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的剪紙(組圖)

2020-12-22 搜狐網

用傳統染色剪紙工藝製作聖誕老人剪紙

染色用毛筆來完成

牡丹圖的剪紙套上一層金箔剪紙層,用的也是套層套色的辦法

電腦做的藍圖取代了傳統的燻樣

  本報記者 許偉明 山西廣靈縣報導

  【一】

  距離聖誕節還有一個多月,在張棟的剪紙公司裡,幾名員工中正在製作一批聖誕老人的卡通剪紙。一個女孩手握毛筆,筆尖蘸點兒加了酒精的品紅,在白色的宣紙上輕輕一點。紙張像是乾渴了許久,剛被毛筆尖輕輕的一觸,就迅速地將顏料吸入自身。品紅滲透過十多層的宣紙,然後暈開。淡淡的酒精味在室內的冬陽光裡發散。

  這樣,剪紙上聖誕老人的紅帽子就算染好了。接下來,她以同樣方法為聖誕老人的衣服褲子染色。聖誕老人肩上背的禮物包裹染的是誘人的綠色或紫色。

  這一幕可能最能代表廣靈剪紙當前的縮影。女孩正使用廣靈剪紙的傳統工藝中最為獨特的染色工藝,而聖誕的內容則和剪紙傳統完全無關。

  廣靈地處山西省東北部,和河北接壤。楊樹是最重要的樹種,公路總被兩排楊樹夾住。我到廣靈的時候,黃葉子已有一半落在公路上,另一半還掛在樹上。這裡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邊緣,人們的主食是黍子麵團。晉北地區是山西的風口,縣城邊的山上豎著許多風力發電機,巨大的葉片在大風裡轉動。冬天的河床大多乾枯得可以開車了。縣城旁的壺流河溼地也很乾燥,一隻未遷徙的黑鸛迅疾而無聲地略過枯黃了的草叢,最終落到附近的懸流河水庫湖邊的淺灘上。那水庫因為巨大的蒸發量,水位明顯下降許多。但在我到來的時候,大群的鴛鴦還停留在水面上,成雙成對地相處,現在的天氣還沒有冷到逼得它們往南遷徙。眼下是一段農閒,連大棚內的菌類都要等氣候的回暖。但對於剪紙藝人來說,這個時候他們得趕緊幹活了。他們要備好宣紙,用刻刀刻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染上色彩。在春節到來時,這些剪紙作品就拿到集市去銷售。人們買剪紙回家,貼在窗格子上。這是晉北常見的習俗,人們稱之為貼「窗花」。在蕭索的冬日裡,鮮豔的窗花定會給室內帶來一些溫暖活躍的氛圍。

  過去,一個村往往有一兩個這樣的剪紙藝人。平日裡,他們和別的農民沒有兩樣。但在節日到來前,他們要花一個多月做剪紙,以備節日到來時售出。這種副業也沿著父子血緣而傳襲,形成了一些比較有名的剪紙世家。

  張棟就出生在這樣的世家裡。張家是廣靈縣焦山鄉做剪紙比較有名的,而焦山又號稱是「剪紙之鄉」。張棟是張家剪紙工藝的第五代傳人。他和父親張多堂是目前廣靈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

  「我從小就學這個,從有記憶力開始就在學。到底是怎麼會的我也不清楚。在我的記憶裡,我都是會的,」張棟說。

  傳統的廣靈剪紙有複雜的工序,包括設計圖案、溼、踩、晾、曬、刻、染、包裝、裝裱等多道工序。其中圖案設計中有一個特別的環節是「燻樣」。剪紙藝人會先刻出一張樣貼,然後把樣貼貼在白紙上,然後對著蠟燭或油燈煙燻,這樣白紙上就會留下一個黑白分明的圖案,即是將要進行的剪紙的花樣。

  雖名為「剪紙」,但「剪」所擅長的是將對摺的紙剪成對稱的圖案,對於複雜一些的、不對稱的圖案,只能用刀刻了。而且一刻能刻出許多張來:把花樣和二十來層乃至更多層的宣紙疊在一起壓實了,地握住刻刀,垂直地沿著花樣的邊緣刻,如果不垂直而是歪了,那麼上下層的剪紙就會不一樣。

