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丨我是民間信仰式的基督徒嗎?

2020-12-20 基督教資訊平臺

中國人有宗教信仰嗎?這是個很有趣,又充滿爭議的話題。有的人認為中國人普遍對宗教冷淡,因而沒有信仰。但有人提出反駁意見指出,你看各大廟宇煙霧繚繞,信眾甚多,豈可說中國人沒信仰呢?

其實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中國人普遍對真正的宗教缺乏了解是事實,但崇拜各種民間神靈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可以說,中國人大多沒有完善的宗教信仰,但民間信仰佔了絕大多數。

這些民間信仰者,敬拜各路神佛,他們普遍沒有讀過佛經道典,甚至對所拜的對象也所知甚少,但出於強調靈驗的效果以及功利性的目的,就對這些偶像頂禮膜拜了。

也許很多基督徒看到這些民間信仰者,會感到可笑而荒謬。但實際上,有些人雖然信主了,但其內心的民間信仰意識尚未去除,將原來拜關公、觀音、媽祖的方式,用來敬拜上帝。

由於民間信仰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土壤。不少人在信主前就是民間信仰者,他們信主的原因,也並非從《聖經》中明白真理,而是經歷神跡奇事。根據中國社科院調查,因著疾病被醫治以及其他神跡而信主的人,佔到了當前基督徒的70%。另一方面,中國信徒結構也呈現文盲、老人、婦女居多的情況,他們同時也是民間信仰的主要群體。因此教會內出現民間信仰式基督徒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信徒普遍表現為,在真理上不求甚解,重視各種神跡奇事以及強調主的恩典,具有較強的功利性。雖然他們也讀《聖經》,但更多是靠自己的理念去解讀經文,而忽略了解經家的觀點以及歷代教會所宣信的教義。其結果是,經常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解讀,比如:進窄門要把家裡的門改小等等。

而重視神跡,強調靈驗也是這類信徒的重要特徵。他們神人關係是構建在禱告後,馬上得到應驗的基礎上的。這從滿天飛的病得醫治,升學發財等等趨利避害的見證中就能看出。而這種重視靈驗的信仰走到極端,就出現了生病不要看醫生,也不要吃藥的現象。造成了一些信徒小病成大病,甚至喪失性命的悲劇。而且極端靈恩派的泛濫,也跟重靈驗有很大關係。因為兩者都強調神跡奇事,忽略對真理的學習,這一共性導致了靈恩派擁有巨大的市場。

當然,重視靈驗的根本目的還在於功利性。很多人所認識的基督,並非公義、慈愛、信實的主,而是有求必應,能夠滿足各樣屬世需要的神。他們把永恆的生命之道,降格為養生之道、生財之道,從而偏離了福音的真理。而且這種功利性的信仰是成功神學的溫床,當代恩典福音之所以大行其道,不得不說就是功利性信仰所導致的惡果。我們對此要格外警惕。

我們信仰基督,乃是出於愛與真理,而非僅僅停留在重靈驗與功利性上,如果這樣那跟民間信仰者有何區別?不過是把原來的偶像換成了耶穌。民間信仰並非成熟的宗教形態,其根本還是於追求世界上的利益,而缺乏終極關懷。因此假如基督徒是以民間信仰的方式敬拜基督,那麼就與基督信仰的本意完全相反了。耶穌教導我們乃是愛神與愛人,並行公義,好憐憫,每日與主同行。而且假如「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9)

