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幾乎攻破北京,活捉皇帝的蒙古大汗,卻在之後被明軍端了老窩

2021-01-07 成德軍節度歷史

眾所周知,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變堪稱明朝除了明末亂局以及土木堡之變,最大的慘敗。厭惡明朝的人也常常用庚戌之變嘲諷明朝以及所謂的「明粉」。但實際上,庚戌之變有太大的偶然性,而且「環京一日遊」的俺答根本沒有攻破北京的實力。

遊牧民族的騎兵。

庚戌之變的主要原因還是宣大總兵仇鸞的惡劣行徑,他賄賂俺答,請他不要進攻大同,結果俺答攻破古北口,一舉攻到北京城下,此時的北京已經有上百年沒有打仗了,城裡的守軍只有五六萬老弱,但是不久,城外的明朝援軍就達到了五萬餘人,況且北京城防尚堪一用,俺答缺少攻打北京這種巨型城市的能力,在北京近郊燒殺掠搶之後退去。

蒙古軍隊的裝備水平在當年還是很高的。
蒙古騎兵。

不可否認,這一仗對於明朝來說確實是十分恥辱的一戰,堂堂大明朝,居然讓俺答踏著也先前輩的足跡第二次攻到了北京城下,數萬援軍居然不敢和蒙古人交戰,眼睜睜的看著蒙古人燒殺掠搶之後,揚長而去。但是風水輪流轉,明年到你家,今天的勝利者,明天就是失敗者,俺答在嘉靖二十九年狠狠地打了朱厚熜的臉,卻在十年後,也就是嘉靖三十九年被明軍燒掉了老窩。

嘉靖皇帝。

白蓮教的殘餘丘富、趙全、李自馨逃到了蒙古草原上,投奔了俺答,這些由中原而來的人給蒙古人帶來了先進的軍事技術「以制鉤杆攻城堡之法」,明朝西北邊境的守軍頗受其害,不僅如此,這些中原的叛賊還幫俺答建造起了宮殿,名曰「板升城」,宮殿「甚宏麗」,以作俺答稱帝之用,板升城所在的豊州,崇山環抱,水草豐美,蒙古人在這裡不僅放牧,而且開闢了數千頃良田,每到夏天,老幼出大青山口外避暑,趙全等人留守板升城,看樣子是準備把這裡當做固定的據點。

蒙古人。
明軍騎兵。

但是不久明軍就來了。大同總兵官劉漢、巡撫李文進、原任總兵俞大猷決定徹底摧毀這裡,於嘉靖三十九年派遣精兵3000人出塞偷襲豐州,斬獲首級八十三顆(注意明代對於斬首的記錄是非常的嚴格的,因此斬首記錄並不能當做殲敵數字),活捉六十七人,剩下的人全都逃散,宮殿也被焚毀,李自馨、趙全僥倖保住一條命(趙全走匿墩上,麻祿督兵掘墩半墮矣,會虜騎大至,我兵乃引退。)李自馨之母胡氏,弟弟自權被明軍活捉,另一個弟弟李自賢被斬殺,明軍奪取蒙古人的牲畜數百頭,以及大量的軍械。

蒙古騎兵。
明軍出塞。

明軍退軍之時在黑河被前來救援的蒙古騎兵追上,明軍且戰且退,最後一直撤到明軍大營,蒙古騎兵才退去。此戰戰果並不算太大,但是燒掉了俺答的老巢板升城,打擊了蒙古軍隊的士氣,參與此戰的明朝將官都得到了獎賞,俞大猷恢復祖職,劉漢加都督同知,總督都御史葛縉升兵部右侍郎,總旗黃國相等升二級賞銀二十兩苛等及戶部郎中魏學曾兵備副使王之誥各升俸一級,陣亡的指揮張戢等人也得到了應有的補償。

明軍步兵。
明軍大營。

這場奇襲打得十分漂亮,但是板升城並沒有因此被徹底摧毀,嘉靖四十五年,板升城在趙全的監督之下重建「凡七重,東南建倉房凡三重,城上起滴水樓五重,會畫工繪龍鳳五彩,豔甚。」比原先的宮殿更為壯觀,俺答死後,蒙古貴族不斷相互發動戰爭奪此地,一直到明末,此城才算徹底廢棄。