  【二】

  張棟說,廣靈剪紙「最火」的時候是上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尤其是在中秋和春節,家家戶戶必貼「窗花」。在這些節日到來之前,每逢集市,鄉裡的街道到處可見賣剪紙的人。他們扛著一種特別做的可挪動的窗戶,窗戶背面已經糊了白紙,然後窗稜交叉的格子裡貼各種剪紙的樣品以供選擇。有十二生肖的動物,有龍有鳳,有帶有「福」字的,有表現民間故事的,也有各種有趣的花鳥蟲魚。在沒有集市的村子裡,就靠貨郎扛著這種窗戶叫賣了。

  窗花的大小根據自家的窗格來決定。在晉北地區,常見的窗格大小不一,貼的窗花在尺寸上也就不同了。此外,窗格也有長方形、菱形、多邊形乃至圓形等樣式,那麼在選擇窗花時也得選擇形狀吻合的。

  張家因為做得比較久,在周邊村莊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不僅在集市去賣,也搞批發。「周邊一些村子的人過來,買的多了,我們給的價錢低一點兒,他到自己村子裡去,以高點兒的價錢零售,買低賣高。」

  而張家之所以能做得比較好,除了質量比較可靠,還因為染色染得鮮豔,家族的人比較多,規模做得比較龐大。如此才有「周邊村子裡批發都來找」。

  除了節日之外,在婚姻嫁娶、生子、壽誕等場合,也需要剪紙來烘託熱鬧喜慶的氛圍。因為場合上明確的喜慶追求,因此過去的廣靈剪紙主要是以紅色為主色相,再搭配上其它多種濃度很高的色彩,形成一種鮮明的顏色對比和熱鬧色彩匯集,增添吉祥和喜慶的氛圍。

  廣靈剪紙上的染色並不嚴格依照其所要表現事物的實際顏色,而是按照內容和用途的需要,由創作者按照自己的想像來上顏色。如非特別的需要,廣靈剪紙很少出現黑色或白色的剪紙,因為在視覺傳統裡這兩種顏色並不吉利。有學者指出,剪紙的起源是祭祀時所需。若真是如此,那麼經過漫長的發展,廣靈剪紙已和剪紙一開始的功能截然相反了。

  傳統的廣靈剪紙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戲劇人物的故事或臉譜,來自三國、水滸、西遊記等等;也有各路神仙,如水神、灶神、八仙。此外,藉助大量的諧音、比喻等方法,以一些特殊的動植物來表達吉祥或某種良好的願望。

  有學者指出,廣靈剪紙是長期流傳於晉北地區並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它始於西周,成型於初唐,發展於明代,成熟於清代,並流傳至今。

  廣靈剪紙的作者們都是世代的農民藝術家,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而剪紙所表現出的風格也是稚拙質樸的。它用材簡單,價格低廉,顏色鮮豔,圖案吉祥,符合晉北人的大眾審美趣味,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長久的生命力。

  事實上,這種染色的剪紙不僅存在於廣靈縣。例如和廣靈接壤的河北省蔚縣,也是著名的剪紙藝術之鄉,當地的剪紙風格和廣靈的傳統染色剪紙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這是因為兩縣在地理、民俗各方面是接近的。山西剪紙整體偏於粗獷,和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剪紙對纖巧秀逸或金碧輝煌的追求有明顯的不同。

  【三】

  在廣靈,剪紙和產業緊密相連。在剪紙藝術家們的推動和當地政府扶持下,廣靈剪紙已經從原來的家庭作坊為主,變為如今的「公司+農戶」為主的生產模式。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廣靈就開啟了剪紙產業化的進程。隨後,成立較大的剪紙公司,在焦山鄉建立一個面積頗大的剪紙產業園區,建立剪紙博物館、學校、研究中心等等。張棟的父親張多堂是這一進程的積極推動者,他是公司、園區等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所謂「公司+農戶」的模式,其實借鑑的是扶貧開發工作中常見的模式。由一家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公司來牽頭,負責產品開發設計、市場營銷,再將一部分的生產環節交給農戶來完成。在廣靈,目前主要有3家這樣的剪紙公司,他們從市場上獲得訂單,完成相應的產品設計,然後交給自己公司的工人和公司以外的農戶來完成刻染環節。最後從農戶那裡回收產品,再進行裝裱和包裝。

