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可以說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它們是一座城市文化與文明程度的綜合反映。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城市雕塑,在街心遊園和廣場公園,錯落有致,既增添了城市的人文景觀,又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城市的精氣神因此得到具象表達,美學韻味因此提升。
1997年,長春舉辦第一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23年來,5屆世界雕塑大會、20屆國際雕塑展,留給長春一個「雕塑城」的美名。雕塑,給北國春城增添了一抹詩意,因為雕塑,長春又多了些獨特風韻。
一池碧水之上,一片蒼翠林間,身姿曼妙的仙女斜靠彎月,思緒飄飛,《淨月女神》雕塑在城市邊緣的森林公園裡一展人們對廣寒月宮的美好嚮往。
164塊花崗巖拼合而成的30餘米高的雕塑上,三位少女手捧鮮花與和平鴿凌空起舞,《友誼 和平 春天》雕塑在城市次中心位置用恢宏的氣勢詮釋著人們對待世界的態度。
如今,長春把雕塑作為城市的名片,建設了以世界雕塑園為代表的10個雕塑公園,其餘9個不同主題的雕塑公園如眾星拱月一般分布在長春市區。長春世界雕塑園無疑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園內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餘件(組)雕塑作品使其熠熠發光。
長春世界雕塑園是集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融的一座現代城市雕塑公園。公園由5個廣場構成,湖水、林地、草坪交錯輝映,公園內的觀光路線將其分割為六大板塊,形成不同的展示區域。雕塑作品沿路分布,或牽手廣場,或依偎湖畔,或嬉戲於花草林木之間,星羅棋布、錯落有致。
步入園內,會看到各種雕塑,有世界著名雕塑大師創作的傑出雕塑作品,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雕塑精品,有看的懂的,也有抽象的,對於雕塑來說,發現雕塑背後的故事和領悟傳達的思想,這才是欣賞雕塑的意義所在。
如今,長春的雕塑已經走進街道,走進廣場,走進社區,融入市民生活,長春成為了充滿詩意的棲居之地。而在社區、車站、廣場等這些公共空間,雕塑已成為最美的風景。
幾年前,藉助舊城改造的契機,長春市相關部門在東新路精心打造了13組工業藝術雕塑景觀,有螺絲齒輪組成的造型,也有鋼鐵製作的電車——這裡原來是柴油機廠舊址,舊城改造翻新,雕塑記錄下了城區的歷史。
隨後,在舊城改造區域、伊通河沿線、機場迎賓路兩側、軌道交通站點、歷史文化街區等城市公共空間也出現了雕塑作品300件。
人民廣場見證了長春發展的歷程,也連接了長春的歷史與未來。這個寬闊的廣場中種植了眾多的植被,而廣場中最為醒目的建築就要屬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塔了。長春蘇軍烈士紀念塔設計者是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巴吉赤,建設時間在1945年8月-11月。
長春蘇軍烈士紀念塔採用傳統塔式造型,是一座花崗巖質地實心塔,通高27.75米,佔地面積706.5平方米。塔身北面第三層嵌有蘇聯國徽圖案、第六層嵌有蘇聯軍徽圖案,頂部放置了一架由長春東方鐵工廠鑄造的P-2輕型轟炸機模型。飛機模型用鐵澆築而成,周身漆成綠色,作向北方展翅飛行的姿態。
而這座蘇軍烈士紀念塔,不僅承載了歷史,也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
文化廣場上,一組名為「時空」的雕塑最為有名,由著名雕塑家李守仁與其弟子合力創作。廣場中心金色的太陽鳥高聳入雲,借用神化傳說的內容,運用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創作出太陽鳥這一形象,以表現人類對太陽的讚美和對光明的嚮往與追求。下面站立的人物面向南方天空,仿佛在面對太陽高呼,讓川流的人們在繁忙中不忘感受時空,感悟生命。
在文化廣場東、南、西、北主要入口設置了人物石雕,分別代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春是一位美少女,夏是一位擁著小兒子的年輕母親,冬是一位老翁,應該說都是寫意的。可是唯有秋,是中年人加成熟的稻黍,十分寫實。
衛星廣場做為長春市的南大門,多少年來,是很多人進入長春看到的第一道風景,不得不說的,還有那著名的雕塑——《迎》,兩名少女手持花束迎接八方來客的造型更是很多人心中最美好的記憶。
站在龍翔廣場,抬頭,可以看到一座形似飄帶飛舞,又似火焰高擎的主題景觀,這就是龍翔廣場的著名主體雕塑——「舞動的旋律」,它也成為了龍翔廣場的標誌性景觀。
飄帶飛舞,蘊含著無窮的熱情和活力,如同火苗一樣,演繹出一曲永恆的生命之舞。飄帶在盤旋上升的過程中既獨立飛舞,又相互呼應、彼此依託,恰如一條紐帶,將各界力量緊密相連,以此烘託出長春高新區在長吉圖地區的核心地位及作用,並由此延伸,融入長東北核心區的規劃設計主題——「龍」。主題雕塑以書法草書的「龍」字為原型,取龍之形,呈昂揚之意,立北區之威,傳高新區之名,以龍騰之勢屹立於長東北大地。
世紀廣場位於長春市中心城區和淨月開發區的交界點上,廣場的中心建築由「世紀之聲」和「世紀風」巨型雕塑綜合體組成。
「世紀風」坐落在廣場中心,由紅黃藍三種明快的色彩構成的抽象形象,似鳥非鳥,似風非風,卻給人們留下鳥和風的動勢,讓人在巨大的想像空間中自由遐想。被21個巨柱包圍,寓意長春市民要在21世紀乘風而上,勇往直前。
位於省圖書館東門前的《周而復始》。
位於地鐵1號線市政府地鐵站前的《崇》。
位於人民大街與南環城交會西南角綠地《繆斯女神手託長春之花》。
在長春街頭,不經意間就會看到一座雕塑,最巧妙的是,這些雕塑總能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如今,在重慶路商業街、人民大街、文化廣場、上海路歷史街區、寬城萬達廣場、城市規劃展覽館周邊、綠園區錦江廣場、地鐵1號線等地,隨處可見造型各異的雕塑,吸引著市民駐足觀賞。雕塑展示著城市的風採,也營造著公共空間的文化精神,更是未來的文化遺產。通過雕塑,創作者的藝術表達與觀者的欣賞進行互動,潛移默化的藝術滋養就這樣形成。
長春城市雕塑的成就對城市文化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並逐漸形成一種城市雕塑文化,豐富了城市文化內涵,激勵人們奮發向上。長春城市雕塑發展與建設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將來,隨著歷史的前進,將更加彰顯作用。
一座雕塑一座城,長春的「雕塑文化」正在創新、特色的道路上,變得更加立體、豐滿。雕塑,讓長春更詩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