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青春如果只用來謀生,那麼和中年有什麼兩樣?可我想說,青春如果活得太逍遙,人到中年豈不是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有些壓力早晚要面對,有些困境早晚要突破;既然早晚要來,不如來得早些,給起跑的人生留些許緩衝,讓自己的中年多一些從容。人所有的底氣都是建立在充足的學識傍身和財富累加的基礎上的。王菲在歌唱領域無法超越的藝術高度,是其灑脫與隨性的生活的底氣。劉嘉玲深諳財富積累之道,財富的積累是其活得舒展,愈來愈有女性魅力的基礎。她們是上天的尤物,舉手投足間洋溢的超自信,是年輕時拼下的江山。
青春真是短暫,短暫到你還沒有品嘗出青春的滋味,他就已經離你遠去;青春雖短,卻要面對無數的誘惑。外面的世界真是精彩,所有的美好似乎都為青春綻放,所有的悸動幾乎都發生在青春年少時。學習知識、增長本領、增加閱歷、體會愛情、孕育生命一切的人生必經之路、人生大事幾乎都要在青春時搞定。
我常想為什麼不能把談戀愛、結婚、生孩子等大事放到退休後哪?或許上天考驗的就是平衡能力,用有限的時間做好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這真的需要有「三心二意」的能力。我們從小被教育做事情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顧此失彼,一路都在追趕。你還在讀大學,「三心二意」的人已經找好了男朋友或女朋友,你剛找好工作,「三心二意」的人已經結婚生子。你很費力,卻總是慢半拍。
現在總算理解了研究生論文答辯會上,導師對懷孕8個月的女同學雨珊說的那句話:「你們這裡面,就雨珊最有正事兒。」當時的雨珊是意外懷孕,只能在家待產,導致連工作都沒辦法找,她本人都快抑鬱了,愛人博士還沒畢業,孩子即將出生,租房又經常面臨被搬家的慘狀。沒有經濟來源,她壓力大到爆炸。她頂住壓力,借遍所有親朋好友,又想辦法貸了一大筆款,在生孩子前買下了一處房子。我們都不理解這樣的雨珊怎能算有正事?當我們都找到了比較理想的工作時,雨珊生孩子在家,當我們工作步入正軌時,雨珊在家帶孩子。
但是很快導師的話就應驗了。雨珊孩子很快三歲了,上了幼兒園,她自己考入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穩定舒心,愛人博士畢業進入機關工作。而她的房子買得早,市值翻了5翻,賣掉後換了套大房子,二胎也生完了,儼然人生贏家。再看看我們,工作後要孩子真是難,很難協調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領導一聽因為孩子影響工作,一百個不理解。很多職業女性自己也覺得過意不去,很後悔沒在讀書時解決好這個問題,甚至影響了升職加薪。原來真是雨珊最有正事兒。一邊讀書,一邊結婚育兒,一邊買房,一心三用。
高中和大學時的愛情最為純真,就是因為喜歡而愛,不摻雜任何的利益因素;身邊有好幾個朋友,家庭幸福,夫妻二人就是相識於高中,當時我們都以為不過是過家家般的遊戲罷了,沒想到成就了愛情。
高中時的曉柔本是班上尖子生,人漂亮聰慧,是老師眼中的期望,穩上重本大學。晨陽則不務正業,成天惹是生非,不是曠課就是打架,被同學戲稱「小混球」,學習成績總在及格線上掙扎。乖女生+小混球的模式,是高中時代戀情的流行法則。或許是女孩心中的英雄情結作祟,更容易被那種與老師、家長作對的搗蛋鬼吸引,「小混球」們作了很多乖乖女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而「小混球」們本身不按套路出牌,總是能搞出很多花樣,追求到自己心儀的女生;高中時就能有個品學兼優的女朋友本就是令人羨慕的,是那時成功的象徵。在這場戀情中,曉柔向下兼容了晨陽的學習成績,這對升學率就是生命的學校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已經高三了,老師乃至校長都著急得狠,請曉柔的媽媽來學校商議怎麼阻止兩人的戀情。曉柔媽媽是當地一家知名醫院的婦產科醫生,百忙之中去學校聽校長的教育,但柔媽這位知識女性的論調果然與眾不同,具趴門上偷聽的同學回來說,校長苦口婆心,利害關係講了一大堆,可是柔媽卻輕描淡寫地來了一句:「曉柔都成人了,就隨她們去吧!」校長聽罷啞口無言。
因為柔媽的這句話,她成為同學們眼中偶像般的存在。曉柔與晨陽在柔情蜜意中完成了高考。可想而知,有曉柔的愛情滋潤加專業輔導的雙重助力,晨陽超常發揮,考上了省內一家警校,畢業後成了公務員,而曉柔則從重點一本滑翔到省外一家二本院校,學習旅遊管理,在一家企業工作。雖然高中戀愛,我們不提倡,但是,晨陽的雙線進行,讓他的人生事業、愛情雙豐收。只是曉柔有些可惜,本來她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去遨遊,但因為愛情她放棄了詩意和遠方。能在高中時就明確自己的一生所求,也是一種智慧。
人生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要面對的大事太多,需要學習和處理的事情也不計其數,若一心一意處理,真的有些來不及。所以常看到地鐵上,有人邊背考試題邊趕路;吃飯時,有人邊吃東西在電腦上敲字。
