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鳳,西山最奇,鍾靈毓秀,北方工大。2016年10月15日,北方工業大學迎來七十華誕。學校始創於1946年,坐落於首都北京,是一所積澱深厚、人才輩出的高等學府。歷經70年風雨洗禮,已經成為一所以工為主,文理兼容的多科性大學。目前,學校具備學士、碩士、博士多個培養層次和學位授權資格,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餘人,成人高等教育學生3000餘人,外國留學生500餘人,教職工1000餘人,是「北京市十佳美麗校園」之一。
70年的創新發展,70載的匠人精神,北方工業大學凝練出了「敦品勵學,才德並懋」的校訓,鑄就了「嚴肅、嚴格、嚴謹」的校風,匯聚成以「專業精神、人文精神、進取精神」為主旨的學校精神。70年間,學校始終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提高育人質量為核心,形成了「分層教學、分流培養、分類成才」的育人特色。學校以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己任,著力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作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院校,學校建有各類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教學實驗中心等21個。近5年間,在一批名師的精心培養下,學生在全國和北京市各類重大競賽中屢創佳績,有2400人次獲得各等級獎勵。學校是國家和北京市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也是北京市屬高校首家文明校園,更鑄就了學校響亮的校園文化品牌。
70年的櫛風沐雨,70載的躬耕不已,學校形成了理、工、文、經、管、法、藝七大學科門類。目前,有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涵蓋5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3個第二學士學位授權點。學校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有7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學校具有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資格。學校科研工作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主動服務國家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在高新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及其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近年來,學校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魯迅文學獎1項,省部級獎勵50多項,是首都科技條件平臺重要的基地高校。
敦品勵學鑄師魂,才德並懋譜華章。面對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學校確立了「精品發展、特色發展、開放發展」的思路,堅定了「靜心潛志,強基固本,再譜新篇」的信念。目前,北方工大人正一如既往地擔負著教書育人、科研創新、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向著建成充滿生機與活力、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續寫著新的輝煌!
---------------------------------------------
張衛平,北方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北方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帶頭人。曾獲「北京市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計劃領軍人才」稱號。
他認為,「工匠精神」就是做事特別專注和有某項特殊的技能。這種精神就在於能把一件事情做得特別專,達到別人達不到的境界。工匠精神就是要呼喚我們的民族精神,一種專注的精神、從始而終的精神。
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北方工業大學的教師團隊都做到了「三好」: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把每一門課上好、把每個學生培養好。 這「三好」說到底,就是一種大國工匠精神。多年來,北方工業大學還堅持了「三種態度」,即發展態度、敬業態度和職業態度。這「三種態度」構成了學校不斷創新發展的核心。
孫世國,北方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教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榮獲北京市突貢專家和首都勞動獎章等稱號。
孫世國教授認為,工匠精神的核心任務就是提升教學質量,同時要在科研方面精益求精。過去,我們粗線條的研究比較多,但是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推進,精細化研究成為當前科研所需。按照工匠精神的內在要求,在科研的細緻方面更應精益求精。例如,在人才培養方面,首先需要解決人才的就業問題,讓學生們多年的學習能夠發揮社會作用;其次,人才培養要朝向解決社會發展問題的目的進行;三是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與教師緊密相關。教師如果在這三個方面下功夫,學生的就業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可見,「工匠精神」在精細化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上的重要性。
目前,北方工業大學的年輕人在三個領域加大了創新發展的力度。一是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以踏實肯幹的精神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二是以鑽研的精神,深入到問題的實質,踏踏實實地做研究。三是積極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積極開拓自己的理論視野,博覽群書,使自己成為踐行「匠人精神」的模範執行者。
張加才,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思想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曾獲「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等稱號。
他認為,工匠的職業特徵體現出不同層次的文化精神,一是求實守信、兌現承諾。二是品質為本、精益求精。三是人文關懷,重技崇道。多年的教育實踐,讓張加才教授得出這樣的結論:工匠製作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技術和藝術相結合、長期持續的創造過程,是一個技藝水平、綜合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而技藝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此以往,精而又精、精益求精。
北方工業大學凸顯人文關懷,重技崇道,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對技藝的忘我追求依然保持人文關懷,充分體現傳承創新的使命與擔當、職業與信仰,使工匠精神富有更為普遍而崇高的精神文化內涵。
張加才教授認為,弘揚工匠精神,必須培養三種意識:一是求實與守信意識;二是品質與創新意識;三是人文與境界意識。應立足本職崗位力戒浮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守信、求精、崇道,成為北方工業大學師生的自覺追求。北方工業大學已連續5次評為首都文明單位,師生滿意度極高。
宋威,北方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宋威教授所追求的正是這種「工匠精神」。他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的品質,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是推動國家社會發展的有力武器。工匠精神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我們每個人面向未來所應孜孜以求的立身之本。多年來,他以這種精神創新出了多項成果,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宋威教授說,70年間,北方工業大學就是傳承工匠精神的典範。這一點在學生獻給學校的石刻中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匠人營國」就是學校建校70年來一貫踐行的育人理念。自己作為學校一員,踐行工匠精神,就要從傳承學校多年的優良傳統做起。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虛心學習國內外的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啟發和教育學生尋找更加優化的思路,培養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精神和成為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創新型的時代英才。
