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至正20年(1360年)之前,明軍數目龐大每年都會消耗大量錢糧。後來朱元璋苦心思索,開始實行屯田制,軍隊不僅要種植土地,還要幫助當地建設水利。
於是當地生產發展,人民富裕,原來對平民徵收軍人用的「寨糧」,朱元璋也沒有再收,從此贏得了民心,明軍的戰鬥力也大大進步。
在至正20年(1360年)之前,面對最直接的對手陳友諒,朱元璋處於絕對劣勢。然而在此之後,朱元璋開始逐漸取勝。
即使在至正23年(1363年)的最後一戰中,陳友諒首先利用60萬軍隊圍攻朱元璋的邊防堡壘洪都,明朝軍隊在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指揮下進行防範,以劣勢軍隊守衛了85天,陳友諒沒能前進一步。
洪都之戰不僅樹立了中國古代戰爭歷史城市城池防禦戰的典型範例,也贏得了朱元璋反撲的時間。 7月朱元璋用20萬軍隊反擊陳友諒,雙方在鄱陽湖激戰,面對三陪於己的敵軍,明軍巧妙地使用火力攻擊戰術,頂住陳友諒的瘋狂攻擊,成功燒毀了陳友諒的旗艦,一舉反敗為勝。
陳友諒的漢政權——是中國南方最強大的割據分裂政權。在兩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中,明軍赫赫有名。第二年朱元璋轉過身來,開始攻擊另一大割據勢力——張士誠的「吳」政權。
如果說打陳友諒,明軍經歷了防禦戰的考驗,那麼張士誠,明軍又遭遇了攻堅戰的煎熬。
在元朝末期各路梟雄裡,張士誠是打防禦戰的最佳人選。他最成功的戰鬥是早年起兵時,他以幾萬的劣勢兵力守衛高郵城,並抵抗了元王朝丞相統帥的數百萬軍隊,四十天後他一舉反敗為勝。
這一次,朱元璋在張士誠的銅牆鐵壁前受盡艱辛,在掃除張士誠周邊,形成對張士誠首府平江包圍之後,張士誠的嚴格防禦起到了作用,明軍在平江城周邊建起三層高的木塔樓,嚴重困住張士誠,並以塔樓向外發射弓弩火槍,然而卻遲遲打不下,在戰爭的後期,明軍甚至使用了新武器——襄陽炮。
這是一種由銅鑄造的重型火炮。根據《明史》記錄,它不僅殺傷力強大,而且具有驚人的射程。在平江的戰鬥中,它的炮彈不僅重擊了平江堅城,還有更多的炮彈打進了張士誠的宮殿裡。
這場艱苦的攻堅戰,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早期炮兵騎兵步兵協同作戰的例子。經過8個月的攻擊,明軍終於徵服了平江城,摧毀了張士誠政權。除了政治意義外,這場戰爭也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擊敗了當時中國最擅長防禦戰的張士誠。從那時起在那個年代,沒有任何防線可以阻擋明軍。
如果將爭霸戰爭與現代拳擊霸戰相提並論,那麼明軍和陳友諒,張士誠等分裂勢力就像爭霸賽中的預選賽,為的是獲得挑戰「拳王」——元王朝的資格。
與平定張士誠和陳友諒相比,挑戰元王朝對明軍來說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個艱難升級的任務。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北伐軍沒有一支起義軍成功,甚至在北宋之前,以長江為界,沒有南方政權可以在北伐成功。
在此之前,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一位能夠將中國從南方統一到北方的開國皇帝。元朝的北伐,不僅改變了王朝歷代,也挑戰了歷史定律。
然而明軍卻成功了,除了正確的戰術和政治戰略外,在軍事方面明軍也做足了充分準備。
首先是騎兵,可以說是明朝與元王朝之間最大的差距,雖然專業騎兵的素質存在差距,但明朝的士兵具有優勢,長期嚴格的紀律形成的令行禁止風格,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
在明朝軍隊面對元王朝的主力軍時,把這兩條發揮到最大作用。
明軍與元王朝主力騎兵之間有兩場經典戰役,一個是太原之戰,另一個是定西沈兒谷之戰。
太原之戰中,集合了明軍兩大將星——北伐元帥徐達和副元帥常遇春,原本明軍打算直搗太原,誰知元朝將軍王保保將計就計,在明軍增援部隊到來之前提前趕到太原,利用優勢兵力列陣太原城外,阻擋了徐達的主力軍。
結果力量劣勢的徐達立即陷入危險境地,然而徐達也將計就計,日夜發動攻擊,以主力部隊拼死一搏,襲擊了元軍大營。一場混戰後,殲滅元軍4萬人,俘獲4萬人。
接下來的定西沈兒谷之戰將進一步說明了明軍的力量。
當時明軍進軍甘肅,元將擴敦帖木兒以攻為守,相反他卻主動攻擊蘭州,意圖引明軍救援,然後組建優勢部隊,明軍由徐達率軍迎戰,進入了定西沈兒谷迎戰元軍。
在力量不佔優勢,後勤供應不順暢,難以持久的情況下,徐達制定了「疲敵之計」,命軍隊晝夜擂鼓吶喊不停,並且擺出了大舉進攻的架勢,卻遲遲不發動攻擊,在此期間多次擊退元軍反擊,經過幾天的對峙,元軍被拖得筋疲力盡。
徐達果斷下令進行反擊,趁夜以中央突破戰術直奔元軍大營,戰鬥結束後,超過8萬多人被捕,捕獲了5萬匹駝馬,擴敦帖木兒全軍覆沒,帶著一家老小狼狽逃離。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騎兵遭受的最具破壞性打擊。
明軍的優秀作戰素質——快速衝鋒,堅決執行力,在艱苦環境嚇得的頑強意志,擁有這一系列優秀品質的明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敵人的噩夢。
而且明軍也創造了另一個奇蹟——漢唐兩個朝代因以武力聞名,在早期建立政治權力之後,遭受多年戰爭後經濟頹廢,他們不得不採取妥協求和方式,以穩定形勢,等到積累強大實力然後反擊。
在明朝恰恰相反,明朝是建立在貧窮的混亂之上的,然而對於強敵元王朝來說,明朝既沒有尋求和平也不妥協,在進行對外戰爭時,一邊恢復國民經濟,在朱元璋統治的30年間,明朝軍隊先後在西北,漠南和遼東地區多次重創元王朝。
尤其是藍玉的捕魚兒海之戰,不但以十五萬軍隊,在水和糧食破損的情況,深入貝加爾湖地區,重創了北王朝的主力軍,讓元朝政權實際上已不復存在,雖然在這場戰鬥中沒有抓住北方太子,但卻抓住了元朝印信。
此後原本作為「北元」身份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區,分為了三個部分:韃靼、瓦剌、兀良哈。
它們先後接受了明朝的冊封,雖然與明朝時戰時和,但相互之間的冊封關係和朝貢關係得以延續,並最終由清王朝繼承。
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首先來自軍事成就——是鐵血的大明將士打出來的。
鐵血明軍之所以打敗蒙古鐵騎,其實在本質上並不是那麼強大,而是從貧窮的基礎上積聚力量,最終在元末農民戰爭中爆發出來。
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明軍不僅摧毀了元王朝最精銳的主力軍,還徹底摧毀了元朝對抗中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