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之戰:蒙古和南宋實力反差巨大,為何歷經40多年才完成徵服?

2020-12-22 一品鏟史官

公元1234年,宋理宗發起「端平入洛」開啟了南宋與蒙古的戰事。此後打打合合,一直到1279年,陸秀夫背負幼帝跳海身亡,才宣告南宋的徹底滅亡。

蒙古軍一直以彪悍聞名,而南宋歷來孱弱,為何蒙古人用了40多年才滅亡南宋呢?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蒙古方面,其三,早期蒙古人對所謂正統並不感冒,南宋也一直不是其主要對手;其四,蒙古帝國沒有穩定的繼承法,44年間先後換了4任大汗(皇帝);

南宋方面,其一,秦嶺-淮河一線,地理形勢複雜,具有天然防禦性,極大的遲滯了蒙古騎兵的進攻;其二,對於異族統治,漢人有極強的牴觸,這導致了南宋軍民的拼死反抗。

1 蒙古與南宋的戰事概述

宋理宗時,南宋君臣不顧金國的苦苦哀求,與蒙古帝國完成了海上之盟。1234年,當蒙古和南宋一起完成了滅亡金國的任務時,南宋君臣開始有點飄了。

蒙古軍早期一直不太注重防守這個概念,他們的主要軍事目的是劫掠財富、工匠和殺掉仇人。這次也一樣。

當宋理宗看到幾乎是軍事空白的北方時,他心動了。端平元年五月,宋理宗認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副,動用了相當大的軍事力量發動了「收復中原」的軍事行動。

行動一開始非常順利,南京(河南商丘)、舊都汴京(河南開封)等紛紛告破。然而由於蒙古人破壞很嚴重,宋軍又進展過快,後勤逐漸跟不上,好在蒙古人好像也沒有什麼行動。

當年7月底,宋軍完成了後勤補給,開始向洛陽挺近,然而蒙古人早就偵查到了宋軍的行動。毫無懸念,宋軍大敗。蒙古人反攻,宋軍全線崩潰,將大量的軍事物資和士兵留給了蒙古人。

端平入洛失敗後,不知道宋理宗君臣是怎麼想的,居然依舊歌舞昇平,好像這事沒發生過一樣。然而,宋軍的主動攻擊,給了蒙古人以出兵攻宋足夠的理由。

蒙古軍對南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實際上只有三次。

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軍從四川、荊襄兩路大舉進攻,宋軍全力抵抗,此戰南宋名將輩出。後宋軍曹有聞收復要塞仙人關,蒙軍撤退。

此後每年幾乎都發生局部戰役,但都沒有很大規模。

1258年,蒙古蒙哥汗親率大軍兩路進攻,意圖一舉滅亡南宋。西路軍有蒙哥率領進攻四川,東路軍由忽必烈率領進攻荊襄。此次相對順利,忽必烈進圍鄂州,眼看破城有望。然而,蒙哥戰死於釣魚臺,忽必烈不得不撤軍回去爭奪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坐穩大汗之位後,建國號大元。1268年-1273年,蒙軍花了5年時間,終於攻克南宋重鎮襄陽。隨後,忽必烈以伯顏為帥,率軍20萬,令有輔助軍10餘萬,共三路進攻南宋腹地。1276年,南宋謝太后及宋恭帝投降。此後,宋民間局部反抗一直持續到1279年。

可以說,蒙古(元)滅宋之戰,是蒙軍滅國之戰時間最長的,南宋軍民抵抗也尤為激烈,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2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優勢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的分界線,在地理上的巨大差異造就了南北不同的文化。同時,複雜的地理形勢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禦屏障。

蒙軍攻宋主要有三個突破點,東部廬州(合肥)、中部襄陽-鄂州一線、西部沔州-漢中-大散關一線。

其中東部和中部戰線因為距離臨安比較近,突破以後可以直接順江而下到達臨安,因此幾乎每次大小戰役都會發生在這一線。1238年,廬州之戰、荊襄之戰;1258年,荊襄之戰、鄂州之戰;1268年-1273年,襄陽之戰都發生在這一線。

古所謂,守江必守淮。一直到忽必烈攻佔襄陽之前,淮河一線大部分地區都在宋軍手中。

而蒙古軍特別是早期,以蒙古騎兵為主力,在水網密布的江淮地區難以縱橫馳騁,而宋軍處於防禦,而且長期佔據南方,擁有地利上的優勢和相對強大的水軍。宋元戰爭中,宋廷動用戰艦動輒數千艘、萬艘說明宋軍水軍還是比較強大的。

