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為什麼打不過李自成?原因就一個字

2021-02-07 太有度

說到孫傳庭很多網友都知道這個人的的確確是很厲害,是大明朝的都督,打仗呢也幾乎是沒有敗績的,說到李自成呢其實他還真的是屢戰屢敗的一個人,那麼就是這麼大懸殊的兩個人為什麼會出現孫傳庭打不過李自成的情況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

作為大明最後一根支柱——孫傳庭死、明朝亡

書生出身的孫傳庭,一出山就擒殺第一任闖王高迎祥,一時間威震農民軍

隨後更是暴揍繼任闖王李自成到只剩不到二十人

此等將才,可謂是大明的棟梁,是可以有力挽狂瀾之能的!

只是,天意是很大的敵人——邊關告急孫傳庭去救,只剩20人的李自成活了下來

只是,黨爭是很大的敵人——與楊嗣昌不和的孫傳庭,削職為民,盡去兵權

只是,時間是最大的敵人——就在孫傳庭蹲大獄的時候,李自成之勢如星火燎原

待到孫傳庭再次出山,那個昔日的小壁虎已經變成一隻食人鱷!

李自成的奮鬥——從闖將到闖王,一個字就是「闖」

都知道李自成是「闖王」,實際上最早叫闖王的人是高迎祥,那個時候李自成是闖將。老牌闖王給孫傳庭收拾了,並押解到北京獻俘闕下

對李自成來說,首先一個是很傷心,畢竟自己老領導掛了,不過也有一個好處——從那時開始,闖王的名號只屬於他一個人!

可是當上闖王的李自成,過得並不好,甚至一度不如當闖將的時候

但李自成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堅信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

最苦逼的時候,李闖王只剩下18個人,跑到山溝裡喝了好久的風,吃了好久的土,才敢出來活動活動,可就是這一活動,把大明給活動完了

如星火燎原一般,李闖王靠著自己的闖字大旗再次號召起幾十萬的隊伍,很多人誓死跟隨李自成,因為李自成告訴他們,人是要有點骨氣的

面對官兵的數次圍剿,哪怕是幾乎全軍覆沒,他都從來沒有投降

孫傳庭的無奈——腐朽的朝廷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數次擊敗農民軍的孫傳庭,可謂是堪當大任,屬於能夠力挽狂瀾的那種人物,但是明朝已經不允許再有失誤了,大廈將傾,雖然傳庭意欲扶之,卻奈何.

一敗再敗的李自成終於從老鼠變成了老虎(滿清幫了大忙)

而對於大明來說,三年牢獄時光讓孫傳庭與外界徹底脫離,再出山已經不是當年的光景了

李自成以勢不可擋的燎原之勢般席捲了整個大西北。然後,很熟悉的場景出現了

1.孫傳庭手中已無精兵,正待訓練兵勇以備戰之時遭遇崇禎下令出戰

2.後勤糧草再次因為天氣及人為因素而供給不足

3.同樣是有人先行帶領部隊撤退,此處不表何人

結果就是——在潼關,這個曾差一點殺掉李自成的地方,孫傳庭力戰而死

為何說這一場景熟悉呢?是因為,之前的盧象昇,好像也是這麼死的,雖有不同,但大抵相似

1.盧象昇部共計5000人,且均為親兵,而高起潛(崇禎安排的監軍)手中有幾萬精兵,卻一兵不發

2.盧象昇領兵出戰,以5000之眾對清軍八萬餘精兵發起了衝鋒,然後壯烈殉國

重新起復的孫傳庭,依舊是那個能徵善戰孫傳庭,只是不能以一敵百

可是李自成已經不是那個被動挨打的闖賊了,他可以幾十萬人來搞人海戰術!

決戰?死戰?——已經知道失敗還是要打的一場仗

明知無法戰勝李自成,孫傳庭還是上路了

三年,世界已經不再是那個世界了。李自成已經成長的足夠恐怖,而孫傳庭手中也沒有當年那批能徵善戰的精兵

陝西潼關,一個無比熟悉的地方,他曾在此與洪承疇、曹變蛟、賀人龍等名將一同設伏,只是沒能成功殺死李自成

此時,人為魚肉,我為刀俎的情況進行了反轉,但孫傳庭卻沒有選擇

難道可以逃走,然後打遊擊以期待捲土重來嗎?答案是不能!