我最佩服高中時的幾何老師,她能毫不出錯的一心三用。當時她教6個平行班,開學第一天,就能準確叫出每個同學的名字,絕不會錯,她會按照座位的順序依次叫每名同學回答問題。通常她會一邊在黑板上寫計算題、畫圖,一邊叫XX同學回答問題,一邊聽著學生的回答,並迅速給出反饋。她邊聽、邊寫、邊說,並且同時進行的不是同一件事,或同一個題目,她常常聽同學回答的是昨天講課的概念,自己在黑板上寫的是將要要講的題目,還會及時指出同學回答的不準確的地方,但是卻一點錯都不會出,從容不迫,我真是佩服極了。
有人說過,最好的老師都是一心幾用的。我深信不疑,一邊講課,一邊注意學生的接受程度,同時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課的進度,還要維持好課堂紀律,注意讓學困生跟上,這真的要把注意平均分成幾份才行。以前市場上生意好的賣貨員也是這樣:讓第一位顧客交費,給第二位顧客稱重,同時向第三位客人介紹新品種。這不也是一心多用嗎?隨時無縫切換。
當然這和工作的邏輯性和難易度有直接的聯繫,一位編程工程師就曾說過,他一旦開始進入程序編輯的狀態,是非常怕被打斷的,一旦被打斷,可能需要花半天時間才能進入到狀態中,很難迅速接上被打斷的思路。這種工作肯定是要一心一意為妙。
去醫院看醫生,一般都醫生檢查完都由助手根據醫生的手記用電腦開藥。我總看到有些病人會問趁著助手用電腦開藥或開檢查單子時問助手些小問題,本來是想節約時間,可助手大多時候會說:「你先別和我說話,容易開錯藥。」我想其實可以一心二用,邊敲電腦邊說話,並不矛盾,但助手顯然不具備我高中老師那樣的本領。
當人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把整個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一定事物時,這就是注意。常常是注意越是集中,注意的範圍也越小,對周圍的事物則視而不見。釣魚人只注意即將到手的魚,常常聽不到呼救聲,就是這個道理。
美國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聯合進行的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兒童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2~3種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4~6種事情上,即便是剛剛學步的周歲嬰兒,也可在父母的教導下一邊聽從父母的指點,一邊邁出蹣跚的步子。
這就意味著,對一個頭腦和身體均正常的人來說,「一心」是完全可以兩用甚至多用的。不少活動或工作本身就需要人同時注意好幾個方面,特別是較複雜或較富創造性的活動或工作。如飛機駕駛員在駕駛飛機的同時,須留意地形、氣候的變化,並認真觀察各種儀表,此外還得隨時注意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顯然,一個不能有效"分配"注意力的人,在從事這類活動或工作時,就會手忙腳亂。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樣,也需要後天培養,而嬰幼兒時期對其所做的有意識培養尤為關鍵。美國專家建議,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應由淺入深地進行"一心兩用"的訓練。
如邊講故事邊表演魔術,研究還表明,凡能輕鬆完成"一心兩用"訓練的孩子,反過來需要注意力集中時,往往堅持的時間更長,大腦反應較快,身體各部位動作較協調,記憶力較強,也更富創造性。
但澳洲中央昆士蘭大學行為科學家艾倫·基恩博士認為「一心多用」是狂躁症蔓延的重要因素。也有心理學家指出,「一心多用」會大大降低人生的幸福感,長此以往會傷害大腦。
可是我們普遍承認,有錢人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功。財富常常需要幾代人的積累、傳承,富有的家庭提供給孩子的不僅是資金的支持,更是以身作則的榜樣,關鍵時刻能指點迷津的智慧,能突破困境的資源。
我們讚美努力就可以成功,卻不得不承認有錢人家的孩子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資本加持下,成功來得更快。有些人出生的起點,可能是很多人一生都到不了的終點。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普通人,沒有更多的資源和資本,只有多試幾條路,多做些事,在不斷嘗試中變換賽道。而不斷嘗試就意味著更多的時間投入和成本耗費,可能的情況下,幾件事並行是最好的選擇,「一心多用」不可避免。
早布局,早規劃,早起跑才能早收穫,早受益。大器晚成雖好,可是受成功的惠澤也太晚。所以,可能的情況下,還是學學怎樣一心多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