相關焦點

  • 明軍為何可以一舉攻破大元帝國經營了百餘年的大都?
    然而1367年十一月明軍出兵北伐,僅僅到了第二年的八月份,元廷就永遠的失去了這座偉大的城市,元順帝妥歡帖木爾帶著他的家人侍從和大臣在八月初二從建德門逃跑,並在逃跑後的第三年(1370年)去世。1389年,明朝大軍在藍玉的帶領下,於捕魚兒海擊潰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元朝徹底亡國之後,蒙古勢力再度陷入分裂,彼此混戰不休,直到1636年被後金徵服。
  • 蒙古首領獻上傳國玉璽,明朝皇帝:你留著自己用吧!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東京汴梁城(今屬河南開封),掠走徽欽二帝,包括傳國玉璽在內的皇室大量珍寶同時被劫掠,此後,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消失了近七十年的傳國玉璽忽然出現在大都(北京)的集市上,有人公然叫賣。
  • 明朝與蒙古世代為敵,為何明軍內有大量蒙古騎兵?
    明朝以「驅除韃虜」為口號,是在元末反抗蒙古統治的鬥爭中建立起來,因而在很多人的思維中,大明與蒙古應該是水火不容的關係。對於歷史上大量蒙古騎兵服役於明朝軍隊的事實,後人要麼表示驚訝,要麼表示不解。不可否認,蒙古人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儘管他們的祖先曾創造過版圖幾乎囊括歐亞的輝煌記錄,但帝國內部的勾心鬥角和相互傾軋從來沒有停止過。早在蒙古擴張時期,四大汗國與元朝的鬥爭就時斷時續。天下安定以後,元朝內部的派系之爭依然無休無止。
  • 朱棣五次北伐不是瓦解了蒙古嗎,為何才20多年蒙古就反打過來
    這五次北伐,給予了蒙古的幾個強悍部落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沉重的打擊。明成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間是1424年,到1449年「土木堡事變」發生的時候,也就才過去20多年的時間。為什麼才20多年時間,蒙古人就能夠在土木堡重創明軍,俘獲明朝皇帝,後來甚至還大軍壓境打到北京呢?
  • 話說北元帝國歷代大汗世系
    鬼力赤奪得大汗之位,稱韃靼可汗。鬼力赤向明示好、想得到明的支持,引起了蒙古各部不滿。1408年,韃靼太師阿魯臺殺鬼力赤,迎立本雅失裡為大汗,1409年,殺了明使郭驥,與明斷交。朱棣派明將丘福率軍十萬北徵,丘福輕敵冒進,結果全軍覆沒。1409年,朱棣親徵韃靼,率軍五十萬,在漠北斡難河一帶,大破本雅失裡,之後又擊敗阿魯臺。本雅失裡等七騎,逃往察合臺汗國。
  • 蒙古黃金家族後裔今何在
    最早蒙古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帝國,然後他通過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我們選擇說以忽必烈為首的元帝國,元帝國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地盤是空前絕後的,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要徵服的新羅遼東地區都在版圖之內,但是相對於蒙古帝國版圖來說,還是挺小的。
  • 「蒙古新四子」之託雷家的第一位大汗——蒙哥!
    其實大家也不必遺憾,因為蒙古的大漢位子最終還是落到了託雷家中。元世祖忽必烈就是託雷的孩子!沒過幾年,窩闊臺便命蒙古諸子們開始了第二次西徵(即長子西徵)。蒙哥以託雷家長子的身份參與了此次西徵,並與朮赤的兒子拔都、察合臺的兒子拜答兒和窩闊臺的兒子貴由,率各部大軍共15萬,繼續徵服伏爾加河以西的地區。聯軍先後徵服了不裡阿耳、欽察、斡羅思等地,蒙哥屢建奇功,並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此次西徵最後因為窩闊臺的病重而宣告結束。
  • 20萬精銳任人宰割,一戰全軍覆沒,土木堡大戰,明軍為何如此不堪
