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呆又傻;當別人用盡心機,漸入佳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悟。——《晚熟的人》」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自7月31日發布起,就火得一塌糊塗。
這本書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作者是莫言,更因為那些戳中人心的代入感極強的文字。
我讀後感觸極深,我並不是那種感性的人,而是書中的文字的確深深地戳中了內心最軟弱的地方。人到中年,才開始開悟,才開始明白哪些東西該拋棄,哪些事該保留。
為何會起《晚熟的人》這個書名?莫言在入駐抖音時,這樣解釋「晚熟」,他說:
「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農村稱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為晚熟,就間接地說他是一個傻子了。有的人在農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實際上是在裝傻,他一裝可能裝幾十年,他在裝傻當中體會到了一種樂趣,而且他得到了裝傻的利益。所以農村確實有這麼一種人,他在裝傻,大家都說他晚熟。那麼當到了一個合適的時代,出現了能夠讓他表現自己才華的舞臺,他才會突然煥發出光彩來。也就是說在一個不太正常的社會環境裡,有很多人的個人才華是被壓住了,沒有舞臺讓他展示。當後來社會進步了,人們自由度越來越大了,社會能夠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們自己能力的機會,那麼好多當年看起來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幹出了一番事業。所以在我的小說裡就有這樣一些人,當年都被說是傻子,結果過了幾十年機會來了,他表現得比誰都厲害,這也是一個角度。大概我想,晚熟是一個正面的褒義的詞,代表了一種求新、求變、不願意過早的故步自封的這麼一種精神。」
《晚熟的人》由12個故事組成,第二個故事便是《晚熟的人》,今天就從這個故事,來淺略地品讀一下莫言的這本新作。
《晚熟的人》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我」帶著法國朋友回到故居遊玩,在故居遇到了蔣二,於是回憶起了一系列與蔣二,常林等人相關的回憶往事,最後在蔣二的邀請下,「我」與日本友人觀賞完最後一場令人尷尬的武術作戲表演。
晚熟的人的代表人叫蔣二。據說,他早年腦子出現過一點問題,村裡人都把他當傻瓜看待。「但事實證明,他是村裡最精明的人。他前些年是裝傻,因為裝傻,在未免除農業稅和各級提留之前,他一分錢也沒交過。」
「大哥,你們都說我裝傻,其實我不是裝傻,我們老蔣有個特點,那就是: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佳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過目不忘、過目成誦、昏眼變明、禿頭生毛,我就是個例子。」
這是蔣二,人稱蔣天下解釋自己「傻」時候說的話。
有晚熟就有早熟,早熟的人叫常林。他在與單雄飛對決前,振振有詞,出口成章。單雄飛問他:「想不到你還滿嘴豪言壯語呢!從哪兒學的?」他回答說:「這還用學?老子早熟,生來就會!」
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越來越小,這就是晚熟和早熟的區別。
「晚熟」的蔣二都做過哪些不成熟的事呢?
因為姓氏抱怨自己的親爹:「爹呀爹呀,姓狗姓貓也比姓蔣好啊!」借著「我」的名氣發財,舊居擺攤賣書,兼銷當地土特產,建屋出租做買賣,裝傻瓜避免交稅。突然的邀請「我」參與發言再次藉助莫言的名氣烘託氛圍,謀取私利。3.在滯洪區非法用地,聘請舊時夥伴的兒子參演丑角,導演一出富有政治意味的「革命」擂臺武術。其實,如果你通篇讀完,你就會發現,常林根本算不上是早熟的人,只是一個冒冒失失的人;而那個晚熟人物的代表蔣二也根本算不上是晚熟的人,而是一個需要繼續「成熟」的人,因為以上的事情不是一個「晚熟」的人所能幹出來的。
蔣二不是晚熟,他需要成熟,以至於在故事最後,「我」對蔣二所說的話是:
「繼續晚熟吧。」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我覺得它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蔣二不是晚熟,他需要成熟,才能做出與自身閱歷、年齡相符合的事;其二,巧妙地諷刺了「蔣二」這個幼稚,自私,愛佔便宜,趾高氣揚的小人得志形象。
正如莫言所說,人生有些人早熟,成功的比較早;而有些人就是晚熟的人,他們到了三十歲以後,才能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慢慢搞懂自己所追求的事。說對的話,做對的事,再去取得成功,才能真正達到「晚熟」吧。
俗話說「大器晚成」,只有真正晚熟的人,才能獲得成功。張譯在10年的演藝生涯裡,一直都是跑龍套的角色,以至於女友提出分手。張譯一度崩潰,後來,他把這份傷心化為了工作的動力,在拍戲上張譯更加認真,不斷地區精進自己的演技。
在女友離開後,張譯的事業反而進展得更加順利。慢慢地,因為張譯的努力都被導演看在眼裡,他也從一名跑龍套的變成了真正的演員,終於在40歲那年獲得「影帝」。
張譯算得上「真正晚熟的人」,因為他在做對的事,同樣「晚熟的人」還有黃渤、段奕宏、張涵予等,都是大器晚成的「影帝」。
其實,不管早熟也好,晚熟也罷,還是被別人叫傻子,亦或是裝傻,不下人生賽道,才會有機會贏。
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尋求成熟的人,不妨看一看這本《晚熟的人》,我相信,看後你定會有莫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