  由於要迎合市場需求,因而這些公司在產品的設計上動腦筋。目前剪紙早已不是簡單的窗花了,而發展出了捲軸畫、檯曆、掛曆、賀年卡、鏡框裝飾、廣告畫,等一系列具有裝飾性和使用功能的產品。

  「我們境外的市場有日本、美國和周邊一些華人較多的國家,以訂貨為主。國內的銷售,基本是發達城市居多,內陸地區相對少。」張棟說,廣靈剪紙的國內銷售以經銷為主。「一些人聞訊而來,要賣你的產品。我賣給他,他再賣給別人。」

  「從低端到高端,小至幾毛錢,大到幾萬幾十萬元的產品,咱們都有,檔次分得比較多,高端的奢侈品都有。就咱們廣靈剪紙來說,從大到小、從多到少、從高到低,方方面面。」

  而經銷商根據自己所需選擇廣靈剪紙的產品,經銷商中,「有專門做禮品的,有專門做旅遊的……」他過來來選適合自己的產品的規格、圖案等。

  公開資料顯示,廣靈縣有約2500戶的農戶參與到「公司+模式」的生產鏈條當中。而張棟的公司是固定的員工200來個。剪紙也成為扶貧的一種模式,除了公司、博物館等為農戶提供職位之外,和農戶的合作是最主要的。在這一模式中,農戶自己不需要出材料費,只需按照公司的要求來刻染來賺取手工費。「一般一個人一年能增收三千到一萬元的收入。」

  【四】

  產業化促進了廣靈剪紙工藝的重大改變。到目前為止,廣靈剪紙最顯著的是套色套層剪紙的出現。之前,如同其它地方的剪紙一樣,廣靈剪紙也僅在單層的紙上刻圖。但為了體現色彩和立體便進行了染色。

  但隨著新的美術理念的引入,以及電腦製圖軟體的應用,發現如果在剪紙裡加入一些陰影,會使得立體感更為明顯。再到後來,又發現如果應用多層的剪紙疊層,各層的紙張呈現顏色各不一樣的顏色,那麼無論從立體效果而言也更明顯,這就是所謂的套色套層剪紙。

  例如要做一個塔的套色套層剪紙,那麼首先得找來一張塔的電子圖片,用Photoshop或其它製圖軟體進行加工,減少這張照片的色階。如把顏色壓縮成僅有10種,即只用10種顏色來呈現這張塔的照片。再用10張紙分別印上這10種顏色,按照電腦給出的輪廓,刻出每一種色彩所涉及到的區域,然後再一層層地貼合。顯然,如果要追求更逼真的照片效果,那麼就得用更多的顏色和更多的套層,也就更加的費工費時了。

  在走訪廣靈的多家剪紙公司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幾乎能用套層套色的剪紙來「複製」各種類型圖片的效果。在這些剪紙作品中,能看到廣靈本地的水神堂、小懸空寺,還有山西乃至全國的著名古蹟、景點。還有各種中國畫、風景照、人像照、動物照。他們以各種版本來呈現《清明上河圖》,他們把中共的歷任主要領導的人頭像都刻完了,又去刻歐巴馬、比爾·蓋茨、李嘉誠、李光耀、董卿……而在北京奧運會那段時間,各家公司都在力推和奧運有關的剪紙:鳥巢、福娃、和平鴿……

  張棟說,「80後」是目前廣靈剪紙的主要設計和創意人群,他們不滿足於傳統的剪紙表現形式,又能很好地運用電腦,於是就琢磨出了各種新鮮的玩意兒。張棟是生於1983年的「80後」。他們在開拓全國乃至世界市場上都不遺餘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套層套色剪紙都力求對相機照片的模仿,一些公司的剪紙做出了印象派、現代派等效果。但是多數套層套色的剪紙,顏色多為紙本身的顏色,而不再染色了。如果再用染色的話,那麼暈開的顏色是難以控制的。

