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軍隊是怎樣打敗戰無不勝的蒙古鐵騎

2020-12-13 丹書琅琅

在至正20年(1360年)之前,明軍數目龐大每年都會消耗大量錢糧。後來朱元璋苦心思索,開始實行屯田制,軍隊不僅要種植土地,還要幫助當地建設水利。

於是當地生產發展,人民富裕,原來對平民徵收軍人用的「寨糧」,朱元璋也沒有再收,從此贏得了民心,明軍的戰鬥力也大大進步。

在至正20年(1360年)之前,面對最直接的對手陳友諒,朱元璋處於絕對劣勢。然而在此之後,朱元璋開始逐漸取勝。

即使在至正23年(1363年)的最後一戰中,陳友諒首先利用60萬軍隊圍攻朱元璋的邊防堡壘洪都,明朝軍隊在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指揮下進行防範,以劣勢軍隊守衛了85天,陳友諒沒能前進一步。

洪都之戰不僅樹立了中國古代戰爭歷史城市城池防禦戰的典型範例,也贏得了朱元璋反撲的時間。 7月朱元璋用20萬軍隊反擊陳友諒,雙方在鄱陽湖激戰,面對三陪於己的敵軍,明軍巧妙地使用火力攻擊戰術,頂住陳友諒的瘋狂攻擊,成功燒毀了陳友諒的旗艦,一舉反敗為勝。

陳友諒的漢政權——是中國南方最強大的割據分裂政權。在兩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中,明軍赫赫有名。第二年朱元璋轉過身來,開始攻擊另一大割據勢力——張士誠的「吳」政權。

如果說打陳友諒,明軍經歷了防禦戰的考驗,那麼張士誠,明軍又遭遇了攻堅戰的煎熬。

在元朝末期各路梟雄裡,張士誠是打防禦戰的最佳人選。他最成功的戰鬥是早年起兵時,他以幾萬的劣勢兵力守衛高郵城,並抵抗了元王朝丞相統帥的數百萬軍隊,四十天後他一舉反敗為勝。

這一次,朱元璋在張士誠的銅牆鐵壁前受盡艱辛,在掃除張士誠周邊,形成對張士誠首府平江包圍之後,張士誠的嚴格防禦起到了作用,明軍在平江城周邊建起三層高的木塔樓,嚴重困住張士誠,並以塔樓向外發射弓弩火槍,然而卻遲遲打不下,在戰爭的後期,明軍甚至使用了新武器——襄陽炮。

這是一種由銅鑄造的重型火炮。根據《明史》記錄,它不僅殺傷力強大,而且具有驚人的射程。在平江的戰鬥中,它的炮彈不僅重擊了平江堅城,還有更多的炮彈打進了張士誠的宮殿裡。

這場艱苦的攻堅戰,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早期炮兵騎兵步兵協同作戰的例子。經過8個月的攻擊,明軍終於徵服了平江城,摧毀了張士誠政權。除了政治意義外,這場戰爭也具有重大的軍事意義——擊敗了當時中國最擅長防禦戰的張士誠。從那時起在那個年代,沒有任何防線可以阻擋明軍。

如果將爭霸戰爭與現代拳擊霸戰相提並論,那麼明軍和陳友諒,張士誠等分裂勢力就像爭霸賽中的預選賽,為的是獲得挑戰「拳王」——元王朝的資格。

與平定張士誠和陳友諒相比,挑戰元王朝對明軍來說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個艱難升級的任務。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北伐軍沒有一支起義軍成功,甚至在北宋之前,以長江為界,沒有南方政權可以在北伐成功。

在此之前,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一位能夠將中國從南方統一到北方的開國皇帝。元朝的北伐,不僅改變了王朝歷代,也挑戰了歷史定律。

然而明軍卻成功了,除了正確的戰術和政治戰略外,在軍事方面明軍也做足了充分準備。

首先是騎兵,可以說是明朝與元王朝之間最大的差距,雖然專業騎兵的素質存在差距,但明朝的士兵具有優勢,長期嚴格的紀律形成的令行禁止風格,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

在明朝軍隊面對元王朝的主力軍時,把這兩條發揮到最大作用。

明軍與元王朝主力騎兵之間有兩場經典戰役,一個是太原之戰,另一個是定西沈兒谷之戰。

太原之戰中,集合了明軍兩大將星——北伐元帥徐達和副元帥常遇春,原本明軍打算直搗太原,誰知元朝將軍王保保將計就計,在明軍增援部隊到來之前提前趕到太原,利用優勢兵力列陣太原城外,阻擋了徐達的主力軍。

