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20.4.1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 廣靈篇
廣靈篇 預告片
在廣靈縣城南約15千米處,殘存著這樣一處歷史遺蹟——北齊長城。它依山而建,夯土築成,千餘年的風侵雨蝕,僅剩的殘垣斷壁,依然留存著廣靈這片土地金戈鐵馬、烽煙不絕的歷史記憶。
遼統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始析蔚州靈仙縣西境及靈丘縣北境,置廣靈縣。
距廣靈縣城東面不足40千米處,靜臥著一條歷經千年的天險要道——飛狐古道。飛狐陘屬於太行八陘之一,它是連接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的要隘。
在有著五百多年歷史的水神堂中,有一幅清代壁畫——百工圖。它又被稱為廣靈的「清明上河圖」,兩百多個人物,幾十家不同的店鋪,形象地展示著廣靈縣清朝時期百業興隆,人們安居樂業的市井生活。
染色剪紙 變幻無窮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上,多了一個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剪紙,作為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的山西廣靈剪紙,與河北、陝西等地的剪紙藝術攜手入選。
與其他地方以剪為主、顏色單一的剪紙不同,在廣靈,與其說剪紙,不如說刻紙。廣靈染色剪紙以刀刻為主,剪裁為輔。
在廣靈染色剪紙的38道工序中,點染,和刻紙一樣,獨具特色,它改變了傳統剪紙紅、藍、黃的單一顏色,給作品賦予萬千色彩。
廣靈秧歌 傳唱至今
廣靈秧歌,又稱「優歌」,它本身是「出身」鄉野、演於民間的小戲,後來吸收了當地的蹦蹦戲、民歌以及北路梆子、晉劇的風格,在清朝時,成為廣靈及周邊百姓喜聞樂見的地方戲種。
2009年,廣靈秧歌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靈秧歌以折子戲為主,最善於表現市井生活。在傳統劇目《泥窯》的演出中,小丑表演是觀眾最期待的段落。小丑用自己的鞋子作為抹牆的工具,表演詼諧生動,傳神逼真,是廣靈秧歌一大特色。
一壺一世界,方寸藏乾坤
翰墨丹青,本應生於紙絹,巧筆風流的匠人們卻將它繪製在盈手可握的鼻煙壺中,創造出獨屬於中國人的掌中之美——內畫。
2013年,廣靈內畫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2月,廣靈縣職業技術學校正式開設內畫培訓班,這一天,廣靈內畫傳承人張建宏等待了許久。內畫技藝不僅要求書法、繪畫等紮實的藝術功底,更需要不急於求成、潛心沉澱的耐性。
2019年是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張建宏應邀參加了在巴黎舉辦的「光影流年中法友好故事會」。他的一幅僅有3.5釐米的肖像作品,被放大至數百倍,作為活動的背景版,畫中人物依然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切關注。
壺流河溼地:碧波蕩漾 群鷗翔集
廣靈之「靈」,在於山水。
發源於境內的壺流河,千百年來,潤澤著這座塞上小城,並在縣城的東南一隅,孕育出二十多平方千米的自然溼地。
蕩漾的碧波,翔集的群鷗,為乾旱缺水的廣靈縣,勾勒出一道「塞上江南」的獨特風景。
山西是全國溼地面積最少的省份之一,因此壺流河溼地就顯得極為寶貴。2007年壺流河溼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總面積112.34平方千米。
如今,乘著鄉村振興的「順風車」,廣靈多個村鎮迎來了美麗蝶變。勤勞聰慧的廣靈人,以實幹為筆,以汗水為墨,正在雁北大地譜寫著一曲鄉村振興的時代之歌……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
中國影像方志
《廣靈篇》
播出時間:4月1日 15:38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吳宸玥(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