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派內畫博物館:內畫與琉璃完美結合的展示平臺

2020-12-25 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淄博7月15日訊 (記者 徐子喻 通訊員 徐琳) 說起鼻煙壺,在博山可謂家喻戶曉,但提及魯派內畫,卻鮮有人知。近日,帶著對鼻煙壺和魯派內畫的好奇,記者走進了魯派內畫博物館,面對面探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魯派內畫博物館館長王孝誠。

「其實,魯派內畫是指一種鼻煙壺內壁繪畫技藝,用特製的彎型狼毫筆,伸入口小如豆的壺內反向作畫,手工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其線條不再像竹筆那樣缺乏粗細變化,而是抑揚頓挫、疾徐有度,著色也不用再綁上棉球,可以準確上色、多層塗敷,畫面層次感更豐富,可謂『方寸之間繪大千世界 』。」王孝誠向記者徐徐道來。

王孝誠一邊說著,一邊帶記者走進展室。看到一件件整齊陳列的鼻煙壺作品,記者不禁訝異:小小的瓶子,居然裝得下如此美麗的世界,只見晶瑩剔透的小小琉璃瓶上,分別是花鳥、山水、人物等題材的水墨寫意畫,古樸細膩,栩栩如生。內畫瓶高度大多在10釐米左右,小的不及3釐米,而瓶口直徑多在1釐米左右,中國畫的筆墨神韻絲毫不被器物所困,相反,琉璃的阻隔更增添了畫作可望不可及的夢幻色彩,工筆寫意、水墨丹青,方寸之內、鬼斧神工。

現在看到的只是博物館的其中一個館——承傳館,這個館展示了魯派內畫的歷史沿革傳承發展,樓上還有大師館、精品館、王孝誠藝術館以及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李同起工作室,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中國工美藝術大師李慧同工作室,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王煥芝工作室和電教室、實習室「四館五室」。王孝誠說,內畫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京、魯、冀、粵四大流派,博山內畫藝術則是魯派的代表,也被稱為魯派內畫。魯派可謂是獨樹一幟,堅持用中國畫以線構形的傳統藝術語言、中國畫的筆墨關係,堅定不移地走原創之路。因此,魯派內畫在藏家眼裡,也和那些描摹照片、移植名畫的作品不同,成為「高檔」的代名詞。

見記者對製作工藝十分感興趣,王孝誠便帶著來到李同起工作室,剛巧他正在壺壁上認真作畫,桌面乾淨的只有繪畫所需工具。只見細長的狼毫筆伸進鼻煙壺,筆端在壺中輕輕觸動,一根根細膩流暢的線條、一幅精美的畫面就在壺面顯現出來,令人嘆為觀止。

「內畫是特種技藝,需要長時間耐住性子的刻苦練習,現在一般人都吃不了這種苦了。而且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對現實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對描寫對象有自己的感受,已經基本脫開了寫實與比著圖片來畫的移植型做法,更多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與理解,放進創作裡去。所以,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他面前什麼都沒有,就只有繪畫工具,因為需要畫什麼已經都在腦子裡構思好了……」說起自己的徒弟,王孝誠難掩臉上的自豪與喜悅。

在魯派內畫博物館,記者還看到了王光明、李同起、李慧同、曲克濤、孫衛東、李東曉、劉軍、黃德利、王煥芝、文靜等多位魯派內畫名家的作品。他們有的以書法見長,有的以彩墨潑繪出眾,有的擅風景,有的專花鳥……作品題材有杏壇禮樂、曲水流觴、東坡射獵等文化之美,也有山川之秀、現代新風,雖風格各異,卻都格調高雅、氣韻生動。

已經74歲的王孝誠在跟記者的交談中,談及最多的是內畫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之所以想開設魯派內畫博物館,是因為他覺得有責任將歷史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內畫工藝,使民間文化、地域文化、傳統文化能夠真正融入魯派內畫的創作中,保住魯派內畫藝術的「魂」,讓魯派內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同時,如何將「魯派內畫」和「淄博琉璃」這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結合,將內畫畫面的色彩與琉璃載體的質感和色澤巧妙融合在一起,促進魯派內畫的轉型升級,設計出不僅適合收藏觀賞而且更加實用的內畫藝術品,使其藝術性和實用性兼具,讓魯派內畫的市場更廣闊。這是王孝誠一直思考並為之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相關焦點