希望存在這種信仰心理的弟兄姐妹能夠早日摒棄這種的錯誤理念,成為饑渴慕義、為光為鹽的基督徒。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林語堂的信仰掙扎:基督徒還是異教徒?
    人們大多熟知林語堂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但卻較少關注他的基督徒身份。事實上,他對宗教信仰的探索同他的學術研究取向密不可分,甚至深刻地影響著後者。 林語堂是一個反常規的基督教徒,儘管他出身於一個基督教家庭,但並未只是順從地接受信仰,而是對之不斷地反思。由於對許多「教義」的不認可,他還一度自稱「異教徒」。
  • 反思丨從端午假期滿屏的「屬靈粽子」再看當下中國基督徒信仰的...
    而在剛剛我們度過的端午假期,基督徒的微信圈又一次遭遇新一撥密集式的雞湯信息轟炸,這次雞湯信息的主題都和端午有關。因為端午節在中國是和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這些「主內」宗教營銷公眾號們自然不會放棄這一炒作的大好良機,紛紛給端午節予以屬靈包裝,進行大肆炒作,其套路和過年差不多,就是「送祝福」。
  • 簡析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
    訂閱方式:請詳見推文底部訂閱諮詢電話:021-63297946查款電話:021-63216040投稿郵箱:tianfeng@ccctspm.org中國基督教兩會網址:http://www.ccctspm.org/  文丨諸紅軍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民間信仰
  • 自省:我是教會裡的基督徒嗎?
    這種情況讓我想起西方某位政治家的名言,「在家裡是聖徒,到辦公室是惡棍」。因為在工作中常會身不由己,需要協調各種關係,有時候就難免做出違背信仰的事。因此出現「雙面基督徒」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當前某些信徒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則較為複雜,基本有以下幾個原因。
  • 反思末世論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實踐
    在司鐸年(2009年6月-2010年6月)結束之際,教宗本篤十六世寫給修生的一封信中,曾這樣說:「你們所學的東西好像經常遠離基督徒的生活和牧靈工作的實踐
  • 看見恩典 ‖ 基督徒信仰珍寶系列-壹
    信仰珍寶 Christ's Treasure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它,如尋找銀子;搜求它,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 神。
  • 佳評如潮:《基督徒的信仰》
    這部作品在神學與靈性上具有出色的說服力,值得廣泛的注意。 」——韋伯斯特,阿伯丁大學,君王學院(John Webster,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Aberdeen)「何頓的《基督徒的信仰》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絕不會讓讀者忘記:教義是為了那些想要走耶穌基督道路的門徒的。
  • 《少年派奇幻漂流》導演李安:我沒有宗教但有信仰 母親是基督徒
    2012年年末,在電影界紅得發紫的《少年派奇幻漂流》引發中國觀眾對信仰的思考。不禁惹人發問,為何李安導演會拍這樣一部有關信仰的電影?因著這樣的疑問,近日,媒體工作者陳文茜在採訪李安過程中問到他是否有宗教信仰,李安回答「沒有宗教,可是有一些信仰」。
  • 我是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李向平,民間信仰是「封建迷信」嗎,問我吧!
    我是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李向平
  • 【歸正之窗】中國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
    信仰的實用性也表現在其他方面:聖經成了護身符或壓邪鎮惡的法寶,得用紅布包裹,平時放在枕邊,出門帶在身上;耶穌被認為或者是更大的神,或者只是土地神、灶神、豐收神、華陀神等的另一種形式,信徒們像拜過去的神一樣拜他:「哈利路亞」被認為是趕鬼驅魔時的咒語,等等。此外,在遇天災人禍時,農村基督教也扮演著傳統民間宗教的角色。例如逢天旱或水澇時,一些基督徒便聚集在一起,集體禁食祈禱,求上帝降雨或放晴。