    尤其是朱棣在位期間,不但遷都北京,更是沿著長城一線由東向西設置了9個邊防重鎮,分別為: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等這九大邊防重鎮,這九鎮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構成了防禦北方蒙古的一道牢固防線。此外,朱棣更是五次御駕親徵蒙古,蒙古最終被打的分裂為三部:瓦剌、韃靼、兀良哈。力量得到了大大地削弱。
  • 松錦之戰,明軍統帥如果換成孫傳庭,結果會如何?
    駐錦明軍主帥祖大壽向朝廷告急:「錦城的糧米僅供一月餘,而餵馬的豆則不能支撐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寧錦兩城就要攻破,松、杏、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消息傳到北京後,崇禎皇帝大驚。於是,崇禎皇帝便命令薊遼總督洪承疇領五萬精兵出徵,救援錦州。
  • 古代史:史上並不出名的蒙古大汗,貴由汗和蒙哥也是一代英主
    按照蒙古習俗,汗位的繼承人要經過諸王大會選舉決定,乃馬真氏便召集各宗王和將領到都城推選新汗。當時在諸王中,西徵軍統帥拔都威望最高,可是他與貴由不和,因而反對貴由出任大汗以患病為由拒不赴會,致使諸王大會不能如期舉行,因此只得由乃馬真氏攝政,長達五年。直到元定宗元年(1246年)秋,拔都才派其弟別兒哥代表他出席諸王大會。由於乃馬真氏力爭,大會達成協議,推舉貴由為新的大汗。
  • 成吉思汗是偉大的蒙古徵服者,他建立了遠跨歐亞的大帝國
    1227年在徵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 囚禁兄弟、活剮姐姐,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為獨攬大權都做了什麼?
    同時,他是一位馬背上的皇帝,從小就跟隨父兄狩獵,練就了過人的騎射技能,長大後更是驍勇善戰;努爾哈赤死後,他成為後金第二位大漢,對內極力推行封建化改革、鞏固中央權力;對外逐漸徵服了朝鮮和蒙古,解除了後方憂患,為攻佔明朝疆土打下堅實的基礎。
  • 哈拉和林:濃縮蒙古帝國興衰的前世界中心
    隨著整個蒙古草原落入他的掌控,大汗也將都城從原先部落起源地向西搬遷,改到了環境、面積和經濟都更為發達的和林。尤其在1218年,蒙古人大舉遠徵中亞花剌子模時,各部族軍隊就開始到哈拉和林一帶集結。因此,哈拉和林的上位,也足以作為窺探蒙古帝國早期地緣戰略的鑰匙。
  • 這個書生說:給我六萬大軍,我能活捉努爾哈赤!後來怎麼樣了?
    天啟元年努爾哈赤率領後金騎兵們連戰連捷,攻下了瀋陽和遼陽,朝野聞之震動,天啟皇帝甚至拉著首輔葉向高的袖子哭泣。廣寧只有一千弱兵,左有蒙古虎視眈眈,前有後金一路攻城略地,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廣寧也保不住了,但王化貞召集流民,結好蒙古,慘澹經營,愣是在夾縫中生存了下來,手下的兵力還由一千擴充到了一萬,王化貞的功勞和能力大家都看在眼裡,任誰提一句王化貞,那真是人人都豎大拇哥誇讚。
  • 蒙古帝國存在感最低的大汗,凡事都由母親做主,親政1年多被害死
    文|格瓦拉同志 從鐵木真自稱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在蒙古帝國65年(1206-1271年)的歷史上共出現過5位大汗,其中存在感最低的,莫過於第三任大汗孛兒只斤·貴由(元定宗)。那麼問題來了,貴由為何沒有存在感?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 宋元之戰:蒙古和南宋實力反差巨大,為何歷經40多年才完成徵服?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蒙古方面,其三,早期蒙古人對所謂正統並不感冒,南宋也一直不是其主要對手;其四,蒙古帝國沒有穩定的繼承法,44年間先後換了4任大汗(皇帝);南宋方面,其一,秦嶺-淮河一線,地理形勢複雜,具有天然防禦性,極大的遲滯了蒙古騎兵的進攻;其二,對於異族統治,漢人有極強的牴觸,這導致了南宋軍民的拼死反抗。
  • 蒙古四大汗國是怎麼滅亡的?
    貴由去世後,蒙哥在貴由的兒子還健在的情況下,與以拔都為首的一些蒙古貴族召開了一場忽裡臺大會。在這場忽裡臺大會上,蒙哥憑藉著拔都等人的支持,被選為新一任的蒙古大汗。而忽必烈則在開平自立為大汗。蒙古一下子有了兩個大汗,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