結果力量劣勢的徐達立即陷入危險境地,然而徐達也將計就計,日夜發動攻擊,以主力部隊拼死一搏,襲擊了元軍大營。一場混戰後,殲滅元軍4萬人,俘獲4萬人。

接下來的定西沈兒谷之戰將進一步說明了明軍的力量。

當時明軍進軍甘肅,元將擴敦帖木兒以攻為守,相反他卻主動攻擊蘭州,意圖引明軍救援,然後組建優勢部隊,明軍由徐達率軍迎戰,進入了定西沈兒谷迎戰元軍。

在力量不佔優勢,後勤供應不順暢,難以持久的情況下,徐達制定了「疲敵之計」,命軍隊晝夜擂鼓吶喊不停,並且擺出了大舉進攻的架勢,卻遲遲不發動攻擊,在此期間多次擊退元軍反擊,經過幾天的對峙,元軍被拖得筋疲力盡。

徐達果斷下令進行反擊,趁夜以中央突破戰術直奔元軍大營,戰鬥結束後,超過8萬多人被捕,捕獲了5萬匹駝馬,擴敦帖木兒全軍覆沒,帶著一家老小狼狽逃離。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騎兵遭受的最具破壞性打擊。

明軍的優秀作戰素質——快速衝鋒,堅決執行力,在艱苦環境嚇得的頑強意志,擁有這一系列優秀品質的明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敵人的噩夢。

而且明軍也創造了另一個奇蹟——漢唐兩個朝代因以武力聞名,在早期建立政治權力之後,遭受多年戰爭後經濟頹廢,他們不得不採取妥協求和方式,以穩定形勢,等到積累強大實力然後反擊。

在明朝恰恰相反,明朝是建立在貧窮的混亂之上的,然而對於強敵元王朝來說,明朝既沒有尋求和平也不妥協,在進行對外戰爭時,一邊恢復國民經濟,在朱元璋統治的30年間,明朝軍隊先後在西北,漠南和遼東地區多次重創元王朝。

尤其是藍玉的捕魚兒海之戰,不但以十五萬軍隊,在水和糧食破損的情況,深入貝加爾湖地區,重創了北王朝的主力軍,讓元朝政權實際上已不復存在,雖然在這場戰鬥中沒有抓住北方太子,但卻抓住了元朝印信。

此後原本作為「北元」身份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區,分為了三個部分:韃靼、瓦剌、兀良哈。

