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降清,卻毀譽參雜,他到底是漢奸還是舍己為民的英雄?

2020-12-12 目瞪口呆的歷史

洪承疇是明朝的末世能臣,是崇禎帝在社稷危亡時刻寄予厚望的國家棟梁,可是他並未能力挽狂瀾,在松錦決戰中,明軍全軍覆滅,他本人也出人意料的投降了清朝。

洪承疇的投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對滿清入主中原功莫大焉,他因此被稱為「開清第一功臣」。

洪承疇降清的原因,三百多年來眾說紛紜,至今莫衷一是,流傳著幾個版本。

民間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是孝莊妃色誘說。在這個版本中,洪承疇被俘後即絕食,終日罵不絕口,只求速死,決不投降。可是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太重要了,如果得到了他的幫助,對於滿清實現入主中原的夙願,是一大助力。於是不惜使出美人計,讓莊妃拋頭露面,親自上陣,給洪承疇餵參湯,並以溫言細語軟化他的態度。當洪承疇得知數日來服侍陪伴自己的竟然是一位皇妃時,徹底被感動了,終於委身降清。至於莊妃到底是否寬衣解帶,獻身床榻,則語焉不詳。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和蔡東藩的《清史演義》中都引用了這一版本。然而這個版本卻是最荒誕的,完全不見於任何正史,於情理上也根本說不通。

洪承疇再重要,也只是一個戰敗的俘虜,他如果投降,對崇禎是個心理上的沉重打擊,有利於瓦解明朝君臣的對抗意志;如果他願意為清朝效力,做一個帶路黨,對滿清入主中原的事業會有所裨益,但也僅此而已,絕不會因其一人而逆轉明亡清興的大勢。當時氣勢如虎的皇太極,又怎麼可能為了一個階下囚獻上自己的寵妃?要是真這麼做了,即使洪承疇降清,他們君臣以後又如何相處?何況,莊妃是個長著一雙大腳的蒙古女人,亦或豐滿健美,但明朝士大夫鍾愛的是蓮步輕搖、風擺楊柳的纖弱美女,莊妃的形象與此大相逕庭,在洪承疇眼裡就是五大三粗的醜陋模樣,非但不能達到色誘的目的,反而會引起他的厭惡,豈非適得其反?

杜撰這個故事的,應該是明朝的遺民,目的是求得心理補償,同時詆毀醜化滿清。洪承疇降清,對明朝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恥辱,但在這個故事裡,洪承疇的投降是滿清皇帝以獻出老婆的代價換來的,對明人來說,這不啻是一次精神勝利法的成功運用。而且皇妃陪侍囚徒的行為,也符合明人在禮法和道德上對滿清的認知,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中,滿人就是一群不顧人倫,不懂羞恥的野蠻人,太后都能下嫁小叔子,皇妃色誘的事,對他們來說順理成章。

另一個版本見於清朝第八代禮親王昭槤所著的《嘯亭雜錄》,在該書卷一《用洪文襄》中如此記載:「松山既破,擒洪文襄歸。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文皇命諸文臣勸勉,洪不答一語。上乃親至洪館,解貂裘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茫然視上久之,嘆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

這段話的意思是:洪承疇在松山兵敗被俘後,因感崇禎的知遇之恩,誓死不降,整天光著腳,蓬頭垢面,不停地破口謾罵。皇太極派文臣們輪番去勸說,洪承疇卻一語不答。皇太極就親自來到洪承疇的囚室,解下身上的黑貂裘披在洪承疇身上,語氣和緩地說:「先生您不冷嗎?」洪承疇呆呆地對著皇太極看了很久,嘆道:「這是真命天子啊」,於是跪倒磕頭請降。

《嘯亭雜錄》記錄的是清初至嘉慶時期的民俗、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個人生活等,作者昭槤貴為親王,所知清廷內幕和軼事頗多,記事也較為嚴謹,而且與《清史稿》的記載可以相互印證,所以此事有一定可信度。《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洪承疇傳》記載:「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洪承疇之所以被感動,是因為皇太極給他的禮遇極高。皇太極身上穿的黑貂裘,是清朝皇帝專用的,任何人都不得僭越。即使貴為「父皇攝政王」的多爾袞,因為私藏黑貂裘遭人舉報,被撤廟享,罷諡號,褫奪睿親王爵位。而皇太極居然將黑貂裘披在了洪承疇的身上,這種恩遇可算無以復加了,怎能讓洪承疇不動容?

