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評價歷史人物時,有一種說法叫做「蓋棺論定」。因為人在世時,很多東西都有變數,比如曾受眾人污衊的周公,又比如曾被視為忠臣孝子的王莽。一個人只有死後,才能對他一生的功過進行客觀的評價。
也有的人無論生前還是死後,既譽滿天下,又謗滿天下,比如清末的李鴻章,這類人則不太容易蓋棺論定。另外,還有死後口碑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的。此人因為一場戰役葬送大明軍隊,被皇帝處死後還被漢人口誅筆伐了幾百年。但在另一個國家,人們卻將其奉為天神,恩同再造,數百年後還有人弔唁他。他就是號稱大明三大罪將之一的楊鎬。
楊鎬是進士出身,後被調任邊防,積軍功上位。萬裡二十五年,即1597年,楊鎬迎來了一生中的重要機遇。這一年,日本的豐臣秀吉糾結軍隊,再次將戰火燒向朝鮮。明朝作為朝鮮的宗主國,立馬發兵救援,此時,楊鎬就被委派至朝鮮經略軍務,即作為抗倭援朝戰爭的後勤大總管。
此時的朝鮮,自李成桂建國後,已經200多年沒有練兵,而當時駐紮在朝鮮的大明軍隊只有幾千人,把朝鮮皇帝嚇得逃到了鴨綠江邊跨境逃難。此時到來的楊鎬對朝鮮人民來說就如同天神降世一般,成為了朝鮮君臣心目中的定海神針。後來的稷山大捷,雖然楊鎬只是負責後勤,並未直接出戰,但依然成為了朝鮮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
然而,楊鎬畢竟不是行伍出身,過去的邊防也僅限於打打流寇和馬賊。因此,後來他親自指揮的蔚山戰役中,因指揮不當而慘敗於日軍,損失慘重。萬曆皇帝知道後大為憤怒,將楊鎬撤換,責令回國。
雖然蔚山戰役大敗,但朝鮮人民只記雪中送炭之情,不計較那無心之失。楊鎬離開朝鮮回京時,朝鮮人民無論是皇帝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一起湧到街上揮淚送別,牽著楊鎬的衣服不讓他走,悲傷的氣氛瀰漫在那天漢城的大街小巷。
楊鎬回國後,朝鮮人民仍然十分想念他,每當有明朝使者來到朝鮮,大家就紛紛探問楊鎬的近況。如果沒有發生後來的明清戰爭,楊鎬也許會成為一代明臣千古留念。可惜的是,當努爾哈赤起兵反明時,萬曆皇帝一方面低估了對方的實力,一方面也沒有吸取蔚山之役的教訓,讓楊鎬領11萬軍隊抵抗。結果在薩爾滸一戰,由於楊鎬並無作為大將指揮作戰的能力,明軍幾乎全滅。這一場戰役也被公認為是後來明亡清盛的轉折點。
薩爾滸戰敗後,楊鎬因戰敗之罪被收監,並於崇禎二年被斬。在楊鎬被囚期間,朝鮮無數次上表為其喊冤,希望明朝能從輕發落。得知楊鎬的死訊後,朝鮮君臣在朝堂上嚎啕大哭,還建祠堂祭祀他。楊鎬雖是大明罪臣,但在朝鮮竟能受如此擁戴,也算能死而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