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與蒙古世代為敵,為何明軍內有大量蒙古騎兵?

2020-12-22 地圖帝

明朝以「驅除韃虜」為口號,是在元末反抗蒙古統治的鬥爭中建立起來,因而在很多人的思維中,大明與蒙古應該是水火不容的關係。對於歷史上大量蒙古騎兵服役於明朝軍隊的事實,後人要麼表示驚訝,要麼表示不解。

圖-元大都(今北京)位置及周邊地形示意圖

明軍內部的蒙古人並非不認同自己的文化和血統,但這與他們加入明軍毫不衝突,因為元朝大廈傾覆,作為個體的蒙古人必須在明蒙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究竟誰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前途?

不可否認,蒙古人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儘管他們的祖先曾創造過版圖幾乎囊括歐亞的輝煌記錄,但帝國內部的勾心鬥角和相互傾軋從來沒有停止過。早在蒙古擴張時期,四大汗國與元朝的鬥爭就時斷時續。

天下安定以後,元朝內部的派系之爭依然無休無止。在元末的紅巾起義當中,元朝最主要的內訌是朝廷與地方的權力爭奪,由於元廷在剿滅義軍過程中表現得軟弱無力,不得不寄希望於地方軍閥武裝,而地方軍閥在平息某個階段的起義之後,元廷又迫不及待地收回此前下放的權力。

接下來元朝就陷入一個死循環,一旦地方軍閥的權力被收回,紅巾起義立馬死灰復燃,此後元廷再次放權,義軍再次面臨地方軍閥的壓力。循環往復之下,元朝地方實力派愈加對朝廷感到不滿,而且一個個擁兵自重的他們也很難心甘情願交還已經到手的權力。

圖-俯瞰紫禁城

在這種情況下,諸如王保保之類的大軍閥就產生割據之勢,而其他受到猜忌的小軍閥就有可能倒向朱元璋等人旗下的反元武裝。當然在明軍大舉北上之前,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真正出現大量蒙古人投靠明軍的情形則出現在朱元璋北伐之後。

事實上明軍之所以能夠從容北伐也是得益於元朝的內訌,公元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決戰,無論誰勝誰負都將控制中國南部的半壁江山。如果此刻元廷足夠明智的話,應該趁對手打得兩敗俱傷之際,直接出兵予以殲滅,但結果卻是元廷再一次錯失良機。當時元朝朝廷分為帝黨和後黨兩派,以奇皇后(高麗籍)為首的後黨欲廢除元順帝,於是調王保保北上大都,結果王保保就與帝黨成員孛羅帖木兒展開大戰。戰爭打了兩年多,當王保保最終獲勝之時,朱元璋早已平定了陳友諒。

接下來朱元璋又發動了針對張士誠的戰爭,而元廷再次陷入王保保與李思齊、張良弼等擁元軍閥的內訌當中,最終朱元璋取得全勝並贏得同元朝決戰的資格。公元1368年,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上,明軍所到之處如摧枯拉朽,此時普通的蒙古人就面臨著三種選擇:跟隨元廷,跟隨王保保,還是投降大明。

三方當中以明朝實力最強,也就是說這些殘兵敗將無論投靠元順帝,還是投靠王保保,都將遭到明軍的殘酷打擊。既然如此,為自己的安全和前途考慮,還不如投降明朝,於是接下來出現了大量蒙古士兵編入明軍的現象。

圖-蒙古騎兵

當元順帝放棄大都而北上逃命之時,跟隨元朝朝廷的蒙古人只有區區6萬戶,剩下的大約44萬戶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投靠了明軍。無論到任何時候,人的選擇始終是實際和功利的,蒙古騎兵編入明軍之後的待遇明顯強於此前在元朝的狀況,與跟隨元順帝在漠北啃沙子的同胞相比,他們也樂得在明朝混個飯碗。

當然,這些蒙古騎兵也為大明的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在靖難之役當中,朵顏三衛屢屢為朱棣扭轉戰局,他們明白自己的身份,同時也不排斥為明朝打工。