它們先後接受了明朝的冊封,雖然與明朝時戰時和,但相互之間的冊封關係和朝貢關係得以延續,並最終由清王朝繼承。

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首先來自軍事成就——是鐵血的大明將士打出來的。

鐵血明軍之所以打敗蒙古鐵騎,其實在本質上並不是那麼強大,而是從貧窮的基礎上積聚力量,最終在元末農民戰爭中爆發出來。

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明軍不僅摧毀了元王朝最精銳的主力軍,還徹底摧毀了元朝對抗中原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大明為什麼開國之初就能打敗蒙古鐵騎?原因令人深思
    來源網絡在中國歷代王朝中,漢唐是被公認的武功強盛的王朝,比起漢朝橫掃匈奴的威武,大唐戰無不勝的風光。而大明的軍隊,更是「遠邁漢唐」。明軍開國的起點是非常高的,甚至說對比之前其他歷代封建王朝,明軍在大明開國戰爭中所遭遇到的對手、是極其強大的。它所戰勝的,是在中世紀曾橫掃歐亞的世界最強騎兵——元朝蒙古騎兵。
  • 朱元璋帶的農民軍為何能打敗縱橫天下的蒙古鐵騎,這三點缺一不可
    明朝時代朱元璋率領著軍隊南徵北伐,第一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大業。那小夥伴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明朝為什麼能在建朝初期,就打敗了蒙古鐵騎呢?蒙古是遊牧民族,人人都擅長騎馬射箭,因此蒙古騎兵特別強悍,而明朝士兵並不擅長騎馬射箭,而且與蒙古騎兵作戰還要克服惡劣的環境,環境氣候的影響對於士兵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 明代著名「坦克部隊」,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都要望而卻步
    提到戰車,也許大家的印象還停留在「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的戰爭場面,但明代戰車可不同於以往靠人力作戰的戰車,在大明的科技水平下,它們擁有強大的火力,裝備了當時在世界上都堪稱先進的槍炮火器,不僅如此,在戰陣上還能和步兵、騎兵、水軍等多兵種配合作戰,退可禦敵,進可破陣,真乃攻防兼備的一代利器。
  • 歷史上精彩的騎兵對決,馬穆魯克VS蒙古鐵騎,最終這一方贏了勝利
    馬穆魯克VS蒙古鐵騎下一個目標巴格達!另外,馬穆魯克所使用的強弓在尺寸比蒙古強弓還要大,射程遠,穿透力強,不足點是射速稍慢。而坐騎則是世界聞名的阿拉伯純種馬,身高腿長,衝刺速度驚人,耐力也不錯。但是,馬穆魯克騎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馬,而蒙古鐵騎卻是一人最少擁有4匹蒙古矮馬。因此馬穆魯克騎兵機動性遠遠不如蒙古騎兵。馬穆魯克VS蒙古鐵騎!
  • 《大明風華》背後的真實歷史
    勝負顛倒的永樂親徵《大明風華》中,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親徵蒙古部落是重點劇情之一。劇中,明朝軍隊遭遇韃靼和瓦剌等部落頑強抵抗而陷入困境。然而,歷史上,朱棣一生5次親徵蒙古,一直保持輝煌戰績,從未陷入困境。有趣的是,《大明風華》中還有一段朱棣之孫、明宣宗朱瞻基在戰鬥中受傷的劇情。歷史記載,朱瞻基所在部隊只是與大部隊短暫失聯,本人亦未受傷。朱棣5次親徵蒙古,對韃靼和瓦剌造成沉重打擊,給明朝北部邊境帶來幾十年和平。《明史》稱讚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4大精銳重騎兵,蒙古鐵騎排第二,鐵浮圖排第三
    在早期時, 鐵鷂子是作為西夏最高統治者的護衛、儀仗使用,但隨著戰事的發展,這支軍隊逐漸發展成為西夏的主力軍,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陣的「前軍」。這支騎兵裝備精良,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
  • 蒙古鐵騎勝利的秘訣竟然是火鍋——天下第一大火鍋在進博會開鍋
    三峽縴夫第二種說法就與蒙古鐵騎有關了。相傳成吉思汗帶領蒙古大軍南徵北戰,經常遇到敵人突襲,吃飯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快速填飽肚子就成為當務之急。涮羊肉火鍋這就樣,火鍋與蒙古大軍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整個13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空前絕後的蒙古帝國。很多人覺得,蒙古人是靠蠻力徵服世界的。
  • 我國封建歷史上最強的十大軍隊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戰力強悍的軍隊,其中以秦軍、漢軍、北府軍、白袍軍、唐軍、嶽家軍、蒙古鐵騎、明朝水師、戚家軍、滿州八旗為代表。 1、秦軍 秦軍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及統一後秦朝的軍隊。秦軍是當時強大的鐵軍,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攻蠻族,一統江山。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
  • 英主去世,蒙古鐵騎橫掃中亞大陸,西夏滅亡計日而待
    蒙古鐵騎在鐵木真的帶領下進攻西夏。襄宗派了5萬人馬抵抗,西夏和蒙古相持了五個月之久。蒙古人不僅勇猛,也很聰明。他們就飲水灌城,城裡的西夏人看著水越長越高,非常的害怕。出城的話又打不過人家,所以只好談判。成吉思汗派人進城,襄宗被迫稱臣求和,並且把皇室的女兒嫁給了蒙古大汗。這個金朝看到了自己的小弟竟然不認自己這個大哥了,很是生氣。於是就發兵準備教訓他們一下。