最後忽必烈用了5年時間才攻下孤城襄陽、滅宋動用了大量戰艦,說明了這個問題。

西線雖然沒有密集的水網,但是川蜀之地,歷史上一直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這一線的主要戰役有:1235年,沔州之戰;1236年,陽平關之戰;1258年蒙哥從川東北、雲南兩路進軍,北路之軍也是這一線。

歷代進川路線有兩條,一條是鄧艾、鍾會走的從關中劍閣大路和陰平小路,另一條是從從長江逆流而上,由重慶經古江州進入四川,東漢劉秀、東晉兩次進入巴蜀都是走的這條路,而這兩條路之中從北方關中進攻,難度更大。

然而蒙古人每次都是走的北路,為何呢?因為蒙軍沒有佔據長江,沒得選。

因此這一線,是蒙軍攻宋損失最大的一條線。沔州之戰蒙軍遭受了多次大敗,而釣魚城之戰蒙哥身死。

因此地理上的優勢讓蒙軍處於進攻上的絕對劣勢,這是多次蒙軍進攻都難以突破進入南宋腹地的重要原因。

3 南宋軍民的拼死反抗

南宋雖然孱弱,但是蒙古人畢竟屬於異族,不像改朝換代,仍舊是漢人統治。因此,在宋明理學高度發達的南宋,軍民反元情緒高漲,殊死抵抗。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宋元長達40餘年的戰爭過程中,南宋曾多次反攻和堅守取得勝利。

1235年,曹友聞等率宋軍兩面夾擊大敗蒙軍,並收復仙人關,迫使蒙軍退出宋境;1236年真州之戰,丘嶽面對10倍之敵,設置多道伏兵,最終打退蒙軍;1238年,察罕率軍號稱80萬進攻淮西廬州,廬州知州杜杲多次擊退蒙軍,察罕撤走。1259年,南宋奸相都一改以往作風,親率13萬大軍前往孤城鄂州,奮力抵抗,連忽必烈都稱讚「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最終守住了鄂州。同年,宋將王堅在孤軍奮戰狀態下,堅守釣魚城數月,並導致蒙哥身死,成功為南宋續命數年。襄陽之戰,南宋軍民堅決抵抗5年,外援斷絕,內無糧草,軍民力乏,襄陽最終失守。

這說明南宋的軍力很強嗎?並不見得。40多年前,金國瀕臨滅亡時,南宋攻金,都還大敗失地而還。端平入洛也顯示了宋軍將領的戰略無能和軍隊素質。

那為何能取得如此多的勝利了?我們從呂文煥的經歷或許可見一斑。

呂文煥堅守襄陽5年,多次向宋廷求援而不得。1272年,李庭芝派張順張貴入援,不料先後被殺,呂文煥殺掉導致二張之死的降兵,為二張立廟。1273年,襄陽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物資。呂文煥想盡辦法,每次巡城都望著臨安的方向慟哭(文煥撤屋為薪,緝麻為衣,每一巡城,南望慟哭)。

可以說,呂文煥是力盡而降,也算情有可原。然而無論在當世還是後來,呂文煥大多受到非議而極少有正面評價。

同時,在襄陽失守,南宋的滅亡已成定局,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屢立幼帝,漂迫於海上而不降,堅持了大約3來了之久。

這個現象說明,在南宋軍民心中,元代宋並不是表面上的改朝換代,而是華夏文明和漢民族的滅亡。因此,儘管南宋朝廷腐敗,君臣無能,奸臣輩出,廣大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還是站在愛國的角度上,全力支持抗元。

存亡之戰爆發出來的能量是驚人的,因此宋軍才能在許多戰役中取得勝利,多次困難中得以堅守。

4 蒙古帝國為何打打停停?

實際上,蒙古帝國雖然強大,但其核心軍事力量,蒙古騎兵一直只有10餘萬人,而且蒙軍並不善於攻城,因此蒙軍大多沒有一戰滅國,蒙古徵服金國用了大約24多年,蒙古滅西夏用了大約22年,但也沒有南宋這麼久遠。

按理說,蒙古接觸南宋在徵服西夏、金國之後,此時的蒙軍已經有相當的攻城經驗和火器了,蒙軍和其僕從部隊也更強大了。雖然有地理劣勢和南宋反抗,但實力差距在那裡,那麼,為何攻宋還用了40多年呢?