  在產業開發的背景下,廣靈剪紙的製作變得工序分明。設計、刻紙、染色、裝幀、包裝的程序都有明確的分工。「你刻的是刻的,染的是染的。不像以前,一個人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工序。」

  【五】

  廣靈的剪紙產業園裡還有一所剪紙的培訓學校。他分批、分季節對年輕人進行培訓。張棟說,培訓的學期一般是1-2年,每年培訓3-4次。培訓是免費的,學員在獲得了技能之後,或者留下來上班,或者到周邊的景點去工作。

  現在公司裡「技工的年齡偏大一些,年輕的勞動力少,我們要注入年輕人的活力,所以辦一個學校就是要把年輕人整合起來。」但張棟也發現,目前年輕人整體上對剪紙的興趣在下降。

  像張棟因為出生於剪紙世家,尚能全面掌握整套的剪紙工藝流程。但到「80後」乃至「70後」這樣的人非常少。人們會的往往是剪紙產業流程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這是分工的結果,它讓剪紙的製作更加精細、更有效率。但張棟也在擔心,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趨勢下,一些傳統的東西或許會被丟失。「做一個剪紙,我這個要還需要28道程序,可能到別人那兒就只剩下8道工序了,那就失傳了。」

  老年人們一般有手工基礎。「老人們在年輕時學剪紙,就跟咱們學騎自行車一樣,是很普遍的現象。」但現在的年輕人,手工基礎都比較差了。「像"80後"這一代人有手工基礎的,千分之一的概率不到,很低,沒有了。」

  例如像燻樣這個步驟,現在很多時候做剪紙已經不燻樣了。尤其是使用電腦之後,直接列印出藍色的圖案來(俗成為「藍圖」)替代。藍圖同樣能起到花樣的功能,而且更容易就能製作出來。但是如果人們長久地不再燻樣,那麼或許燻樣就會被遺忘,「再不保護就沒了」。

  剪紙看起來並不複雜,但如今的年輕人中能過精通全部工序的其實非常少。很多傳統的工藝,只有老人能掌握,甚至只存在於文字和圖片資料當中。張棟認為,像這些部分便是非遺保護中所需關注的重點。(編輯 許偉明)

