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晚熟的人》40歲以前活給別人看,40歲以後要為自己而活

2020-12-16 文史天下觀

中年時期的人們會明白這個階段該做點什麼,也看透了一些事,站在45歲的年齡段,每個人都在為晚熟而感到欣喜,並且終於明白去做一些事情其實並不嚮往。丟掉內心的急躁,丟掉匆匆忙忙的步伐,丟掉束縛自身的那種華麗外表,活成自己的樣子,就像深秋的楓林,層林盡染,卻也有一番別樣的味道。

2012年獲得諾獎的莫言處在一個風口浪尖之上,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早知道會面臨這麼多的非議,那麼當初也不會屁顛屁顛的跑去領獎了;面臨種種批評和非議,莫言始終保持沉默,在低調中充實自己。時隔八年之後,他又推出了他的新作品《晚熟的人》,在這本書裡用12個故事來描寫這八年的時間裡所經歷的一切,有喜有悲有歡,有現實有荒誕,符合著莫言一貫的手法。

1、晚熟的人

在小說裡,曾經和主人公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在青年時期大多都窮困潦倒,他們有的為生活所迫流落他鄉,有的橫行千裡,有的神經質質,總之都沒有一個好的歸宿。

而這些人到中年或開始步入老年之後,他們相似是開竅了,有的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有的成了德高望重的鄉紳,有的雖然依舊平凡,但對於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自己的平凡,而這幾類人通通被莫言在書中稱為晚熟的人。

在小說中,晚熟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現實的逼迫,不得不裝瘋賣傻,第二種則是開竅的比較遲。其實真正意義上的晚熟只有第二種才算,一種的晚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聰明人,然而這類人卻是少之又少。觀察人們平時生活的四周,大多數人都是極其平凡和平庸的;他們想要改變現實社會卻又無能為力,一生都在碌碌而為,直到中年才突然頓悟。其實,那種步入中老年後,才知道幹正事的人在某種程度上與孔子的40不惑,50知天命異曲同工,年輕時碌碌無為,始終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卻在老年之後,對於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其實時間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它讓人們在當時看不清的東西過上許多年後再次回首,卻又可以清清楚楚,歷歷在目。人生也是如此,在年輕時面對現實世界的恐慌焦慮,經歷過時間歲月一層又一層的打磨之後,人到了中年,再次回頭望望這些。焦慮,恐慌也不過如此,對於生活,對於事情會有新的理解。

2、晚熟,早熟

與晚熟相對應的便是早熟。很多人的眼裡晚熟是一種幸福,他會讓人們在突然間頓悟起來,其實這並不是突然間的頓悟,而是你曾經走過的路都會化作你寶貴的財富撥開雲霧,終於見到這世間本來的面目;晚熟是幸福的,那麼早熟呢?人們都知道過早成熟的果子是苦澀的,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這樣的,當沒有足夠的心智,或者說是精力去應對社會的種種,那麼這時候的早熟就成了你的一種負擔。有人說過,40歲以前,為別人而活,40歲以後為自己而活,那麼何不妨以這個40歲為分水嶺。

將40歲以前的人生看為早熟,將40以後的人生看為晚熟。在40歲之前,總是忙碌和奔波著,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家人的生存,為了適應殘酷的社會,他往往會讓人表現出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即使在不情願,即使為了生活遠走他鄉;而40歲之後是為自己而活,在這時候,人們會發現,突然之間頓悟了,將金錢,名譽,地位看的不再是那麼的重要,隨之看的重要的便是家人情感身體,對於曾經的經歷,也有了一些不同的認識,就像歌詞裡那樣子唱的再也不能這樣活,再長時間的悔悟和自我反思之中,一種更有意義,更有趣,更有激情的生活,隨著40歲之後的年齡再次展開。

對於莫言自身,他也是這樣子的,在之前他獲得了名譽地位,在其他人的眼中,他是屬於早熟的,然而他卻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晚熟的人。在面臨眾多非議與批評的過程中,他將其視作了一種新的開端,一種重生,一種經歷過人世滄桑的重啟,歷時八年,他將自己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想法都寫在這部晚熟的人這本書裡。用它來啟示自己,啟示世人,40歲一個界限,不過也只是第二個20歲而已,但是在這個階段裡人們更多的是會選擇為自己而活,生活給予的一切不容挑挑揀揀,只容砥礪前行。

總結

其實很多人都怕老去,他怕還沒有弄懂這世界上的一切,就面臨著失業,降薪等打擊;卻很少有人將他當做人生中的另一段經歷,總是想盡一切的去掉皺紋,留下年輕。人到中年,開始的是另一段旅程,年齡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有的人怕晚熟,怕這種晚熟會遭到眾人的嘲笑,便在弱小之時昂首飛翔用早熟來展現自己,孰不知這一切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無論早熟,晚熟,都是人生歷程中的一個節點。