從上面的戰役記錄看來,因為蒙古一直打打停停,最後一次持續進攻就取得了全面勝利。那為何蒙古打打停停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蒙古一開始並沒有去全力徵服南宋,蒙軍同時還進行了數次西徵,說白了,蒙軍並沒有把南宋看成它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敵人。

1235年,南宋端平入洛的次年,蒙古帝國進行了長子西徵,一直持續到窩闊臺死後的1242年;1254年,蒙軍滅大理國,同年,蒙古大汗蒙哥令旭烈兀西徵中亞。

這兩次西徵的將領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蒙古大汗的子侄或兄弟掛帥,持續時間長,徵服領土廣闊。同南宋戰線上的那些將領和軍隊相比,這才是帝國的軍事主線。

一直到1258年,蒙哥汗才第一次發動對南宋的滅國之戰。此時距離1234已經過了20多年了,大汗都是第三位了。

有人說,南宋自詡為華夏正統為何蒙古不重視呢?實際上,直到蒙哥之弟忽必烈,蒙元帝國才開始呢漢化的歷程,才有了建國號、確立華夏正統等等中原帝國才有的現象,也才對徵服南宋上升到了戰略層面的重視。

其二,蒙古帝國一直沒有確立明確的繼承法,蒙古汗位的的繼承需要核心貴族們一起擁戴。這樣就會有兩現象,1 汗位空缺時,重要的帝國貴族都要回去和林,不然就可能被邊緣化;2 貴族勢力強大,新繼位的大汗面對複雜的內部情況,越到後來越需要數年時間整理好內政,才能進行大規模的徵伐。

而1234年到1279年期間,蒙古帝國先後有貴由、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三次汗位更迭,這給了南宋以許多喘息之機。特別是1259年,蒙哥死後,忽必烈本來形勢大好,鄂州攻破可能性很大,但是忽必烈必須回去爭奪汗位,而不得不放棄了對南宋的進攻。而等忽必烈再次進軍南宋,已經是在8年後的1267年。

因此,蒙古滅亡南宋持續了40餘年是多方面的,蒙古帝國面臨著內部的一次次調整,南宋擁有了地理、人和兩大因素,甚至可以說非常幸運,然而南宋君臣面對一次次的調整的機會,君臣卻沉迷於聲色犬馬、爭權奪利,最終還是難以保全家國。