實際上,皇太極降尊紆貴,親自去勸降是需要勇氣的,如果堂堂天子被俘虜當面辱罵,將嚴重損害皇帝的威嚴。他之所以還要去,是因為事先已經對洪承疇真實的心理狀態有了基本的了解。

《清史稿·洪承疇傳》記載:「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范文程去勸降,洪承疇跳著腳破口大罵。范文程卻平和地與他談古論今。談話之間,梁上落下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將其撣去。范文程看著眼裡,心中有數,馬上回去告訴皇太極說:洪承疇是不想死的,他對自己的衣服如此愛惜,何況他的生命呢?皇太極這才有底氣去當面勸降。

如果昭槤的敘述到此還算有理有據,那麼接下來話鋒一轉,就有些荒誕了。他說:「毛西河謂洪初不降,繼命優人誘惑。洪故閩人,夙習好男寵,因之失節。」

毛西河就是清初大學者毛奇齡,「揚州八怪」中的金農和陳撰均為其學生,昭槤引用了他的說法,洪承疇一開始拒絕投降,清廷就用一個男戲子去勾引他。洪承疇是福建人,有斷臂之癖,經不住誘惑,於是就投降了,未能保住名節。

自晉代以來,權貴士大夫階層一直喜好男風,長相英俊的青少年男性,往往被他們納入穀中,英雄如霍去病都被漢武帝幸過。到了明末,這種風氣更盛,尤其以廣東、福建為最。

明末學者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說當時:「衣冠格於文網,龍陽之禁,寬於狹邪,士庶困於阿堵,斷袖之費,殺於纏頭,河東之吼,每末減於敝軒,桑中之約,遂難偕於倚玉,此男寵之所以日盛也。」意思是,當時社會對同性戀很寬鬆,而且比嫖娼便宜,妻子們也習以為常不吃醋,所以男風日甚一日。

當時的官僚大多有孌童之好,仕林交往中,也總是炫耀自己擁有一個或幾個少年為相好,進京趕考也要帶幾個書童。洪承疇作為其中一員,如有此好,也屬正常,但如果為了一個伶人就投降變節,那他就不是被崇禎和皇太極兩個皇帝爭相看重的那個洪承疇了,何況他當時正處於求生和取義的激烈煎熬中,哪還有心思尋歡作樂,這完全不合常理。

毛奇齡這樣編排洪承疇,如果說是出於對他降清的憤怒,那也是不合理的,因為毛奇齡本人也是開始抗清後來又降清的,即使為了自己,他也應該努力為洪承疇洗白而不是將其抹黑,何況他在道義上也根本沒資格指責洪承疇。他這麼說應該是秉性使然,他為人狂傲,曾說:「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一位著名學者對毛奇齡的評價是:「其純然為學界蟊賊,煽三百年來惡風,而流毒及於今日者……」對他極為反感,以這種性情,不會牢記「君子慎言」的聖訓,把道聽途說的事付諸筆端完全可能。

昭槤接下來的話,更是讓人驚愕,他說:「故明帝初聞其死,設壇以祭,非無因也。」這就是直指崇禎與洪承疇有斷背之情了。明朝有些皇帝確實沉迷於此道,比如武宗,但崇禎絕無此癖好,社稷風雨飄搖,崇禎整日憂心忡忡,他雖無雄才大略,卻「不近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是個節儉勤政的皇帝,在那種情形下,哪裡還有心思尋歡作樂昭槤這樣說,無非是為了醜化明朝,報復莊妃色誘洪承疇的謠言。所以,無論是莊妃與洪承疇的曖昧還是崇禎與洪承疇的斷臂,都是明清雙方的互相詆毀與抹黑,都是不可信的。

還有一個版本,來自清初佚名文人抱陽生的《甲申朝事小紀·洪承疇紀略》。按此文所言,洪承疇被俘後,皇太極反覆勸降,但他絕食九日,只求速死。皇太極又愛惜他是一個人才,就將他放了。