  • 李成梁並非大明最優秀的將領,為何可以成為不世之功臣?
    毫不知情的速巴亥一頭鑽進李成梁設下的埋伏圈,李成梁早已安排神射手李平胡瞄準速巴亥就是一箭,速巴亥應聲落馬,被大明士兵砍掉腦袋。速巴亥掌握的泰寧部為害遼東二十多年,被李成梁一舉解決。由於李成梁太強悍,有效地扼制了蒙古騎兵的入侵,為朝廷立下大功。1.2五伐女真,穩定遼東局勢當時遼東除了蒙古入侵,還有女真為害。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漢唐以後,對外擴張的行動逐漸暫停,中華帝國也由最初的攻勢漸漸轉為守勢,宋朝以來首開重文輕武之國策,軍事積弱,民風文弱,使得遊牧民族愈加猖狂,宋朝時期出現了多個由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西夏、遼朝、金朝、蒙古等,他們曾多次進攻中原,使得邊疆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也令尚武之風僅存無幾。
  • 中國最「難打」的城市,蒙古鐵騎耗費36年,日本花7年,都無功而返
    當初勇猛善戰的蒙古鐵騎花了足足36年才「打下」重慶,抗戰時日本打了七年都未建寸功,堪稱中國最「硬核」的城市! 接下來就帶大家一探這座英雄之城! 蒙古鐵騎攻打下的重慶 中國古代最能徵善戰的軍隊非蒙古鐵騎莫屬,據《中國通史》記載:蒙古騎兵最遠打到歐洲多瑙河一帶,最遠西徵至匈牙利、波蘭、敘利亞。 蒙古軍作戰範圍極為廣闊:西到波蘭,西北到莫斯科,西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冰洋,東到日本,東南到印尼爪哇島,南到緬甸、越南。
  • 這場被稱為「蒙古西徵終點」戰役後,為何從此蒙古人不西徵了
    這場戰爭是埃及5萬馬穆魯克騎兵(也有一種說法是多達12萬,《多桑蒙古史》上又說是1.2萬人,一般認為大概3—5萬人),與2萬蒙古軍(包括亞美尼亞鐵騎和從徵的敘利亞軍隊)展開的大決戰。戰爭一開始,由馬穆魯克騎兵拜伯爾斯軍團1萬人到艾因·賈魯平原上誘敵。
  • 古代歷史上最強悍的六支軍隊,如果你是將軍,會選擇哪一個部隊
    三、大明水師潘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光復臺灣,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大明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簡直是常勝軍中的常勝軍,事實上大明水師確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人所共知,斯裡蘭卡之戰活捉其國王,大揚華夏國威。
  • 大明勁旅「關寧鐵騎」最後的結局如何?
    但後世卻將以九千以關寧鐵騎冠名的明軍大破十萬清軍八旗鐵騎的廣渠門之戰,常引為少勝多的經典悍勇之戰。這仿佛如幾百年前南宋時同樣以五百嶽家背嵬軍大破金兀朮十萬大軍的重演。那麼「關寧鐵騎」真實狀況如何呢?那麼基本上,可以首先肯定這部分祖大壽所帶的關寧鐵騎是此時的女真後金人頗為忌憚的一隻勁旅,其二,作為成軍宗旨「以夷制夷」,這支部隊的主要成員以及部分帶軍副將並非是漢人,而是由所謂外族夷漢丁組成的,這也可以從「桑昂、那木氣七慶」這樣類似蒙古名字中看出。
  • 蒙古騎兵有妙招不挨餓,後來日本軍隊也學著做,結果5萬人餓死
    公元13世紀,蒙古人迅速崛起,隨後他們靠著恐怖的鐵騎橫掃亞、非、歐3大洲,成為了歐洲人眼裡的惡夢。那時誰也沒想到,就是這群強大的遊牧民族建立了國土極為遼闊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也就是鐵木真,一個帶領他們的族人從蒙古高原展翅高飛的統帥,同時也是蒙古帝國的奠基人。
  • 大明督師袁崇煥:剛出道時,他的人頭也曾距離屠刀咫尺之遙
    無論是在鄉裡還是父母眼裡,他都是一個不務正業之輩,沒人能夠想到這個少年日後將與大明王朝命運息息相關。當時大明王朝是萬曆皇帝在位期間,這個皇帝絕非等閒之輩,躲在深宮,三十年不上朝,卻運籌帷幄,打倭寇援朝鮮,北徵蒙古,南戰苗疆, 四合八荒,無不臣服,何等樣威武。
  • 李成梁是如何把軟弱的明軍養成了野獸,保大明北疆安寧的?
    大明薊遼總督李成梁,這是一個極為耀眼的名字。他就任遼東之後,一改大明薊遼邊防疲弱的現狀,使得整個東北氣象一新。在他的麾下,原本孱弱不以的明軍似乎陡然間成了虎狼之師,讓北方的蒙古、女真盡皆聞風喪膽。究竟李成梁做了什麼,使得大明軍隊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
  • 郭子儀最厲害的後人,帶領軍隊打到地中海,被對手稱為「神人」
    黑衣大食為了抵禦蒙古鐵騎的進攻,在乞都卜地區部署了精銳的兵馬企圖阻止蒙古軍隊。乞都卜一戰,旭烈兀的軍隊被黑衣大食死死擋住,蒙古軍隊久攻不下,在旭烈兀都快要準備放棄的時候,郭侃架起大炮對著城門一頓轟炸,使得城門著火,最後乞都卜守軍只能選擇投降。
  • 蒙古黃金家族後裔今何在
    最早蒙古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帝國,然後他通過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我們選擇說以忽必烈為首的元帝國,元帝國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地盤是空前絕後的,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要徵服的新羅遼東地區都在版圖之內,但是相對於蒙古帝國版圖來說,還是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