相關焦點

  • 俄羅斯被蒙古統治過二百多年,卻為何沒有「蒙古王朝」?
    作為現今第一領土大國的俄羅斯,也曾遭受了蒙古人長達二百四十年之久(1240年--1480年)的統治。俄羅斯受蒙古人統治的時間比我國要更長得多,但與我國官方承認蒙古人(蒙元)政權的正統性不同。俄羅斯卻不承認蒙古人統治的正統合法,而過多地把這一段歷史,看成是被異族徵服奴役的時期。按理說,俄羅斯的蒙古人(韃靼人,為俄羅斯第二大民族)也不少。
  • 金國能滅掉北宋和契丹,為何卻打不過蒙古?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徵服王朝,其女真鐵騎的戰鬥力曾令人聞風喪膽,所到之處丟盔棄甲。它的彪悍聞名遠揚,十年敗遼國,克北宋。完顏阿骨打率領精銳的重裝騎兵,一路鐵馬金戈馳騁沙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女真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也是當時的北方霸主。金朝,曾經花了十二年就消滅了勢均力敵的對手,卻敗北蒙古大軍。
  • 南宋大城熬死兩位蒙古汗王才攻下,襄樊一戰定天下
    襄陽之戰是蒙古帝國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
  • 俄羅斯統一為何要感謝蒙古的奴役,戰鬥民族繼承了誰的優秀基因
    然而近代以來,俄國學者開始對金帳汗國的統治不再一味地持否定態度,反而認為蒙古鐵蹄徵服和統治對俄羅斯的統一有著積極的作用。在被蒙古徵服之前,東歐平原上的「羅斯國家」是由許多鬆散的東斯拉夫部落組成的聯盟,類似於中國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彼此之間相互攻伐,毫無信義可言。
  • 蒙古與南宋的一場小戰役,為何會讓非洲人和歐洲人都「彈冠相慶」
    釣魚城更因蒙古和宋朝之間的對峙而流傳百世。13世紀,北方的蒙古在"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硬漢成吉思汗鐵腕的手段之下,逐漸崛起,此時,蒙古早已不滿足自己僅有的那些土地,他們早已有了志奪天下的意向。南宋,一個漢人政權,卻依舊沉浸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溫柔富貴鄉中,享受偏安所帶來的快樂。南宋,開始成為了蒙古政權中的一塊肥肉,遲早都要把它吃進肚子裡。
  • 蒙古滅西夏22年,滅大金國23年:為何滅宋朝用了40多年?
    有網友問:蒙古滅夏國用了22年,滅金國23年,為何滅宋朝用了50多年? 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時間,實在是沒空啊!在1235年,蒙古軍第一次攻擊了南宋軍隊,一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時間是44年。實際不到50多年。
  • 北宋滅亡南宋延續趙宋國祚一百多年,而明朝滅亡南明卻不行呢
    同樣是漢人政權,北宋滅亡,南宋能夠延續國祚100多年,可是明朝滅亡後,為何南明就不行呢?豆包認為這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南宋和南明面臨的外敵人不一樣。1644年清軍入關前,清朝已經立國28年,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君王的治理,國家已經走上正軌,並且此時的清朝已經先後徵服蒙古和朝鮮,多次擊敗關外的遼東明軍,同時清軍已經多次從喜峰口和寧北口多次入寇關內,可以說此時清朝的勢力已經非常強大,並已經有了鯨吞大明的野心。
  • 金朝敗於蒙古,外人看來是軍事失敗,其實還有另一個致命的原因
    西與西夏,蒙古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先後傳給十位皇帝,歷時119年。金朝鼎盛時期,其統治的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華北平原,俄羅斯聯邦的東北地區和遠東地區,疆域十分遼闊。此外,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統一中國」的朝代。然而,119年享國的金朝卻失去了遼朝和北宋。
  • 四十餘年抵抗蒙古帝國的戰爭,耗盡了宋朝最後的氣數
    於是,在金國滅亡的次年即公元1235年,蒙古開始大舉南侵,由此便開啟了長達40年的宋蒙戰爭,直至1279年南宋滅亡。忽必烈雕像這場長達40年的戰爭雖然最後以南宋的滅亡和蒙古帝國的最終勝利而告終,但對於兩個帝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遊牧徵服的秘密:只喜歡玩重騎兵加衝衝衝,蒙古為何能橫掃歐亞?
    早期蒙古人以鮫魚皮做成可抵禦流矢的護甲,直到金國統治河東後才逐漸有鐵錢流入蒙古,鐵資源才得到彌補①。早期蒙古人延續歷代遊牧民族的傳統已經有著甲作戰的習慣,《元史·太祖紀》裡莫拿倫就擔心兒子們無甲不能勝敵②;根據《蒙古秘史》裡札木合的說法,在鐵木真統一蒙古時期的戰士就已經穿著戰甲,並攜帶長槍、環刀和弓矢③。任何擅長騎兵的民族,只要有機會得到足夠資源,就一定會重裝化。
  • 為何蒙古滅金之時滅盡金朝皇室,而在滅南宋時,卻顧慮頗多