洪承疇入關回家途中,遇見了家裡一個披麻戴孝的僕人。僕人告訴他,現在朝廷朝上下都以為他已在松山戰死,皇帝親自為他祭祀招魂。自己出關,就是奉命尋找他的遺骨,如果他活著回去,而「所統三軍俱沒,地方俱失」,必將禍及家人。洪承疇聞言進退兩難,猶豫再三,決定返回盛京,歸降後金。

這個說法比較符合當時的形勢。崇禎一向刻薄寡恩,將領如果戰敗則大多被誅,如果被俘投降,妻兒或者被殺,或者被罰為奴。楊鎬、劉策、孫元化等人都是兵敗被殺,盧象升、孫傳庭戰死後還遭指責,不給撫恤,不予贈蔭。洪承疇如果回去,也是兇多吉少。走投無路之時,本已滿腔怨憤,再加皇太極竭力勸降,於是就順勢投降了。

無論洪承疇因為什麼降清,都是皇太極招降重用漢人政策的結果。皇太極認識到,引入漢族的先進文化,有助於後金建立成熟完善的典章制度,鞏固在東北的統治,從而進一步逐鹿中原,實現一統天下的遠大目標。所以他一改努爾哈赤屠殺漢人的做法,甫一登基就表明了「滿漢一體」的執政理念。在行政機構裡大量任用漢人,他們不僅佔據各個要職,甚至封王拜相,以至引起了滿族宗親的強烈不滿。《清太宗實錄》卷六十五記載了他們的抱怨:「昔太祖誅戮漢人,撫養滿洲,今漢人有為王者矣,有為昂邦章京矣。至於宗室,今有為官者,有為民者,時勢顛倒一止於此。」

洪承疇降清後,力主招撫,建議後金統治者「不屠人民,不焚廬舍」,在江南減輕稅賦,興修水利;還建議他們「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這些建議大多被接受,客觀上減輕了人民痛苦,保護了中華文化,領導人民推翻滿清的偉人稱讚他:「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

然而在中國傳統意識形態中,強調的是捨生取義,變節是不被見容的,對於明朝,洪承疇是叛賊,對於滿清他是降將,他的老朋友閻爾梅當面寫詩嘲諷他:「不引單于來入塞,李陵還是漢忠臣。」

洪承疇死後,朝廷於康熙六年,賜予他一塊碑作為墓志銘,碑文寫道:稽古興朝,必有賢良之臣,坐則榮以高爵,歿亦賜以豐碑,所以勸忠,蓋其備也。爾洪承疇,才能敏練,器宇淵宏,我朝平定錦州、松山等處,破明兵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督理綠旗官兵,協同大兵殲逆,首擒偽王,發獲奸細,招徠叛黨,除黨安民,所在著績。事竣還朝,仍贊綸扉,爾能夙夜宣勞,恪供厥職。旋畀爾經略五省,隨滿洲大兵,進取雲貴,招撫軍民土司,供應大兵糧餉,能濟軍需,邊疆有賴。克襄王事,屢建功績,特授世職之榮,以示酬庸之典。忽聞長逝,甚悼朕懷,特賜諡曰"文襄"。

這塊墓志銘就是滿清對洪承疇的蓋棺定論,其中凸出了滿清對他的「豢養之恩」。康熙授予洪承疇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襲職銜,在當時的爵位體系中僅排第十八。這種恩賜,與其說是褒獎還不如說是羞辱。