  • 最負盛名的內畫鼻煙壺大師馬少宣,他的內畫鼻煙壺寓意吉祥
    馬少宣(一八六七—一九三九)是國際上最負盛名的內畫鼻煙壺大師,也是諸內畫名家之中個人信息相對最為清晰、作品最受研究者關注的一位。遼寧省博物館藏有四件馬少宣內畫鼻煙壺,包括三件一面書一面畫作品和一件內書作品。
  • 《天下吉祥》內畫景泰藍寶尊入選第五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著名設計教育家常沙娜觀展《天下吉祥》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王習三聯袂創作,是景泰藍和內畫兩大非遺技藝首次跨界融合的力作。作品整體造型為葫蘆尊,寓意吉祥福祿,上部為水晶內畫,下部為景泰藍,中間藉助並蒂蓮臺相結合,作品工藝繁複卻又精湛細膩,觀之有明豔高貴、氣勢磅礴之感。
  • 相約梧桐島冬添市集 我們一起玩內畫手作
    作為深圳活躍的手藝人,冀派內畫第四代傳承人、青年內畫手藝人萬歡也受邀參加本次冬添市集。內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以特製的勾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珠子內反手作畫。帶你去看星空,看那片璀璨浩瀚的光之海洋。
  • 男子在鼻煙壺內畫鄧布利多,網友:霍格沃茨為你發錄取通知...
    近日,河北衡水的宋雲飛在鼻煙壺內畫鄧布利多的視頻走紅網絡。宋雲飛是一名冀派內畫青年藝術家,已從事內畫藝術二十幾年,內畫藝術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清朝流傳至今已200多年。宋雲飛表示,將身體力行做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
  • 自製內畫水晶球獻給黨代會(組圖)
    本報記者趙海江/攝  本報訊(記者王萌)為慶祝河北省第七次黨代會的召開,西柏坡內畫藝術研究院特別繪製了以紅軍長徵勝利路線圖為主要畫面的內畫水晶球,以河北一絕「內畫」的形式表達西柏坡老區人民對黨的深厚感情,和對黨代會圓滿成功的期待。
  • 琉璃之美: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淄博琉璃的生產基地位於博山,一個群山環繞的山城,這裡具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為琉璃的生產創造了先決條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博山百貨大樓的地基現場,發現了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遺址。這些遺址的發掘,證實了博山琉璃的在當時已經具備了規模生產的能力。
  • 第十二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共話魯派技藝
    本屆博覽會涵蓋工藝雕塑、珠寶首飾、琉璃內畫、紫砂、美術陶瓷、金屬工藝、紅木家具、抽紗刺繡、植物纖維編織、民間民俗工藝品等12大工藝美術門類,展出逾萬件展品。同時,博覽會邀請山東省刻瓷、景泰藍、中國結、花燈、麵塑、刺繡、核雕、陶藝、剪紙等領域的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傳承人現場製作,共話魯派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 琉光璃彩 2018中國博山琉璃文化藝術節開幕
    馬曉磊在講話中指出,淄博作為中國陶瓷名城,陶琉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魯派刻瓷、內畫、琉璃藝術的發祥地,是國家先進陶瓷產業基地和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有著「淄博陶瓷·當代國窯」與「新材料名都」的美譽。
  • 淄川7家博物館列入全國博物館名錄
    齊魯網3月26日訊 到博物館裡感受農耕文化、民風民俗,利用模擬技術進行陶瓷工藝體驗,近距離觸摸刻瓷、內畫藝術......在聊齋故裡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豐富的博物館資源讓更多的淄川人走進博物館近日,淄川緒嶽民俗博物館、源一刻瓷博物館、寅瑄鄉愁博物館等7家博物館列入全國博物館名錄,數量位居淄博市第一。目前,淄川區共有博物館11家,涵蓋農耕文化、陶瓷文化、內畫藝術、煤炭文化等方面,促進了對淄川區傳統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打造「鄉愁之地」 體驗民俗文化鄉愁是什麼?
  • 美術高考速寫要「從內畫」
    畫畫,從來就是先畫輪廓,再步步由外向內深入,咋叫「速寫從內畫」? 「速寫從內畫」,這裡的意思是說:在觀察與表現物象時,首要透過物體的表象,看清其內核,而不被某些現象所迷惑。這樣,速寫畫得會更生動、更真實。具體方法是:畫速寫,一觀動態,二看比例,三思結構,四畫外形。
  • 廣靈:染色剪紙變幻無窮秧歌傳唱至今 溼地碧波蕩漾內畫技藝筆觸精妙
    它又被稱為廣靈的「清明上河圖」,兩百多個人物,幾十家不同的店鋪,形象地展示著廣靈縣清朝時期百業興隆,人們安居樂業的市井生活。 翰墨丹青,本應生於紙絹,巧筆風流的匠人們卻將它繪製在盈手可握的鼻煙壺中,創造出獨屬於中國人的掌中之美——內畫。
  • ——京派內畫鼻煙壺的工藝流程
    關於京派內畫鼻煙壺的工藝流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用鉤筆、一種說是躺著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劉守本先生表示當初我們的老師被政府請出山的時候,還給配了一張床,政府說鼻煙壺是在裡邊畫的,不都說是躺著畫的嗎,躺著畫那就當然需要床了。當然具體的製作流程還是需要劉守本先生繼續解讀。
  • 「中國琉璃之鄉」——這裡的琉雲璃彩穿越千年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琉璃久負盛名,長久以來便有「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之說,被譽為「中國琉璃之鄉」。博山琉璃自唐代開始成批生產,到明代已初具規模,至清代已成為中國琉璃製作中心。讓我們走進淄博博山陶瓷琉璃藝術中心看看這裡都珍藏了什麼「寶貝」雞油黃琉璃藝術品
  • 【博山琉璃 醉美世界】博山陶琉藝友聯盟作品展開展、人立文創集市...
    【博山琉璃 醉美世界】博山陶琉藝友聯盟作品展開展、人立文創集市開集 2020-06-14 0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那些不得不訪的網紅博物館
    前後兩部分主題展覽,兩相呼應,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國長城宏觀與微觀的完美結合,充分展示出了長城的歷史積澱和文化積澱。11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2002年6月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衡水內畫創始人王習三與長子王自勇籌資興建的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於2003年2月落成並投入使用。
  • 膠東五市文創產品集體亮相 展示各地的地方文化特色
    青島展區共200平方米,設展臺6個,邀請24家展商參與此次文創產品展覽活動,其中包括青島市博物館、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青島啤酒博物館、青島海產博物館、青島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青島貝殼博物館等17家博物館,以及青島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