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統染色剪紙工藝製作聖誕老人剪紙
染色用毛筆來完成
牡丹圖的剪紙套上一層金箔剪紙層,用的也是套層套色的辦法
電腦做的藍圖取代了傳統的燻樣
本報記者 許偉明 山西廣靈縣報導
【一】
距離聖誕節還有一個多月,在張棟的剪紙公司裡,幾名員工中正在製作一批聖誕老人的卡通剪紙。一個女孩手握毛筆,筆尖蘸點兒加了酒精的品紅,在白色的宣紙上輕輕一點。紙張像是乾渴了許久,剛被毛筆尖輕輕的一觸,就迅速地將顏料吸入自身。品紅滲透過十多層的宣紙,然後暈開。淡淡的酒精味在室內的冬陽光裡發散。
這樣,剪紙上聖誕老人的紅帽子就算染好了。接下來,她以同樣方法為聖誕老人的衣服褲子染色。聖誕老人肩上背的禮物包裹染的是誘人的綠色或紫色。
這一幕可能最能代表廣靈剪紙當前的縮影。女孩正使用廣靈剪紙的傳統工藝中最為獨特的染色工藝,而聖誕的內容則和剪紙傳統完全無關。
廣靈地處山西省東北部,和河北接壤。楊樹是最重要的樹種,公路總被兩排楊樹夾住。我到廣靈的時候,黃葉子已有一半落在公路上,另一半還掛在樹上。這裡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邊緣,人們的主食是黍子麵團。晉北地區是山西的風口,縣城邊的山上豎著許多風力發電機,巨大的葉片在大風裡轉動。冬天的河床大多乾枯得可以開車了。縣城旁的壺流河溼地也很乾燥,一隻未遷徙的黑鸛迅疾而無聲地略過枯黃了的草叢,最終落到附近的懸流河水庫湖邊的淺灘上。那水庫因為巨大的蒸發量,水位明顯下降許多。但在我到來的時候,大群的鴛鴦還停留在水面上,成雙成對地相處,現在的天氣還沒有冷到逼得它們往南遷徙。眼下是一段農閒,連大棚內的菌類都要等氣候的回暖。但對於剪紙藝人來說,這個時候他們得趕緊幹活了。他們要備好宣紙,用刻刀刻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染上色彩。在春節到來時,這些剪紙作品就拿到集市去銷售。人們買剪紙回家,貼在窗格子上。這是晉北常見的習俗,人們稱之為貼「窗花」。在蕭索的冬日裡,鮮豔的窗花定會給室內帶來一些溫暖活躍的氛圍。
過去,一個村往往有一兩個這樣的剪紙藝人。平日裡,他們和別的農民沒有兩樣。但在節日到來前,他們要花一個多月做剪紙,以備節日到來時售出。這種副業也沿著父子血緣而傳襲,形成了一些比較有名的剪紙世家。
張棟就出生在這樣的世家裡。張家是廣靈縣焦山鄉做剪紙比較有名的,而焦山又號稱是「剪紙之鄉」。張棟是張家剪紙工藝的第五代傳人。他和父親張多堂是目前廣靈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
「我從小就學這個,從有記憶力開始就在學。到底是怎麼會的我也不清楚。在我的記憶裡,我都是會的,」張棟說。
傳統的廣靈剪紙有複雜的工序,包括設計圖案、溼、踩、晾、曬、刻、染、包裝、裝裱等多道工序。其中圖案設計中有一個特別的環節是「燻樣」。剪紙藝人會先刻出一張樣貼,然後把樣貼貼在白紙上,然後對著蠟燭或油燈煙燻,這樣白紙上就會留下一個黑白分明的圖案,即是將要進行的剪紙的花樣。
雖名為「剪紙」,但「剪」所擅長的是將對摺的紙剪成對稱的圖案,對於複雜一些的、不對稱的圖案,只能用刀刻了。而且一刻能刻出許多張來:把花樣和二十來層乃至更多層的宣紙疊在一起壓實了,地握住刻刀,垂直地沿著花樣的邊緣刻,如果不垂直而是歪了,那麼上下層的剪紙就會不一樣。
【二】
張棟說,廣靈剪紙「最火」的時候是上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尤其是在中秋和春節,家家戶戶必貼「窗花」。在這些節日到來之前,每逢集市,鄉裡的街道到處可見賣剪紙的人。他們扛著一種特別做的可挪動的窗戶,窗戶背面已經糊了白紙,然後窗稜交叉的格子裡貼各種剪紙的樣品以供選擇。有十二生肖的動物,有龍有鳳,有帶有「福」字的,有表現民間故事的,也有各種有趣的花鳥蟲魚。在沒有集市的村子裡,就靠貨郎扛著這種窗戶叫賣了。
窗花的大小根據自家的窗格來決定。在晉北地區,常見的窗格大小不一,貼的窗花在尺寸上也就不同了。此外,窗格也有長方形、菱形、多邊形乃至圓形等樣式,那麼在選擇窗花時也得選擇形狀吻合的。
張家因為做得比較久,在周邊村莊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不僅在集市去賣,也搞批發。「周邊一些村子的人過來,買的多了,我們給的價錢低一點兒,他到自己村子裡去,以高點兒的價錢零售,買低賣高。」