  • Cardi B信仰的上帝,是否會接受這位基督徒歌手的說唱音樂呢
    教會——也就是說,教會裡的人,而不是基督——決定成為基督徒就是創造一種藝術,這種藝術僅限於救贖、傳福音、敬拜和感覺良好的關於上帝之愛的軌道。即使是像Lecrae這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已經根植於信仰十多年,他也因為放棄了「基督教音樂」的標籤而受到批評,因為他試圖通過講述事實和政治參與來拓展基督徒的世界觀。
  • 使徒教訓丨基督徒應該遵守舊約律法的那些禁戒
    那麼,教會並不分猶太人外邦人,基督徒不在律法之下,而是處在因信稱義的恩典之下,是因信靠主耶穌被神白白地稱義,不在乎遵行律法!基督徒不必拘守摩西律法,而是憑著主耶穌流血犧牲所成就的救恩,靠著內住的屬靈的幫助而甘心活出神的愛!既然如此,基督徒可以吃血嗎?如果不可以吃血,聖經的依據是什麼呢?
  • 尋求宗教信仰是出路嗎?四川溫江學生食堂事件反思
    此等喪盡天良的惡行,能不點燃心中的怒火嗎?除了對商家、學校的強烈聲討、譴責,希望他們得到法律的制裁外,我們需要反思一些問題。為何這類事件屢見不鮮?他們怎麼連孩子也不放過?要怎麼辦才能遏制、甚至杜絕這種罪行的發生?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們的貪慾在巨大利益面前,顯得是如此地脆弱。
  • 基督徒影迷能從《鋼鐵俠3》中看到福音的信息嗎?
    在不少國人糾結於其中的中國元素到底是給它加了分,還是拖了後腿的同時,更多人還是衷心讚譽《鋼鐵俠3》是一部不俗的電影,不僅比之前的1和2更好,其中對於人性與成功的反思亦是很有獨到之處。就在贏得普遍讚譽,「冠蓋滿京華」的時候,在反派們的超強攻勢面前,託尼也在深深反思,是他成就了鋼鐵俠,還是鋼鐵俠成就了他?難道鋼鐵打造的盔甲真的是無所不能的嗎?這世界上真的需要英雄嗎?這世界上是否真的有英雄?英雄本就是凡人,英雄本就是一個童話,基督徒深知此點。因此,這不足以成為基督徒影迷喜愛此片的理由所在。但《鋼鐵俠3》對基督徒有吸引力嗎?
  • 基督徒,如何讓軟弱無力的信仰活潑有生命?
    基督徒,如何讓軟弱無力的信仰活潑有生命?
  • 約爾•歐斯汀牧師:基督徒要尊重其他信仰人士 停止與人辯論
    約爾•歐斯汀牧師(圖:福音時報) 基督徒該如何與其他信仰人士相處並分享福音,這一直是個挑戰。美國湖木教會牧師約爾•歐斯汀建議,愛神的基督徒當用尊重和敬意待人,即使是那些不認同我們的人,並建議基督徒不要常和別人辯論,而是要活出生命見證,讓人擁有我們所得到的平安、喜樂和力量。
  • 基督徒參與社會,就是不屬靈了嗎?
    長期以來,國人對基督教的看法有些消極,認為基督徒缺乏對所處社會的積極貢獻。這一方面使我們反思,如何在這個全球化時代,積極與社會思潮對話,成為光和鹽;一方面也使我們看到,進入公共傳播所需要具備的一些要素。本文是作者在第四屆話語論壇上的分享,他從公共傳播和公共倫理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省思。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真知灼見。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拿佛教來說,傳到中國後,一直有不同層次的信仰方式,有精英佛教、大眾佛教、民俗佛教。民俗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就很深,民間信仰的很多東西與佛教的信仰方式、做功德的方法、人對神的期待與現實補償心理等等密切相關。儒家信仰的核心結構,在我看來,即是香火牌位上的天地君親師,用現在的話講,都是高大上的,都是有文化、有社會地位的人來信仰的。
  • 私書︱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是基督徒嗎?
    陳垣是基督徒嗎?       陳垣(1880—1971)先後擔任過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校長,是中國宗教史研究傑出的奠基者。關於陳垣本人的研究非常多,但長期以來陳垣是不是一名基督徒,卻一直是個存疑的問題。
  • 基督徒必須要五點鐘起來晨禱嗎?
    可這位姐妹生活在大城市,習慣了晚睡晚起,對這樣的信仰生活無所適從。結果一周的學習後,由於睡眠不足,導致其身體出了毛病。對於這位姐妹的遭遇,不同信徒會有各異的看法,有的認為這間教會陷入律法主義,不近人情;而有的覺得這位姐妹太過軟弱,連這點苦都吃不了。不管這位姐妹如何,有個關鍵問題必須注意,那就是五點鐘禱告真的更加屬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