到乾隆時期,更是將洪承疇列入《貳臣傳》稱他是:「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將他釘在了恥辱柱上。時至今日,人們對洪承疇的評價依然爭議不斷,他到底是個變節投敵的漢奸,還是捨身救民於水火的英雄呢?只能說,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本文中的圖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洪承疇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洪承疇是明末清初,兩朝更迭之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及軍事生涯貫穿整個明、清激烈交鋒時期。洪承疇降清前,是明朝用來對付農民起義軍的扛鼎督臣之一。李自成、張獻忠的真正崛起,正是在洪承疇跟清朝決戰於松山之時,及其被清朝俘虜之後。降清後,洪承疇也是清朝入主中原時,所仰仗的重要謀臣。
  • 洪承疇為什麼突然降清?是孝莊用了美人計嗎?
    然而對於此時困守在松山(今遼寧省錦州市松山區)的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而言,他的內心卻比嚴冬還要更加寒冷。半年前,他率領明朝九邊精銳共十三萬大軍與滿清八旗軍展開決戰,結果由於多方面原因導致全軍潰敗,他被迫選擇退至松山城。在清軍的層層包圍下,他組織的幾次突圍皆以失敗告終。
  • 大同之戀之洪承疇為什麼降清?
    「洪承疇為什麼降清?」林風問。 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松山。1642年農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之後解送盛京,洪承疇投降清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督師出關,他的抗清方案本是依關堅守,但崇禎皇帝卻要他出關決戰速戰速決,又派太監去做監軍,致使洪承疇督師不能統一指揮隊伍,進不能齊攻,退不能共守,在松山為清兵所敗。洪承疇困守孤城半年,因內奸出賣,城破被俘。他本想做明朝忠臣,終於動搖屈服,投降大清作叛徒。也是無奈啊!
  • 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
    原標題: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 據野史記載,洪承疇兵敗被俘後,絕食數日;范文程獻計,皇太極派孝莊前去色誘,二人完事之後,洪承疇才得以投降,為清朝出力。這種說法到底可不可信呢?洪承疇與孝莊到底有沒有發生關係呢?
  • 明末降清人士中,這三位的無恥程度,無與倫比
    但是要問明末清初降清的明朝官員中最讓人覺得無恥的,毫無疑問是吳三桂、范文程和洪承疇,本來是要給他們三位排下名次的,可轉念一想,這三個人的無恥各有千秋,實在是無恥程度並列,那麼我們下面就來闡述一下這三位的
  • 孫傳庭與洪承疇一道被降二級 現在又因清屯充餉有功又加一級!
    孫傳庭與洪承疇一道被降二級。現在又因清屯充餉有功又加一級!專辦人事的吏部還是有辦法,最後搞了折中,把皇帝的提拔打了對摺,給孫傳庭加從三品服俸,等於是享受從三品待遇。孫傳庭覺得很是委屈,在謝恩奏疏中發了一通牢騷。  崇禎十年春的漢陰、石泉之失,孫傳庭與洪承疇一道被降二級。現在又因清屯充餉有功又加一級,吏部又說部院從無從三品職銜,乾脆折降免加,不降也不加。
  • 洪承疇是怎麼死的?他真的是被孝莊給色降了嗎?
    洪承疇,明末時期的重臣,後來因為明軍戰敗滅亡,投降了清朝,本身明朝的重臣投降清朝就會引來很多的非議,比如說吳三桂,但洪承疇似乎沒有這樣,而且在清朝也是位高爵重,只是關於洪承疇投降清朝時坊間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洪承疇是被孝莊給色降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 孝莊勸降洪承疇,甚至使用了美人計,到底是不是真的
    當時的洪承疇任薊遼總督,領兵部尚書銜,是與清軍作戰的最高級將領。此人素以忠義而著稱,如果能讓他投降,對於明朝的士氣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是,洪承疇在獄中絕食數日,一心求死。在皇太極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莊妃自作主張,偷偷來到獄中,以美色和大義說服洪承疇,最終放棄了抵抗,並與之共度春宵。
  • 孝莊皇后色降洪承疇
    孝莊色降洪承疇是真的,那麼孝莊皇后真的和洪承疇發生關係了嗎?孝莊皇后色誘降服洪承疇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們在審閱有關洪承疇降清的所有能看到的史料,卻無法找到民間流傳的這些內容。民間故事的情節可以根據民間傳播者的愛憎進行編造,本不足信。
  • 孝莊皇太后年輕時對洪承疇實施過美人計嗎?您信了嗎?
    該說法主要見於蔡東藩所著《清史演義》,書中寫:「原來洪承疇人本剛正,只是有樁好色的奇癖。這日正幽在別室,他是立意待死,毫無他念,到了巳牌,紅日滿窗,幾明室淨。聽門外叮噹一聲,開去了鎖,半扉漸闢,進來了一個青年美婦,嫋嫋婷婷地走近前來,頓覺一種異香撲入鼻中……」該青年美婦施展媚功引誘洪承疇「說一允字」後,「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書中最後交待:「看官!