而張家之所以能做得比較好,除了質量比較可靠,還因為染色染得鮮豔,家族的人比較多,規模做得比較龐大。如此才有「周邊村子裡批發都來找」。
除了節日之外,在婚姻嫁娶、生子、壽誕等場合,也需要剪紙來烘託熱鬧喜慶的氛圍。因為場合上明確的喜慶追求,因此過去的廣靈剪紙主要是以紅色為主色相,再搭配上其它多種濃度很高的色彩,形成一種鮮明的顏色對比和熱鬧色彩匯集,增添吉祥和喜慶的氛圍。
廣靈剪紙上的染色並不嚴格依照其所要表現事物的實際顏色,而是按照內容和用途的需要,由創作者按照自己的想像來上顏色。如非特別的需要,廣靈剪紙很少出現黑色或白色的剪紙,因為在視覺傳統裡這兩種顏色並不吉利。有學者指出,剪紙的起源是祭祀時所需。若真是如此,那麼經過漫長的發展,廣靈剪紙已和剪紙一開始的功能截然相反了。
傳統的廣靈剪紙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戲劇人物的故事或臉譜,來自三國、水滸、西遊記等等;也有各路神仙,如水神、灶神、八仙。此外,藉助大量的諧音、比喻等方法,以一些特殊的動植物來表達吉祥或某種良好的願望。
有學者指出,廣靈剪紙是長期流傳於晉北地區並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它始於西周,成型於初唐,發展於明代,成熟於清代,並流傳至今。
廣靈剪紙的作者們都是世代的農民藝術家,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而剪紙所表現出的風格也是稚拙質樸的。它用材簡單,價格低廉,顏色鮮豔,圖案吉祥,符合晉北人的大眾審美趣味,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長久的生命力。
事實上,這種染色的剪紙不僅存在於廣靈縣。例如和廣靈接壤的河北省蔚縣,也是著名的剪紙藝術之鄉,當地的剪紙風格和廣靈的傳統染色剪紙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這是因為兩縣在地理、民俗各方面是接近的。山西剪紙整體偏於粗獷,和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剪紙對纖巧秀逸或金碧輝煌的追求有明顯的不同。
【三】
在廣靈,剪紙和產業緊密相連。在剪紙藝術家們的推動和當地政府扶持下,廣靈剪紙已經從原來的家庭作坊為主,變為如今的「公司+農戶」為主的生產模式。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廣靈就開啟了剪紙產業化的進程。隨後,成立較大的剪紙公司,在焦山鄉建立一個面積頗大的剪紙產業園區,建立剪紙博物館、學校、研究中心等等。張棟的父親張多堂是這一進程的積極推動者,他是公司、園區等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所謂「公司+農戶」的模式,其實借鑑的是扶貧開發工作中常見的模式。由一家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公司來牽頭,負責產品開發設計、市場營銷,再將一部分的生產環節交給農戶來完成。在廣靈,目前主要有3家這樣的剪紙公司,他們從市場上獲得訂單,完成相應的產品設計,然後交給自己公司的工人和公司以外的農戶來完成刻染環節。最後從農戶那裡回收產品,再進行裝裱和包裝。
由於要迎合市場需求,因而這些公司在產品的設計上動腦筋。目前剪紙早已不是簡單的窗花了,而發展出了捲軸畫、檯曆、掛曆、賀年卡、鏡框裝飾、廣告畫,等一系列具有裝飾性和使用功能的產品。
「我們境外的市場有日本、美國和周邊一些華人較多的國家,以訂貨為主。國內的銷售,基本是發達城市居多,內陸地區相對少。」張棟說,廣靈剪紙的國內銷售以經銷為主。「一些人聞訊而來,要賣你的產品。我賣給他,他再賣給別人。」
「從低端到高端,小至幾毛錢,大到幾萬幾十萬元的產品,咱們都有,檔次分得比較多,高端的奢侈品都有。就咱們廣靈剪紙來說,從大到小、從多到少、從高到低,方方面面。」
而經銷商根據自己所需選擇廣靈剪紙的產品,經銷商中,「有專門做禮品的,有專門做旅遊的……」他過來來選適合自己的產品的規格、圖案等。
公開資料顯示,廣靈縣有約2500戶的農戶參與到「公司+模式」的生產鏈條當中。而張棟的公司是固定的員工200來個。剪紙也成為扶貧的一種模式,除了公司、博物館等為農戶提供職位之外,和農戶的合作是最主要的。在這一模式中,農戶自己不需要出材料費,只需按照公司的要求來刻染來賺取手工費。「一般一個人一年能增收三千到一萬元的收入。」