  作者:許偉明

相關焦點

  • 晉北染色剪紙
    這樣,剪紙上聖誕老人的紅帽子就算染好了。接下來,她以同樣方法為聖誕老人的衣服褲子染色。聖誕老人肩上背的禮物包裹染的是誘人的綠色或紫色。這一幕可能最能代表廣靈剪紙當前的縮影。女孩正使用廣靈剪紙的傳統工藝中最為獨特的染色工藝,而聖誕的內容則和剪紙傳統完全無關。
  • 三晉非遺:廣靈染色剪紙
    廣靈染色剪紙是一種流傳於山西省廣靈縣的傳統剪紙藝術形式,是國內少有的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之一,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剪紙藝術樣式,是中國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國的剪紙藝術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以其獨特的風格、豔麗的色彩、生動的造型、纖細的線條、傳神的表現力和細膩的刀法獨樹一幟,自成一派,
  • 廣靈:染色剪紙變幻無窮秧歌傳唱至今 溼地碧波蕩漾內畫技藝筆觸精妙
    染色剪紙 變幻無窮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上,多了一個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剪紙,作為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的山西廣靈剪紙,與河北、陝西等地的剪紙藝術攜手入選。
  • 重慶剪紙非遺傳承人 剪上百張猴子迎猴年(組圖)
    (原標題:重慶剪紙非遺傳承人 剪上百張猴子迎猴年(組圖))
  • 民間剪紙:三門峽文化瑰寶
    染色窗花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風格迥異,對研究我國染色剪紙的起源、變異、種類分布、發展脈絡有重要價值,同時糾正了民俗學術界認為河南沒有染色剪紙的認識。②具有「聚窩特色」。如陝州區南溝村有300多人剪賣窗花,並且90%是男性農民,被稱為「剪紙窩」。大營村也有100多名剪紙藝人。這對確立民間剪紙的概念、傳承等都開拓了新的思路。
  • 紀念毛主席誕辰113周年 「女神剪」辦個人剪紙展覽(組圖)
    欒淑榮:剪出萬種風情  剪紙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和有關資料記載,剪紙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紀,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膠東地區的剪紙是中國民間剪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主要特點是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
  • 民間剪紙藝人教大學生剪紙(組圖)
    事實上,民間藝術家們已經注意到剪紙的這種走向。謝奕鋒告訴記者,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喜歡傳統的紅色剪紙了,覺得他土。運用牛皮紙、鋁箔紙等材質,剪紙禮盒、家居裝飾等等會更讓年輕人青睞。葉潤生的女兒葉鳳玲也來到現場,她告訴記者,其實剪紙有個局限,更讓人震撼的是立體剪紙和舞臺剪紙,其他剪紙雖然可以作為裝潢進入家居,卻由於跟廣州人的家具不大搭配,往往未能有很大的市場。
  • 剪紙藝術家林美英近百幅剪紙作品在嵐集中展出
    近日,由平潭綜合實驗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婦女聯合會、旅遊文化服務中心主辦,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的「祖國萬歲守正創新」林美英剪紙作品展在平潭圖書館一樓展廳舉行。10月4日上午,走進展廳,實驗區民間剪紙藝術家林美英近幾年創作的一百多幅剪紙作品向觀者們徐徐鋪開。
  • 在剪紙教學過程中做到「五個突出」,促進學生創作優秀的剪紙作品
    在教這堂課時,作者通過了PPT演示向學生展示了大量剪紙圖片:單色剪紙,彩色剪紙,染色剪紙,拼貼畫剪紙;遮光剪紙,剪陽紙和組合陰陽圖案的剪紙;主題包括人物,動物,風景,歌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構圖形式是平衡的,對稱的,成簇的,相對現實的,誇張的,簡潔的,複雜的,傳統的,現代的等,並總結了分類及其特點。
  • 剪紙藝術大師金香蓮:一把剪刀剪出13項國際大獎
    79歲的金香蓮雖已頭髮花白,但眼明耳亮,手中的一把有60年歷史的剪刀尖部因為常年剪紙已經短了兩釐米,手柄也被磨得鋥亮,這把剪刀成就了她「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大師」、「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等多個頭銜的同時,也為她贏得了「中國十佳民間藝人」、「中歐文化藝術特使」、「世界和平文化使者