遭受了很多屈辱,還沒能一展抱負的孫傳庭選擇了殉國

約51歲的孫傳庭,在這個曾經他名震天下的地方,結束了他的生命——馬革裹屍

與盧象昇的想法一樣,都是堅決的主戰派

與盧象昇的死法一致,都是決絕之中死亡

所以,他們兩個人都很可惜,真的可惜

如若崇禎再精明一些,有耐心一些,而非用力過猛和反覆無常

如若主和派的楊嗣昌、高起潛能夠公正客觀的對待二人,而非惡意中傷或見死不救

如若.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屢戰屢敗的李自成,終於不再懼怕昔日的最強對手孫傳庭

只因此時的孫傳庭,是一隻失去了爪牙的老虎、折斷了翅膀的雄鷹

如此看來,結局註定是悲劇


相關焦點

  • 李自成的農民軍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
    談到這個話題,李自成必然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重要人物。對於這個人,朋友們想必也會比較熟悉,各種看法也是比較多。近期,我將會給大家分享幾篇不同角度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這給後世留下了太多遺憾與傳說,其中,吳三桂衝冠一怒、引狼入室,大順政權自身腐化墮落被認為是農民軍失敗的原因,但問題是,撇開這些因素不談,農民軍也打不過清軍。李自成麾下的農民軍在碰到清軍之前,基本上只和明朝官軍交戰,其實力亦是在雙方戰鬥中成長起來的。
  • 大明督師孫傳庭百戰百勝:為何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孫傳庭從1636年開始與農民軍作戰,基本上是百戰百勝,但是為什麼最後就突然不行了呢?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話題,明朝所有的精銳野戰軍都陸續去了遼東,但是在遼東都一個個的全軍覆沒再也沒有回來。李自成、張獻忠其實一個明軍真正的精銳部隊也沒有殲滅過。
  • 洪承疇和孫傳庭聯手做局,李自成帶數千人進去後只帶出來十七人
    相比之下,他的老哥們李自成、羅汝才還在明軍的十面羅網中艱苦奮鬥。整個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上半年,李自成都沒能從洪承疇給予他的重創中恢復元氣,他為此不得不從四川梓潼到塞外西羌搞了一場千裡大轉移,但折騰了一個來回也沒能擺脫明軍的追堵和圍毆,反倒是身邊跟著的小兄弟們一個接一個地溜號投降。
  • 大明督師孫傳庭幾乎無一敗績,卻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但為什麼這些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的問題,明王朝卻視而不見,從崇禎帝到各級文武大臣,都是該怎麼「作」就照樣「作」。因為「作死」還可能糊弄一時,但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得捅大明朝的馬蜂窩。可不願意糊弄的孫傳庭,就真「捅」了。
  •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喪鐘
    同時也意味著明朝在遼東的巨額話費全都打了水漂。此時的明朝是無兵無錢,面對國內步步緊逼的李自成大軍,崇禎帝焦頭爛額,還好這時一個人的出現再次給了明朝一線生機,此人正是孫傳庭。眼見明軍節節敗退,孫傳庭主動請纓,請求前往陝甘起義軍勢力最大的地區平叛。於是孫傳庭被任命為而來新一任的陝西巡撫。雖然孫傳庭得到了帶兵出徵的機會,但此時的明朝已經是無兵也無錢了。
  • 大明督師孫傳庭曾屢戰屢勝,但是敗給了李自成,這是什麼原因呢?
    孫傳庭從1636年開始與農民軍作戰,基本上是百戰百勝,但是為什麼最後就突然不行了呢?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話題,明朝所有的精銳野戰軍都陸續去了遼東,但是在遼東都一個個的全軍覆沒再也沒有回來。孫傳庭失敗是敗在國運上,他上任可是一心為國,盡心盡力。
  • 為何李自成進了金鑾殿,只當了一天皇帝?原因竟是這樣的
    其實明朝之所以成為最後一個漢人朝代,不止應該崇禎皇帝一個人背鍋。李自成的個人問題同樣嚴重,如果不是此人實在太不爭氣,大明之後,大順上位,何至於讓滿清韃子搶走了大好江山?
  • 姚雪垠:李自成為什麼失敗
    為什麼要解釋歷史呢,就是為了取得歷史的經驗教訓。過去,有好多對歷史的看法,包括李自成為什麼失敗。這些看法對不對,關鍵是要通過自己的研究分析得出結果,不是隨隨便便跟著別人走。作為一個小說家,應該如此,你跟別人走,就不是思想家。跟別人走,那別人解釋錯了該怎麼辦呢?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今天,談這個題目:「李自成為什麼失敗?」
  • 李自成突然失敗,真是因為腐化太快?