【四】
產業化促進了廣靈剪紙工藝的重大改變。到目前為止,廣靈剪紙最顯著的是套色套層剪紙的出現。之前,如同其它地方的剪紙一樣,廣靈剪紙也僅在單層的紙上刻圖。但為了體現色彩和立體便進行了染色。
但隨著新的美術理念的引入,以及電腦製圖軟體的應用,發現如果在剪紙裡加入一些陰影,會使得立體感更為明顯。再到後來,又發現如果應用多層的剪紙疊層,各層的紙張呈現顏色各不一樣的顏色,那麼無論從立體效果而言也更明顯,這就是所謂的套色套層剪紙。
例如要做一個塔的套色套層剪紙,那麼首先得找來一張塔的電子圖片,用Photoshop或其它製圖軟體進行加工,減少這張照片的色階。如把顏色壓縮成僅有10種,即只用10種顏色來呈現這張塔的照片。再用10張紙分別印上這10種顏色,按照電腦給出的輪廓,刻出每一種色彩所涉及到的區域,然後再一層層地貼合。顯然,如果要追求更逼真的照片效果,那麼就得用更多的顏色和更多的套層,也就更加的費工費時了。
在走訪廣靈的多家剪紙公司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幾乎能用套層套色的剪紙來「複製」各種類型圖片的效果。在這些剪紙作品中,能看到廣靈本地的水神堂、小懸空寺,還有山西乃至全國的著名古蹟、景點。還有各種中國畫、風景照、人像照、動物照。他們以各種版本來呈現《清明上河圖》,他們把中共的歷任主要領導的人頭像都刻完了,又去刻歐巴馬、比爾·蓋茨、李嘉誠、李光耀、董卿……而在北京奧運會那段時間,各家公司都在力推和奧運有關的剪紙:鳥巢、福娃、和平鴿……
張棟說,「80後」是目前廣靈剪紙的主要設計和創意人群,他們不滿足於傳統的剪紙表現形式,又能很好地運用電腦,於是就琢磨出了各種新鮮的玩意兒。張棟是生於1983年的「80後」。他們在開拓全國乃至世界市場上都不遺餘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套層套色剪紙都力求對相機照片的模仿,一些公司的剪紙做出了印象派、現代派等效果。但是多數套層套色的剪紙,顏色多為紙本身的顏色,而不再染色了。如果再用染色的話,那麼暈開的顏色是難以控制的。
在產業開發的背景下,廣靈剪紙的製作變得工序分明。設計、刻紙、染色、裝幀、包裝的程序都有明確的分工。「你刻的是刻的,染的是染的。不像以前,一個人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工序。」
【五】
廣靈的剪紙產業園裡還有一所剪紙的培訓學校。他分批、分季節對年輕人進行培訓。張棟說,培訓的學期一般是1-2年,每年培訓3-4次。培訓是免費的,學員在獲得了技能之後,或者留下來上班,或者到周邊的景點去工作。
現在公司裡「技工的年齡偏大一些,年輕的勞動力少,我們要注入年輕人的活力,所以辦一個學校就是要把年輕人整合起來。」但張棟也發現,目前年輕人整體上對剪紙的興趣在下降。
像張棟因為出生於剪紙世家,尚能全面掌握整套的剪紙工藝流程。但到「80後」乃至「70後」這樣的人非常少。人們會的往往是剪紙產業流程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這是分工的結果,它讓剪紙的製作更加精細、更有效率。但張棟也在擔心,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趨勢下,一些傳統的東西或許會被丟失。「做一個剪紙,我這個要還需要28道程序,可能到別人那兒就只剩下8道工序了,那就失傳了。」
老年人們一般有手工基礎。「老人們在年輕時學剪紙,就跟咱們學騎自行車一樣,是很普遍的現象。」但現在的年輕人,手工基礎都比較差了。「像"80後"這一代人有手工基礎的,千分之一的概率不到,很低,沒有了。」
例如像燻樣這個步驟,現在很多時候做剪紙已經不燻樣了。尤其是使用電腦之後,直接列印出藍色的圖案來(俗成為「藍圖」)替代。藍圖同樣能起到花樣的功能,而且更容易就能製作出來。但是如果人們長久地不再燻樣,那麼或許燻樣就會被遺忘,「再不保護就沒了」。
剪紙看起來並不複雜,但如今的年輕人中能過精通全部工序的其實非常少。很多傳統的工藝,只有老人能掌握,甚至只存在於文字和圖片資料當中。張棟認為,像這些部分便是非遺保護中所需關注的重點。(編輯 許偉明)
作者:許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