王包泉,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曾任教育部形勢與政策分教指委秘書長、學校形勢與政策教研室主任。
什麼是工匠精神?王包泉老師以個人多年的教育實踐給了這樣的解讀:工匠精神就是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推進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特別需要這種「工匠精神」。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有具備了「工匠精神」,才會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更高的追求,才會對教育教學規律堅持不懈的去探索,才會不斷地通過改革創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經過多年經營,北方工業大學形勢與政策課實現了所有學生「全覆蓋」、四年學習「不斷線」。
曲洪權,北方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是北京市教學名師。他說,傳承「工匠精神」就是責任。這種責任就是對學生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他認為,「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責任感和事業心,工匠精神的實質不在「工匠」,而在「精神」。培養創新型人才,更需要在教育創新上延續和發揚工匠精神。
北方工業大學的創新發展,秉承和堅持了「四大」法寶。即堅持科研創新、堅持理念創新、注重因材施教和匠心獨具的品牌戰略。正如錢偉長所說,「你不上課,就不是老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師。」堅持科研對於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對人才的培養更要注重因材施教,這不僅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還要從大的方面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是因為不同時代的學生有不同時代的特點,尤其是當今的大學生和過去的學生已經不一樣了,他們有時代的特點。這一代學生是隨著計算機、網際網路而長大的,不能僅以專業知識為標準,要在教育方法上、教育理念上全面提升,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北方工業大學匯聚的「匠心獨具」的教育品牌,正是培養具有大國工匠式創新型人才的家園。
張永昌,北方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研究院院長兼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他對「工匠精神」的體會是: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專業、不同的人生經歷,對於工匠精神的理解可能會各有千秋,但是其內涵是一樣的,這種精神就是一種精益求精、專注、極致、注重細節、愛崗敬業的精神。北方工業大學就是這樣一所極具核心競爭力的高等教育學府。
張永昌還認為,當今時代發展呼喚工匠精神,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科技的進步,更需要強調每個環節、每個細節的嚴謹和細緻,都要將中國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傳承下去。北方工業大學培養的人才是年輕一代的大學生。他們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必須承擔起時代和歷史賦予的責任。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責任,就要貫穿於每個人的生路歷程,就要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負的年輕人。換言之,工匠精神,讓追求變成了一種修行。在發展節奏越來越快的後成長時代,重塑工匠精神,是我們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蛻變之路。
王力,北方工業大學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院長,北京市科技新星,教授。
王力認為,工匠精神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一人一文明」。所謂「一人一文明」就是一人一境界、一人一空間、一人一精神。只有帶動一個文明、給人類創造一種精神、給人以鼓舞和感染力量的人,才稱得上工匠、才具備有工匠精神。從學生層面看,如今,教書育人不是要讓學生聽話,而是讓他們更多地發揮創造力,促進思維方式的革新。多年來,北方工業大學推行了跨專業學習和團隊式學習,為未來教育探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實現了課堂教育向實踐教育的轉換。
胡福文,北方工業大學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博士,2016年評為「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胡福文對工匠精神有三大感受。一是「肯做工夫」。遵循「聖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聖人」的哲言踐行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閃光,在平凡中孕育偉大。二是「把小事當作大事幹」。這種情懷是支撐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使工匠更好地破解未知世界。三是「精益求精」。讓工匠精神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精益求精、迭代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微創新精神,從而收斂於「極致完美」的目標。
多年來,胡福文博士在人才培養、學科競賽、科技創新、實踐教學改革、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建設等方面,創新出了「教、學、做、用、研、創」六位一體無縫融合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尤其是「工業4.0」創新實驗平臺、3D列印技術綜合創新平臺、智慧機器人創新平臺等三大平臺的建立,為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搭建了通途,也令國內外參觀者讚嘆不已。
王德巖,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主任。他對「工匠精神」的感受是:專注於自己當下的工作,全心投入,心無旁鶩,始終如一,專注是「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具體地講,「匠人精神」要在恆字上下功夫。一是堅持,二是傳承。恆是專注的延續,專注則能投入,則能堅持,不忘初心,慎終如始。恆的另一個含義是傳承。傳承是個人對「工匠精神」的守護,傳承是代代之間「工匠精神」的延續。有了傳承,後人的創造才有深厚的底蘊,有了傳承,前人的創造才能行之久遠。
對於如何踐行「工匠精神」,他認為,應當回歸到事情本身,不忘初心,教師回歸教學,面向學生;學者回歸學術,面對問題;學生回到學習,關注自身的提升;大家圍繞著最基本的東西去努力,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精益求精,日日求新,假以時日,前程必遠。「工匠精神」也是北方工業大學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源泉。
北方工業大學是一個起於工科、以工為主的學校,但在教育理念上一直關注學生整體的文化素質,在國家素質教育剛剛起步、美育還沒有寫入教育大綱的上世紀80年代,就建立了理工科學校第一個藝術館,把大學美育和大學語文列為所有學生必修課。後來,更牽頭成立了中國美育學會(現為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編寫了全國通用的《大學美育》教材,不僅使素質教育成為學校的教育特色,更以自己的努力推動了全國大學美育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許多高校紛紛砍掉美育和語文課程的時候,北方工業大學依然堅持和堅守自己的教育理念。30多年的堅守使文化素質教育沉澱為學校的一種氣質,在許多方面、許多細節上都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
這就是北方工業大學「敦品勵學鑄師魂,才德並懋譜華章」的育人情懷,這就是北方工業大學踐行「匠人精神」走出的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