    雖然這些起義都被金朝的一代能人明君金世宗所鎮壓,但是由於此後的金朝更是不知悔改、變本加厲,對契丹人和蒙古人更加放肆的壓制,也使得蒙古人心生不滿和怨恨。因為畢竟當初的蒙古和金朝同受契丹人的這般壓迫,而當初金人滅遼國之時蒙古也是多次出手相助,而金朝確實恩將仇報,多次對蒙古下手,蒙古人如此記恨著實是有原因的啊。
  • 蒙古統治俄羅斯200多年,俄羅斯最後是如何推翻蒙古統治的?
    由於統治民族蒙古人佔少數(約數萬人),因此,逐漸被周圍的大量欽察、突厥等突厥部族所同化,到14世紀前葉,完成了突厥化過程,突厥語和突厥文成為汗國的通用語言和文字。1240年初蒙古大軍再次進攻,這次的進攻目標是南俄,蒙古人勢如破竹,大城基輔於年底陷落。1241年拔都分兵進攻,北路大軍深入中歐,攻掠加利西亞和波蘭,在捷克受挫後南下與南路大軍匯合。南路蒙古軍大敗匈牙利人,在多瑙河草原上大肆劫掠,遠達亞德裡亞海岸,最後於年底開始撤離歐洲。北路蒙古軍隊依然在活動,直到1242年夏被捷克人擊敗後才退回伏爾加河草原。
  • 被低估的南宋名將,滅了金國生扛蒙古,功績遠超嶽飛文天祥
    正確答案是gǒng,mèng gǒng,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熟悉,連教科書都忽略的南宋名將。但與之相關的都是顯赫的人物,他曾祖是嶽飛的部將,他的舉薦的學生叫賈似道,賈似道還有一位門生叫文天祥,還有指揮「釣魚城之戰」的王堅,南宋良將李庭芝等,都是名聲在外的權臣名將。而孟珙為南宋立下的功績比他們任何一個都要大,是的,這個「他們」也包括嶽飛、文天祥。
  • 崖山一戰,南宋十萬軍民投海殉國,他們為何不去臺灣?
    然而,回顧那段歷史,壯烈之餘,不免有人惋惜。為何當時的南宋朝廷不學鄭成功,放棄廣東,去到臨近的臺灣島呢?臺灣在南宋時期屬於「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臺灣無異於自尋死路。如今的臺灣發展得確實很不錯,但是在兩宋時期,臺灣還只是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
  • 大金朝佔據絕對優勢的野狐嶺之戰,為何敗給蒙古一塌糊塗?
    野狐嶺之戰是發生在1211年八月,在野狐嶺發生的決定蒙古與金朝雙方命運的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蒙古以十萬大軍打敗了金朝四十五萬大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同時加速了金朝的滅亡。
  • 蒙古軍隊靠什麼「徵服半個世界」?了解一下「大迂迴戰法」
    蒙古軍隊靠什麼「徵服半個世界」?至成吉思汗的繼承者:窩闊臺、貴由、蒙哥、忽必烈,繼續了成吉思汗的的指揮能力,帶著這些遊牧軍人,飛越千山萬水,徵戰四方,一路打過東亞、中亞、西南亞直至歐洲,將分裂的中國統一,還完成了「徵服半個世界」的壯舉,蒙古政權(後來演變的元朝)也成為了歷史上,有歷史記載以來,領土最為遼闊的國家。
  • 朱棣五次北伐不是瓦解了蒙古嗎,為何才20多年蒙古就反打過來
    這五次北伐,給予了蒙古的幾個強悍部落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沉重的打擊。明成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間是1424年,到1449年「土木堡事變」發生的時候,也就才過去20多年的時間。為什麼才20多年時間,蒙古人就能夠在土木堡重創明軍,俘獲明朝皇帝,後來甚至還大軍壓境打到北京呢?
  • 「靖康之變」84年後,南宋瘋狂報復金國,700萬金人銳減至10萬
    比如曾經為南宋帶來「靖康之變」的金國,在歷史上曇花一現後,又遭到了南宋的瘋狂報復。700餘萬金人,最後被殺得只剩10萬,令人唏噓。宋朝的戍邊將領韓民毅、郭藥師等人的陸續投降,讓燕山府的防衛徹底崩潰,加速了金兵進軍南宋的步伐。完顏宗翰則帶兵從大同進攻太原。在先後攻克了朔州和代州之後,金兵已經將太原徹底包圍了起來,太原危在旦夕。後來還是因為完顏宗望和宋軍達成了協議,完顏宗翰這邊才退兵。次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完顏宗翰渡過黃河,攻下了滑州之後,包圍了汴京。
  • 清朝用和親與封王攏絡蒙古,徵服準噶爾部,乾隆用了第三種方法
    中國北方草原上,蒙古族有兩種來源,草原百姓(東部蒙古)和林中百姓(西部蒙古)。南宋時期,東部蒙古崛起,成吉思汗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此時西部蒙古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四個萬戶。明朝時期,元朝的後裔稱為本部蒙古,即韃靼,西部蒙古這一部分稱為瓦剌。
  • 假如南宋退守臺灣,能否擋住蒙古大軍的進攻?
    在冷兵器時代,農耕社會的宋朝面對蒙古鐵騎是很難抵擋的,但是南宋政權仍然靠著自己的意志和眾多的愛國臣民,抵抗了蒙古大軍半個世紀之久,而比南宋強大的金國不到三十年就被滅國了,還有對比後來的南明抗清,只有短短二十年。足見南宋抵抗意志的堅定,可見差距就只在軍事層面了。 但是軍事層面只要不發生社會生產力的大變革,似乎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進步,那麼南宋就真的毫無辦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