有人說,人到中年,尤其是四十多歲這是一個危機,但是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契機。

人,是最有幸福的人,因為他真正的學會了為自己而活,既憧憬又恬靜,既灑脫又踏實,帶著對人生的通透,對真善美的感悟踏上探尋人生真諦的旅程,揚起第二次青春的雲帆,追逐屬於他自己的夢想。

小說《晚熟的人》開篇有一段話:「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有成為一個什麼,那這個什麼也就成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

這個「什麼」與年齡無關,它就是一個不斷追尋的過程,得到意味著消失。我很慶幸,自己對這個「什麼」一直充滿期待,我曾天真幻想它的顏色,它的形狀,它的質地,它的聲音和味道,我可以走向它,卻無法走到它,這正是晚熟的奧妙所在。

40歲以前活給別人看,40歲之後要為自己而活。雖然無法達到某個高度,或升官或發財,但人們總可以活的通透些,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活成自己最想要的那個樣子。

只要心中還有想法,還有愛,還有熱切的期待,晚熟不僅不可怕,反而是一種很酷的姿勢。就是向世界宣示,「我還行,還能折騰。」

相關焦點

  • 莫言《晚熟的人》:40歲以前活給別人看,40歲以後活出自己的樣子
    到底莫言是好是壞?莫言在最新的作品《晚熟的人》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是一本莫言寫給自己的書,也是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的首部作品。莫言:我就是晚熟的人什麼是晚熟?是大器晚熟的輝煌?這一次莫言減少了年輕時的血氣方剛,而是多了一些從沉穩幽默,就好像上了年紀的人笑看生活,這一次莫言不再講「英雄好漢王八蛋」 ,而是多了普通的小人物,這些形象是莫言自己,也是更多晚熟的人。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真正晚熟的人,更應當成熟
    「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呆又傻;當別人用盡心機,漸入佳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悟。——《晚熟的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自7月31日發布起,就火得一塌糊塗。莫言在入駐抖音時,這樣解釋「晚熟」,他說:「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農村稱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為晚熟,就間接地說他是一個傻子了。有的人在農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實際上是在裝傻,他一裝可能裝幾十年,他在裝傻當中體會到了一種樂趣,而且他得到了裝傻的利益。所以農村確實有這麼一種人,他在裝傻,大家都說他晚熟。
  • 《晚熟的人》:莫言,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
    莫言又出新書了。《晚熟的人》像是莫言寫給他自己的書。一直以來,莫言飽受爭議,作為諾獎獲得者,莫言始終謙恭謹慎,對來自外界的質疑並沒有過多的回應。他依然是那個埋頭寫書的人,寫別人的故事,也寫他自己的故事。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面對「諾獎魔咒」,八年來,他一直堅持創作,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藝術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更長久。  最近,65歲的莫言出現在了網絡直播裡,與網友互動,「發福利」「抽獎」……彈幕裡不時蹦出「可愛」這個詞。正如他營造的文學世界一樣,這一幕讓很多人也感到一些魔幻。這其實是一場線上的新書發布會。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莫言終於在眾人的翹首以待中,帶來了新書《晚熟的人》。
  • 讀莫言《晚熟的人》,不做那個「晚熟的人」!
    我從《紅高粱》知道莫言莫言,1955年2月出生;《晚熟的人》,寫於2020年3月12日,莫言65歲生日後的作品。小說的主角叫蔣二,他們老蔣家的人「晚熟」。蔣二的原話是:「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過耳不忘、過目成誦、昏眼變明、禿頭生發。」作者這樣評價那些晚熟的人,——「脫胎換骨、返老還童、智慧大開」。
  •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莫言《晚熟的人》
    年輕的時候,愛上什麼都不為過,成熟了以後,放棄什麼都能理解。 —莫言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莫言的《晚熟的人》是莫言系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首部小說集。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
  • 《晚熟的人》:莫言的「回鄉」
    活動現場李敬澤:魯迅的回鄉與莫言的回鄉《晚熟的人》裡面,「莫言」這個人在小說裡進進出出是一個有意思的事,如果說以前的小說中出現「莫言」這個人物是作者興之所至,這回就是有意為之。《晚熟的人》中有很多篇都出現了一個莫言回到他的高密東北鄉,他所在的位置和姿態有非常重要的變化——以前的小說中,家鄉對於他而言不是一個需要回去的地方,而是他就站在那裡、站在高密東北鄉講話講故事。但是到了《晚熟的人》裡,「莫言」是從外面回去的。這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非常根本的主題,就是魯迅式的回鄉主題。《紅唇綠嘴》開頭說「乙亥歲尾,老父病重,我由京返鄉陪護。」
