沒有任何關係。   洪承疇被清軍俘獲後,自始至終堅決不投降,不但大罵皇太極,還絕食。但是當有個叫范文程的人去看了他一眼後,便肯定地告訴皇太極,洪承疇肯定會投降。他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呢?
  • 薩爾滸之戰,後金從此崛起,此戰中明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薩許爾之戰明朝還是佔有優勢的,由於朝廷內部黨爭貽誤戰機一些沒有能力的將領被背後勢力推上重要軍事崗位導致此戰大敗,大量的輜重物資落到清朝手裡,從此之後明朝再也沒有經濟實力組織一場如此規模的戰爭。怎麼打薩爾滸之戰明軍也是慘敗,核心原因就是明軍戰鬥力和後金軍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之後幾十年明軍一直慘敗其實關鍵原因也是戰鬥力不如對方。等到清軍入關,其實滿洲兵只是作為督戰隊存在,監督反叛過來的前明軍和尚未反叛的明軍作戰。
  • 大明督師孫傳庭百戰百勝:為何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話題,明朝所有的精銳野戰軍都陸續去了遼東,但是在遼東都一個個的全軍覆沒再也沒有回來。李自成、張獻忠其實一個明軍真正的精銳部隊也沒有殲滅過。當初在關內對農民軍百戰百勝的曹變蛟部隊、祖寬祖大樂關寧軍、盧象升天雄軍等,都在與八旗軍的戰鬥當中一戰全軍覆沒了。特別是松錦大戰,明軍精銳力量基本上被一戰全端。
  • 洪承疇和孫傳庭聯手做局,李自成帶數千人進去後只帶出來十七人
    相比之下,他的老哥們李自成、羅汝才還在明軍的十面羅網中艱苦奮鬥。整個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上半年,李自成都沒能從洪承疇給予他的重創中恢復元氣,他為此不得不從四川梓潼到塞外西羌搞了一場千裡大轉移,但折騰了一個來回也沒能擺脫明軍的追堵和圍毆,反倒是身邊跟著的小兄弟們一個接一個地溜號投降。
  • 孫傳庭為什麼打不過李自成?原因就一個字
    說到孫傳庭很多網友都知道這個人的的確確是很厲害,是大明朝的都督,打仗呢也幾乎是沒有敗績的,說到李自成呢其實他還真的是屢戰屢敗的一個人,那麼就是這麼大懸殊的兩個人為什麼會出現孫傳庭打不過李自成的情況呢
  • 毛文龍死後的兩次皮島之戰,明朝為何一次大勝,一次慘敗?
    」皇太極大喜,決定發兵攻佔皮島,一勞永逸解決後顧之憂,由此拉開兩次皮島之戰的序幕。一戰皮島後金缺少戰船,就派人到朝鮮,索要戰船和水手助戰,但朝鮮方面表示拒絕,並稱:「明朝猶我父也,撫我二百餘年,今徵我父之國,豈可相助以船?
  • 洪承疇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本文就簡單聊聊洪承疇這一明末清初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聊聊他為何要降清?降清後又為清朝入主中原起了什麼作用?最終的結局等等內容。一:洪承疇為何要投降清朝?或許是因為松山之敗後的不甘心根據《清史稿》中的記載,洪承疇是因為怕死投降的: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
  • 烽火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對決
    行至路上,吳三桂驚聞其父吳襄被拷打,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陣營的二號人物劉宗敏霸佔,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回師襲關,再佔山海關,並圍攻唐通。唐通求援,李自成不以為意,並不召見劉宗敏等大將商議,仍舊只是派兵馳援而已。且大臣李巖上書:不必興師,只需遣官招撫,封侯拜爵。則一統之基可成,而幹戈之亂可息。
  • 洪承疇是怎麼死的?他真的是被孝莊給色降了嗎?
    洪承疇個人簡介: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中立功,升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