相關焦點

  • 一位幾乎攻破北京,活捉皇帝的蒙古大汗,卻在之後被明軍端了老窩
    蒙古騎兵。明軍騎兵。但是不久明軍就來了。蒙古騎兵。明軍出塞。明軍退軍之時在黑河被前來救援的蒙古騎兵追上,明軍且戰且退,最後一直撤到明軍大營,蒙古騎兵才退去。此戰戰果並不算太大,但是燒掉了俺答的老巢板升城,打擊了蒙古軍隊的士氣,參與此戰的明朝將官都得到了獎賞,俞大猷恢復祖職,劉漢加都督同知,總督都御史葛縉升兵部右侍郎,總旗黃國相等升二級賞銀二十兩苛等及戶部郎中魏學曾兵備副使王之誥各升俸一級,陣亡的指揮張戢等人也得到了應有的補償。
  • 成吉思汗天下無敵的蒙古騎兵,為何輸給沒文化的朱元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當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遠徵歐洲,創下不敗的神話。 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時期,戰鬥力確實彪悍,不僅拳腳功夫了得,在騎射上,由於是草原遊牧民族,更是個個都是頂尖的高手。
  • 蒙古騎兵四處徵戰,為何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
    而之所以蒙古帝國如此厲害,就得益於他們的蒙古騎兵。蒙古騎兵可以說是蒙古人四處徵戰,攻堅拔寨的利器,它講究的是輕裝上陣。蒙古騎兵鐵蹄踐踏之處,都只有掠奪的血腥畫面,令人聞風喪膽。 有文獻稱,當時的歐洲,只要一提及蒙古騎兵,全都戰戰兢兢,丟盔棄甲。歐洲十萬鐵騎都曾被兩萬蒙古起兵蹂躪到體無完膚,搖搖欲墜,實力差距可見一斑。
  • 明代著名「坦克部隊」,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都要望而卻步
    明朝最早提出車營戰法並使其真正歸入明代軍備體系開始建制的是山西三邊總制曾銑。嘉靖二十五年時,由於明軍收縮防線,河套地區被蒙古部落佔據,淪為蒙古牧場,稱之為「套虜」。時任山西三邊總制的曾銑為了收復失地,提出與蒙古決戰來解除套患,並根據兵法中的「車勝騎、騎勝步」設計出了著名的《曾銑擬逐套虜陣圖》來對付蒙古鐵騎。
  • 四萬蒙古騎兵,擊碎「嘉靖中興」的謊言
    明朝歷史上有兩大恥辱,第一個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徵,結果全軍覆沒,自己還被瓦剌人活捉。第二個就是庚戌之變,雖然了解這件事的人不多,但庚戌之變也是明朝的恥辱之一,而創造這項恥辱的正是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呢?咱們就是庚戌之變說起!
  • 大明軍隊是怎樣打敗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
    在至正20年(1360年)之前,明軍數目龐大每年都會消耗大量錢糧。後來朱元璋苦心思索,開始實行屯田制,軍隊不僅要種植土地,還要幫助當地建設水利。於是當地生產發展,人民富裕,原來對平民徵收軍人用的「寨糧」,朱元璋也沒有再收,從此贏得了民心,明軍的戰鬥力也大大進步。
  • 明朝著名三大營都有多牛?第二打敗蒙古騎兵 第三收復越南
    這種憤怒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看一下明朝大名鼎鼎的三大營,你就會發現,其實中國古代並不落後,只不過近代突然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停滯而已。箇中原因,一言難盡,清朝帶來了許多嫁妝,也帶走了很多聘禮,比如曾經一度領先世界的軍火工業。明朝三大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至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總人數約為17萬。三大營為明代京軍編制。洪武初即設,隸大都督府。
  • 宋朝已經有了火器,為什麼敵不過蒙古冷騎兵,讓蒙古軍隊直搗皇城
    宋蒙戰爭 其實,宋朝已經發明了火器,來應對蒙古騎兵,火藥在唐朝是已經被應用在戰爭中,用來開山鑿石,宋朝發揚光大。宋朝最先是把火藥桶綁在火箭上射出去,射程有150米左右,還有一窩蜂火箭,在南宋時期更是發明了火銃,而蒙古還是以騎兵為主,顯然是冷兵器對熱兵器時代,但宋軍為什麼會節節敗退,直到滅國!
  • 朱棣五次北伐不是瓦解了蒙古嗎,為何才20多年蒙古就反打過來
    這五次北伐,給予了蒙古的幾個強悍部落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沉重的打擊。明成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間是1424年,到1449年「土木堡事變」發生的時候,也就才過去20多年的時間。為什麼才20多年時間,蒙古人就能夠在土木堡重創明軍,俘獲明朝皇帝,後來甚至還大軍壓境打到北京呢?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當年席捲歐亞的蒙古騎兵,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度被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那麼步兵對上騎兵可否有勝算了?一般而言無異於以卵擊石,因為從歷史上的眾多戰爭來看,騎兵對步兵都是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例外。