    誰知山海關前敗了一場,運勢就陡然下跌,先被打出了北京城,接著被人一路壓著打到底。前後佔領北京不過四十二天,大好江山竟就全丟光。這「起得快衰得更快」的「奮鬥歷程」,也叫好些後人連呼不解。拜好些野史所賜,人生巔峰時的李自成,也常是一幅腐化墮落的形象。「李自成腐化太快丟江山」的說法,也一直很有市場。但如果細看其整個「人生曲線」,「腐化太快」這事兒,真扛不起李自成脆敗的大鍋。
  • 【歷史人物孫傳庭】斬殺害國鄉賊,怒滅十五路土匪——孫傳庭的首徵...
    商丘古城 由此,孫傳庭從一個地方上的小縣令搖身一變成了吏部的京官。 按理來說,自此以後他的官場之路應該是一帆風順,就此飛黃騰達才對。 但是,天啟年間東林黨與閹黨之間黨爭激烈,考慮到自己家中尚有孤女老母,孫傳庭不欲涉險,便辭官回家隱居。
  • 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2天,他都在幹什麼,難怪吳三桂要投降清軍
    本來以為生活會變得好些,可是李自成很慘,正好趕上崇禎皇帝為了節省開支裁撤了一些驛卒,而丟失公文的李自成當然成了被裁撤的人員,可是崇禎皇帝不知道就是因為他讓一個叫李自成的普通人下崗了,最後直接朱明江山的崩塌。沒了工作,還欠了地主家錢的李自成,自然成為了地主欺負的對象,李自成殺了地主逃到甘肅當兵。
  • 松錦之戰,明軍統帥如果換成孫傳庭,結果會如何?
    野戰,打了。此戰,八旗軍死傷慘重,幾乎被明軍打崩。「此戰撲面對斫,雖未能卻虜,原系實實血戰。所斬虜級有數,而虜之拖屍負傷者甚多。各鎮攻山步卒從下仰攻,最難著力,馬兵據戰尤猛。」次年,李自成在河南擊敗孫傳庭,全據陝甘地區。清軍第五次突破長城,在山東一帶襲擾一圈後,揚長而去。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基本陷於瓦解狀態。
  •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善待明朝官員就可以不敗?真那麼幹會死的更慘!
    1629年之後,他造反了,跟著闖王高迎祥幹起了改朝換代的買賣,與他的老東家唱起了對臺戲,據說他想幹掉他老闆的原因是因為他老闆搞裁員把他給裁掉了,弄得他很生氣!1636年闖王高迎祥死後,李自成繼任成了新的闖王,這一年李自成30歲!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此書 送到大順軍鎮守榆林的將領王良智手裡 時,李自成已率軍東渡黃河 向北京 進軍了,當李自成 得到王良智的報告,對清「協謀同力,並取中原」的建議不 予 理睬。李自成劇照那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 崇禎命孫傳庭殺此人,自斷手臂,農民軍歡呼取關中易如反掌
    明末農民戰爭賀人龍,和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同是陝西人,萬曆年間考取武進士,最初是洪承疇的手下,崇禎年間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崇禎皇帝猜疑是賀人龍與農民軍暗地裡有聯繫,想謀反,「襄城之役,朝廷疑人龍暗與賊通,密敕傳庭斬之」,讓孫傳庭殺掉賀人龍。
  • 孫傳庭與洪承疇一道被降二級 現在又因清屯充餉有功又加一級!
    文/超鵬解史孫傳庭信心大增,豪氣幹雲地說「於是益信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從今之後,以秦兵衛秦地,以秦餉養秦兵(和袁崇煥守遼之言一個調調)」 本年戶兵二部分配給孫傳庭的剿餉是二十三萬四千兩,實際撥付了十八萬七千兩,拖欠四萬多兩。
  • 李自成從一個小兵,到建立大順政權,登上帝位的五段輝煌時刻
    李自成原本是明朝的一個驛站驛卒,因為裁員,李自成沒了飯碗,加上鬧災荒,民不聊生,李自成參加了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起義隊伍,剛開始,當一名闖將,後來,逐漸迎來了人生的輝煌時刻。李自成大概有五段輝煌時刻,非常傳奇。第一段,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一鳴驚人。
  • 李自成為什麼沒能坐穩天下?郭沫若把背後原因說透了
    在這篇約兩萬字的史論文章中,郭沫若一方面深刻分析了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部已腐敗不堪」,指出「無論是饑荒或盜賊,事實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另一方面,回顧和反思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在短時間內取得了軍事勝利,卻在進入北京取得政權40餘天后,倉皇逃遁、一敗塗地的過程和原因。  在《甲申三百年祭》裡,郭沫若用較多筆墨刻畫了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