  • 中國傳統動物花鳥剪紙,吉祥又漂亮!
    素材來源:《中國傳統剪紙 動物花鳥篇》,顧福生著,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2。 肥豬拱門 春節,我國民間普遍喜用喜慶剪紙,如盼豐收、求幸福的肥豬拱門。
  • 淺談民間剪紙藝術
    淺談民間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雖然材料簡單,內容和形式卻是極其廣泛,常見的形式一般分為單色剪紙、染色剪紙和套色剪紙等,其中較為流行的是單色剪紙,單色剪紙通常是用象徵吉祥,能夠烘託喜慶氣氛的大紅紙剪成,剪紙造型的外輪廓簡練,與細部鏤空的、點線、月牙線、鋸齒紋等形成對比,能夠產生一種和諧的韻律美,造型樸素大方,有很強的地域特徵,染色剪紙是用白粉紙或宣紙剪出形象後,用不同顏色浸染而成,套色(或稱鬥色),剪紙是用不同顏色的紙根據形象裝飾部位的需求
  • 重慶在一處市場內查獲大量染色饅頭[組圖]-染色 檸檬黃色素 染色...
    該饅頭店裡的玉米饅頭經檢測後為「染色饅頭」  東方網5月1日消息:上海「染色饅頭」餘波未平,我市也驚現「染色饅頭」。  「染色饅頭」每天賣百多個  檢測報告稱質量不合格  據經營攤主介紹,因一個饅頭賣0.25元,價格較實惠,一天下來能賣出百多個。
  • 河北非遺系列之「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衍生於河北省蔚縣地方傳統的手工剪紙技藝,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追溯蔚縣剪紙的起源,蔚縣剪紙源於明代,因它的風格獨特,在國內外極富盛名。直到後來的那麼一天,某個剪紙藝人突發奇想:「是不是可以把剪紙做的和年畫、皮影一樣呢?」剪紙藝人說做就做,一點點加強改良,在蔚縣第一張彩色剪紙就出現了。
  • 剪紙中的生肖豬文化 _光明網
    作者:安穆  「肥豬拱門,金銀滿囤」,不僅是一句吉祥話,也是十二生肖剪紙中的一個經典造型。不妨就此說開去,暢談一番剪紙中的生肖豬文化。  「肥豬拱門」剪紙  「肥豬拱門」本意是「送物上門,意外得財」,由此創作的剪紙是河北天津一帶常見的生肖剪紙造型,通常作為重要的節日飾物出現。除常見的紅色剪紙外,最富特色的是天津地區用黑色蠟光紙剪成的「肥豬拱門」式窗花。在豬背上剪出聚寶盆的形狀,貼於窗上,左右各一,具有招財進寶的美意。
  • 剪紙
    2.燙印 — 在染色後的宣紙幹了後通常會出現皺摺的情況。用一個溫熱的熨鬥將皺紙的紙張熨平。3.製作模板 — 下面這個蝴蝶的形象就非常的簡單,使用鉛筆將蝴蝶的輪廓勾勒出來。 4.煙燻模板 — 將剛才染色準備好的一張紙張取來,將其弄溼潤,然後在下面壓上模板。使得模板一面朝向煤油燈。模板和沒有覆上模板的地方都會被煤油燈的煙所燻黑。當紙張完全乾燥了之後,將模板取下,然後就會留下煤油燈煙燻過的地方和沒有燻到的被模板蓋住的空白。這就是剪紙的樣板。
  • 剪紙前如何畫圖,畫圖要的工具和步驟是什麼?
    答|百度派 @幸運的ZLT0502我一開始是在初中否開始剪紙。開始是複製,後來自己也創作。在大學裡,有一個剪紙課。許多學生從零開始,他們可以通過4周的課程來創造出好的作品。所以只要用心學,剪紙一定可以學得好!首先,工具不必特別;但是刀和剪刀必須是鋒利的,還有底下墊個切割墊非常好用。我看過一些採訪,很多陝西的老女人都用剪刀。然後是工件,這是不同大小的穿孔管,用刀,剪刀慢,剪刀不好。我個人是一把小的尖頭美工刀配一把修眉毛的彎剪刀。如果你能用剪刀,儘量用剪刀。快而不容易拉。
  • 第二屆市民文化節「紙藝傳情」煙臺剪紙大賽開賽
    煙臺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構成體例和典型代表,是世界級「非遺」瑰寶,在人們心中有著深深的文化情結,不僅是中國年不可或缺的標誌性元素,也是人們寄託鄉愁、寓意吉祥的情愫表達,更是現代大眾品味傳統藝術之美、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文創性載體。
  • 守藝·傳承 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二)煙臺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文化藝術瑰寶之一。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民族特色的飾物。  剪紙起源於元代,興盛於明清時期。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雖然經歷了不同文化的滲透,不同地域的傳播,但他依舊頑強的保存了下來,並且形成了一種精細纖巧、生動活潑的獨特風格。
  • 北京山區娃不玩「農藥」偏愛手工 剪紙成禮物送給外國人
    【宋佳音 攝,企鵝號「北京明信片」發】一張剪紙配上幾筆書法,這是門頭溝西辛房村小姑娘楊彧潔給父親準備的生日禮物。與往年不同,今年的禮物是她用從剪紙社團課上學的技術,自己動手製作而成的。楊彧潔是首師大附中永定分校初二一班的學生。這所始建於1956年的中學,自2007年與首師大附中合作辦學後,尤其重視對學生們的藝術培養,是北京市藝術特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