  • 莫言《晚熟的人》:早熟與晚熟之人的比較,究竟哪種人會更有成就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是繼他在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之後,所出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莫言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有的人是用嘴巴講,說出來給人聽,而莫言卻是用心講,用文字寫出來給讀者看。《晚熟的人》裡面匯集了12個中短篇故事,地點依舊是在他最熟悉的老家山東高密鄉。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當諾獎作家返鄉去……
    到了《晚熟的人》裡,由於2012年獲諾獎這一事件,文本中的「莫言」又添加了一重更加複雜的色彩。身處當今社會,這樣一種身份的人回到故鄉所遇的人和事,自然要比過去要豐富太多。諾獎作家返鄉這個視角,2016年電影《傑出公民》中曾有所展示,電影極盡幽默諷刺之能事,講述在「故鄉」二字粉飾之下,作家與家鄉人因文化落差而產生的種種尷尬遭遇。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麼看?
    作為網紅書店,拍照的人很多。我在走廊遇見展臺上的《晚熟的人》,於是站在那裡看了一個小時,大概看了兩個短篇。又過了時日,才決定把它買回來讀完。莫言出新作,當然引人注目。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新書吧,雖然好幾個短篇都是以前寫的。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莫言在新書《晚熟的人》中說:「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追求務實的時候,我們又呆又傻,追求理想和星空。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出版上一部小說十年之後,莫言推出了小說集《晚熟的人》,這也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全新作品集。自從他獲諾獎以來,大家都在好奇傳說中的「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有力作超越自我)是否會困住他,要知道,獲獎之後一整年,他可是忙到連一本書都沒看過。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所以要抵抗成熟,儘量使自己晚熟。我想這是一個藝術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是一種追求。在人生的整個過程當中,是不是也需要這方面的一些東西呢?儘管不是一個創作者、不是一個藝術家,但是一個人、是一個從事某項工作的人,我覺得也應該遵循著老祖宗的教導,不要把聰明才智過早地揮霍乾淨,任何事情都應該留有餘地。
  • 晚熟的人,莫言新作
    沒想到借著莫言的名氣和市場經濟的春風,最先發達起來的竟然是這個當年讓大家嘲弄的人,所以蔣二很得意的說自己是晚熟的人。《晚熟的人》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首部作品,其實就是一堆短篇和中篇的小說集,反映的基本都是莫言老家的鄉土故事。
  • 莫言《晚熟的人》丨獲諾獎8年後,用12篇短篇小說帶來晚熟的人
    莫言自己解釋了「晚熟」的概念,什麼是「晚熟的人」呢: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農村稱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為晚熟,就間接地說他是一個傻子了。2012年之前,莫言就一直以山東「高密東北鄉」為地標,在奮力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學世界,這片土地上融匯了真實與想像的故事,不僅可以看作中國社會的縮影,並且能延伸至全人類的生存境遇。《晚熟的人》依然以高密為自己的小說背景,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
  • 對莫言《晚熟的人》的一點兒感想
    這就是莫言的聰明,「我」早就謀劃好了,帶來一個極具爆炸效應的,讓「晚熟的人」引爆全網,得網者得天下,失網者失天下,莫言深諳此理。《晚熟的人》只是書中的第二篇同名小說。「我」與蔣二,單雄飛都是晚熟品種的傑出代表。蔣二式的「晚熟」是裝傻,人們還真把他當做傻瓜的人。
  • 細讀莫言|《晚熟的人》:其實是一個並不成熟的人
    譬如包拯,少年時代就已經能夠斷案;譬如姜子牙,到了八十歲方才拜相。這些特殊的生命,人們命名為早熟和晚熟。中篇小說《晚熟的人》,就書寫了一些類似的成長的個案或例外:一些早熟的人或晚熟的人。早熟的人名叫常林。他自認早熟。主要表現是與單雄飛對決前,振振有詞,出口成章。單雄飛問他:「想不到你還滿嘴豪言壯語呢!從哪兒學的?」
  • 名家讀書|畢飛宇解讀《晚熟的人》:老莫言之外跑出一個新莫言
    『編者註:此文為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在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的速記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紅星新聞發布。』莫言《晚熟的人》新書分享會現場(左一為畢飛宇,右二為莫言)老實說,《晚熟的人》裡面好多人物我印象深,因為時間關係,在《鬥士》裡面的武功這個人物,我的印象非常深。中篇《火把與口哨》裡面的三嬸,也許還得再加上三叔,這兩個人是一體的,但比較下來,三嬸完整度更高。
  • 莫言沉寂8年後攜新作歸來: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
    這一次,他直面回應了外界對其陷入「諾獎魔咒」的質疑:「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作,或者在為創作做準備,而所謂的魔咒 ,《晚熟的人》這本書能否做出回答,我自己很難斷定,要等讀者讀完書後由他們做判斷。」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曾說:「我相信莫言得獎後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 40歲以後,女人要送3個字給自己
    四十多歲的表姐,過早地進入了更年期,生活苦不堪言,卻沒人能理解她。 其實,原本可以不必如此,而女人40歲以後,要懂得送3個字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