  • 大明為什麼開國之初就能打敗蒙古鐵騎?原因令人深思
    明軍開國的起點是非常高的,甚至說對比之前其他歷代封建王朝,明軍在大明開國戰爭中所遭遇到的對手、是極其強大的。它所戰勝的,是在中世紀曾橫掃歐亞的世界最強騎兵——元朝蒙古騎兵。而且更嚴峻的形勢是,就算打敗了張士誠和陳友諒,如果想統一天下,就必須要戰勝元王朝,也就是要打敗當時天下最強的騎兵——蒙古騎兵。可當時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
  • 遊牧徵服的秘密:只喜歡玩重騎兵加衝衝衝,蒙古為何能橫掃歐亞?
    早期蒙古人以鮫魚皮做成可抵禦流矢的護甲,直到金國統治河東後才逐漸有鐵錢流入蒙古,鐵資源才得到彌補①。早期蒙古人延續歷代遊牧民族的傳統已經有著甲作戰的習慣,《元史·太祖紀》裡莫拿倫就擔心兒子們無甲不能勝敵②;根據《蒙古秘史》裡札木合的說法,在鐵木真統一蒙古時期的戰士就已經穿著戰甲,並攜帶長槍、環刀和弓矢③。任何擅長騎兵的民族,只要有機會得到足夠資源,就一定會重裝化。
  • 蒙古崛起時如果碰到的不是宋朝而是漢、唐、明朝,誰更強呢?
    首先我們來說把蒙古和漢、唐、明朝的對手做個比較,然後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的王朝加以分析就可能相對客觀的結論。首先我們需要說明的是不用神話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帝國,它崛起的時候恰逢西夏、宋、金處於衰落期。所以蒙古以秋風掃落葉的方式橫掃亞歐大陸,與漢唐長途奔襲大破匈奴、突厥勒石燕然沒有什麼區別。至於明朝的情況有些特殊,在下文中我們做詳細闡述。
  • 蒙古騎兵為何到埃及就停下來了?原來是被真正的狠人虐慘
    蒙古騎兵在戰場上 打敗蒙古騎兵的這支埃及騎兵有個很怪的名字,叫馬木魯克,馬木魯克本是「奴隸」的意思,這揭示了埃及這支騎兵的真實身份——奴隸兵! 可是切的不花12000人之眾,五載滅之,何等強勢;第二戰,一年滅阿拉伯帝國,1257年在滅了波斯之後,蒙古西徵軍仍以切的不花為前鋒,兵鋒直指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也是古代著名的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可是僅僅一年的時間,也即1258年二月,蒙古軍隊成功攻佔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第三戰,滅敘利亞。
  • 明朝正德皇帝親徵應州大捷,十萬人廝殺一天:殺死16個蒙古軍
    很多人都對十多萬人參戰,互相砍殺一天,結果,蒙古人才死亡16人的應州大捷非常質疑,這是明武宗被黑了啊!這一戰導致蒙古不敢南下啊!《武宗實錄》如此描述此戰: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
  • 元朝滅亡後,為何蒙古部落一直騷擾明朝邊境
    蒙古部落為何時常騷擾邊境,是元朝勢力的復闢、是為了勢力擴張,還是什麼原因呢?事實上自捕魚兒海戰役之後,元朝殘餘勢力已經無力反撲,這兩次大規模入侵是復闢的可能性不大,從衝突原因來看,其實都是明朝朝貢體系被打破的產物。
  • 八裡橋:蒙古騎兵對陣歐洲槍騎兵列隊衝鋒
    英軍這次還出動了騎兵,分別是2個女王衛隊龍騎兵隊和2個印度錫克騎兵團,英軍總數為1.26萬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印度人。直到現在蒙託邦將軍還非常激動,這位在非洲作戰27年的老將在離開法國時,朗東元帥向他宣布:「現在請接過法蘭西國旗!」他得到的臨別贈語是,「願上帝保佑這支小軍隊,飄洋過海,遠離故土五千海裡,去為基督教與文明的神聖權利而復仇吧!
  • 蒙古騎兵頂峰只有24萬人,為何能打敗天下無敵手?原因就這4點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在冷兵器作戰時代,騎兵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裝力量。它憑藉著機動性與突然性,在戰場上馳騁縱橫,屢立戰功。
  • 薩爾滸之戰,後金從此崛起,此戰中明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明朝後期也引進過當時比明朝還要先進的西方火器並且加以改良,可以看出當時中西方還是交流往來的,清朝則是完全的閉關鎖國切斷和西方的交流,導致西方大發展時期的無法傳入中國,這就是真正落後於西方的開始。薩許爾之戰明朝還是佔有優勢的,由於朝廷內部黨爭貽誤戰機一些沒有能力的將領被背後勢力推上重要軍事崗位導致此戰大敗,大量的輜重物資落到清朝手裡,從此之後明朝再也沒有經濟實力組織一場如此規模的戰爭。
  • 蒙古黃金家族後裔今何在
    就和明王朝形成了一個長期對峙,形成了一個以上都為中心的北元政權,除此之外,在中原各地還有大量來不及北歸的蒙古軍隊,在河南周邊就有河南王王保保統帥的大軍十幾萬,就是《倚天屠龍記》裡面趙敏的哥哥,這個人是明初出名的驍勇善戰,和太祖纏鬥良久,太祖喻之為,"天下奇男子"。遼東一塊勢力後來被明軍所滅,還有雲貴也有大量蒙古軍,也被明軍所滅,現在雲貴那邊還有蒙古族的同胞,應該就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