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淄博7月15日訊 (記者 徐子喻 通訊員 徐琳) 說起鼻煙壺,在博山可謂家喻戶曉,但提及魯派內畫,卻鮮有人知。近日,帶著對鼻煙壺和魯派內畫的好奇,記者走進了魯派內畫博物館,面對面探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魯派內畫博物館館長王孝誠。
「其實,魯派內畫是指一種鼻煙壺內壁繪畫技藝,用特製的彎型狼毫筆,伸入口小如豆的壺內反向作畫,手工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其線條不再像竹筆那樣缺乏粗細變化,而是抑揚頓挫、疾徐有度,著色也不用再綁上棉球,可以準確上色、多層塗敷,畫面層次感更豐富,可謂『方寸之間繪大千世界 』。」王孝誠向記者徐徐道來。
王孝誠一邊說著,一邊帶記者走進展室。看到一件件整齊陳列的鼻煙壺作品,記者不禁訝異:小小的瓶子,居然裝得下如此美麗的世界,只見晶瑩剔透的小小琉璃瓶上,分別是花鳥、山水、人物等題材的水墨寫意畫,古樸細膩,栩栩如生。內畫瓶高度大多在10釐米左右,小的不及3釐米,而瓶口直徑多在1釐米左右,中國畫的筆墨神韻絲毫不被器物所困,相反,琉璃的阻隔更增添了畫作可望不可及的夢幻色彩,工筆寫意、水墨丹青,方寸之內、鬼斧神工。
現在看到的只是博物館的其中一個館——承傳館,這個館展示了魯派內畫的歷史沿革傳承發展,樓上還有大師館、精品館、王孝誠藝術館以及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李同起工作室,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中國工美藝術大師李慧同工作室,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王煥芝工作室和電教室、實習室「四館五室」。王孝誠說,內畫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京、魯、冀、粵四大流派,博山內畫藝術則是魯派的代表,也被稱為魯派內畫。魯派可謂是獨樹一幟,堅持用中國畫以線構形的傳統藝術語言、中國畫的筆墨關係,堅定不移地走原創之路。因此,魯派內畫在藏家眼裡,也和那些描摹照片、移植名畫的作品不同,成為「高檔」的代名詞。
見記者對製作工藝十分感興趣,王孝誠便帶著來到李同起工作室,剛巧他正在壺壁上認真作畫,桌面乾淨的只有繪畫所需工具。只見細長的狼毫筆伸進鼻煙壺,筆端在壺中輕輕觸動,一根根細膩流暢的線條、一幅精美的畫面就在壺面顯現出來,令人嘆為觀止。
「內畫是特種技藝,需要長時間耐住性子的刻苦練習,現在一般人都吃不了這種苦了。而且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對現實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對描寫對象有自己的感受,已經基本脫開了寫實與比著圖片來畫的移植型做法,更多的是要把自己的感受與理解,放進創作裡去。所以,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他面前什麼都沒有,就只有繪畫工具,因為需要畫什麼已經都在腦子裡構思好了……」說起自己的徒弟,王孝誠難掩臉上的自豪與喜悅。
在魯派內畫博物館,記者還看到了王光明、李同起、李慧同、曲克濤、孫衛東、李東曉、劉軍、黃德利、王煥芝、文靜等多位魯派內畫名家的作品。他們有的以書法見長,有的以彩墨潑繪出眾,有的擅風景,有的專花鳥……作品題材有杏壇禮樂、曲水流觴、東坡射獵等文化之美,也有山川之秀、現代新風,雖風格各異,卻都格調高雅、氣韻生動。
已經74歲的王孝誠在跟記者的交談中,談及最多的是內畫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之所以想開設魯派內畫博物館,是因為他覺得有責任將歷史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內畫工藝,使民間文化、地域文化、傳統文化能夠真正融入魯派內畫的創作中,保住魯派內畫藝術的「魂」,讓魯派內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同時,如何將「魯派內畫」和「淄博琉璃」這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結合,將內畫畫面的色彩與琉璃載體的質感和色澤巧妙融合在一起,促進魯派內畫的轉型升級,設計出不僅適合收藏觀賞而且更加實用的內畫藝術品,使其藝術性和實用性兼具,讓魯派內畫的市場更廣闊。這是王孝誠一直思考並為之努力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