  • 南明永曆政權最後的崩潰始於孫可望降清,他送給了清朝什麼禮物?
    當年八月,孫可望親率十萬大軍徵討只擁有三萬兵馬的南明晉王李定國,結果因部下戰場譁變,敗於李定國之手,孫可望僅率數十名親信逃離戰場,隨後,走投無路的孫可望很乾脆的降清了,他的投降,挽救了清朝在西南地區進退不得的局勢。
  • 明末六大漢奸,個個是滿清走狗,為何這個名不見經傳之人是首惡?
    明末六大漢奸: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孔有德。有人說沒有這幾大漢奸滿清不可能這麼輕易的入主中原。而六大漢奸中首推孔有德最受人唾棄,被稱之為漢奸首惡。很奇怪這樣遺臭萬年的「榮譽」為什麼吳三桂沒有拿到,再不濟還有個洪承疇啊,這個孔有德是哪路妖魔鬼怪何德何能成為六大漢奸之首呢?原因就在於這個孔有德無德,非但無德,而且連臉都不要了,什麼禮義廉恥祖宗國家,在榮華富貴面前都是狗屁!
  • 滿清到底是正統王朝還是殖民政權?
    到底滿清入關都幹了什麼,才有這麼大的民憤呢?(下圖:滿人的囂張跋扈)1,圈地運動:順治皇帝入關後,滿清軍隊先是燒殺搶掠,然後就有組織的跑馬圈地,圈佔的土地丈量後,立即歸到官府的帳簿上,然後再分給滿人的貴族、將士們。農民誰願意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那是自己的命根子啊。滿人就用屠刀殺掉反抗者,屈服的則大部分淪為流民,少部分淪為奴隸。
  • 皇太極一次「解衣」讓洪承疇投降
    後來皇太極就用這個法子讓還在痛罵范文程叛國投敵的洪承疇甘心投降清朝。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要塞松山城堅守半年多時間後,終於被清軍攻陷,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由於洪承疇地位較高,所以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就想招降他,於是皇太極便派出同樣是漢人的內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前去勸降。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降清,清兵攻佔錦州外城。至此清兵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包圍,填補護城河,毀壞城牆,明朝的外援給養都斷絕。 錦州守將祖大壽向明廷報稱:「錦城的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寧錦兩城就要攻破,那麼松、杏、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 被康熙帝尊重的孝莊皇太后,真的曾經勸降洪承疇,下嫁多爾袞嗎?
    傳聞,洪承疇被清軍俘虜後,一開始也是大義凜然,寧死不屈來著,甚至以絕食來表達自己一心求死,報效朝廷的決心,而皇太極又極想勸降他為己所用,於是就對洪承疇施展美人計,讓當時還是自己側妃的孝莊,用自己的美貌去誘惑洪承疇,洪承疇英雄難過美人關,拜倒在孝莊的石榴裙下,投降了滿清。
  • 松錦大戰:明朝與清朝的大決戰,洪承疇13萬明軍為何會全軍覆沒?
    松錦大戰是明、清在遼西戰場的最後一戰,此戰明軍喪失了在關外的全部精銳,松錦杏三城俱失,關外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寧遠一城,自此明軍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崇禎十三年(1640年)六月,皇太極兵圍錦州。借錦州城高糧足之勢,錦州守將祖大壽死守錦州,拒不投降。
  • 「牆頭草」將軍:當過漢奸,後混入解放軍,他的下場如何?
    談及叛徒,70、80後印象之中最深的或許是《紅巖》中出賣江姐的甫志高,90後心目中最鮮活的漢奸形象或許會是《小兵張嗄》中的胖翻譯。這些叛徒的藝術形象伴隨童年的著作、影視劇中被深深印刻在了我們腦海中。但在歷史上真實的叛徒行徑更加令人深惡痛絕,婦孺皆知的第一大漢奸汪精衛降日投敵,建立傀儡政權;而這位鮮少人知的漢奸卻是導致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犧牲的幕後直接推手之一。他就是程斌,原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楊靖宇身邊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 孝莊皇太后與洪承疇有何不解之緣?
    然而,雖然在設計除掉了袁崇煥之後,清朝進軍中原的障礙越來越少,但是,駐守在錦州的明朝大將洪承疇卻也十分厲害,甚至,其才能並不輸於袁崇煥。因此,他是屢敗清軍,甚至把皇太極氣的數次吐血。 於是,某一天,在清軍進行了一番密謀之後,皇太極便通過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將洪承疇團團包圍,並將他死死地圍困在了松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