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真正晚熟的人,更應當成熟

2020-12-22 叨叨哥說電影

「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呆又傻;當別人用盡心機,漸入佳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悟。——《晚熟的人》」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自7月31日發布起,就火得一塌糊塗。

這本書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作者是莫言,更因為那些戳中人心的代入感極強的文字。

我讀後感觸極深,我並不是那種感性的人,而是書中的文字的確深深地戳中了內心最軟弱的地方。人到中年,才開始開悟,才開始明白哪些東西該拋棄,哪些事該保留。

為何會起《晚熟的人》這個書名?莫言在入駐抖音時,這樣解釋「晚熟」,他說:

「晚熟這個概念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農村稱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為晚熟,就間接地說他是一個傻子了。有的人在農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實際上是在裝傻,他一裝可能裝幾十年,他在裝傻當中體會到了一種樂趣,而且他得到了裝傻的利益。所以農村確實有這麼一種人,他在裝傻,大家都說他晚熟。那麼當到了一個合適的時代,出現了能夠讓他表現自己才華的舞臺,他才會突然煥發出光彩來。也就是說在一個不太正常的社會環境裡,有很多人的個人才華是被壓住了,沒有舞臺讓他展示。當後來社會進步了,人們自由度越來越大了,社會能夠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們自己能力的機會,那麼好多當年看起來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幹出了一番事業。所以在我的小說裡就有這樣一些人,當年都被說是傻子,結果過了幾十年機會來了,他表現得比誰都厲害,這也是一個角度。大概我想,晚熟是一個正面的褒義的詞,代表了一種求新、求變、不願意過早的故步自封的這麼一種精神。」

《晚熟的人》由12個故事組成,第二個故事便是《晚熟的人》,今天就從這個故事,來淺略地品讀一下莫言的這本新作。

《晚熟的人》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我」帶著法國朋友回到故居遊玩,在故居遇到了蔣二,於是回憶起了一系列與蔣二,常林等人相關的回憶往事,最後在蔣二的邀請下,「我」與日本友人觀賞完最後一場令人尷尬的武術作戲表演。

晚熟的人的代表人叫蔣二。據說,他早年腦子出現過一點問題,村裡人都把他當傻瓜看待。「但事實證明,他是村裡最精明的人。他前些年是裝傻,因為裝傻,在未免除農業稅和各級提留之前,他一分錢也沒交過。」

「大哥,你們都說我裝傻,其實我不是裝傻,我們老蔣有個特點,那就是: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當別人心機用盡漸入佳境時,我們恰好靈魂開竅,過目不忘、過目成誦、昏眼變明、禿頭生毛,我就是個例子。」

這是蔣二,人稱蔣天下解釋自己「傻」時候說的話。

有晚熟就有早熟,早熟的人叫常林。他在與單雄飛對決前,振振有詞,出口成章。單雄飛問他:「想不到你還滿嘴豪言壯語呢!從哪兒學的?」他回答說:「這還用學?老子早熟,生來就會!」

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越來越小,這就是晚熟和早熟的區別。

「晚熟」的蔣二都做過哪些不成熟的事呢?

因為姓氏抱怨自己的親爹:「爹呀爹呀,姓狗姓貓也比姓蔣好啊!」借著「我」的名氣發財,舊居擺攤賣書,兼銷當地土特產,建屋出租做買賣,裝傻瓜避免交稅。突然的邀請「我」參與發言再次藉助莫言的名氣烘託氛圍,謀取私利。3.在滯洪區非法用地,聘請舊時夥伴的兒子參演丑角,導演一出富有政治意味的「革命」擂臺武術。其實,如果你通篇讀完,你就會發現,常林根本算不上是早熟的人,只是一個冒冒失失的人;而那個晚熟人物的代表蔣二也根本算不上是晚熟的人,而是一個需要繼續「成熟」的人,因為以上的事情不是一個「晚熟」的人所能幹出來的。

蔣二不是晚熟,他需要成熟,以至於在故事最後,「我」對蔣二所說的話是:

「繼續晚熟吧。」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我覺得它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蔣二不是晚熟,他需要成熟,才能做出與自身閱歷、年齡相符合的事;其二,巧妙地諷刺了「蔣二」這個幼稚,自私,愛佔便宜,趾高氣揚的小人得志形象。

正如莫言所說,人生有些人早熟,成功的比較早;而有些人就是晚熟的人,他們到了三十歲以後,才能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慢慢搞懂自己所追求的事。說對的話,做對的事,再去取得成功,才能真正達到「晚熟」吧。

俗話說「大器晚成」,只有真正晚熟的人,才能獲得成功。張譯在10年的演藝生涯裡,一直都是跑龍套的角色,以至於女友提出分手。張譯一度崩潰,後來,他把這份傷心化為了工作的動力,在拍戲上張譯更加認真,不斷地區精進自己的演技。

在女友離開後,張譯的事業反而進展得更加順利。慢慢地,因為張譯的努力都被導演看在眼裡,他也從一名跑龍套的變成了真正的演員,終於在40歲那年獲得「影帝」。

張譯算得上「真正晚熟的人」,因為他在做對的事,同樣「晚熟的人」還有黃渤、段奕宏、張涵予等,都是大器晚成的「影帝」。

其實,不管早熟也好,晚熟也罷,還是被別人叫傻子,亦或是裝傻,不下人生賽道,才會有機會贏。

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尋求成熟的人,不妨看一看這本《晚熟的人》,我相信,看後你定會有莫大的感悟。

相關焦點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你怎麼看?
    作為網紅書店,拍照的人很多。我在走廊遇見展臺上的《晚熟的人》,於是站在那裡看了一個小時,大概看了兩個短篇。又過了時日,才決定把它買回來讀完。莫言出新作,當然引人注目。這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第一部新書吧,雖然好幾個短篇都是以前寫的。
  • 細讀莫言|《晚熟的人》:其實是一個並不成熟的人
    真正的是晚熟或成熟意味著什麼呢?想必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和特徵:一是要明勢,對面臨的形勢有清醒地判斷和準確地把握;二是要持重,始終堅持內斂低調原則;三是要守法,一切行為必須合乎法律法紀的要求;四是要有成,就是說,必須有自己的成就或成果。從負面清單來看,一個成熟的人或者一個晚熟的人,必須做到不自大、不盲目、不苟利、不違法。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面對「諾獎魔咒」,八年來,他一直堅持創作,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藝術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更長久。  最近,65歲的莫言出現在了網絡直播裡,與網友互動,「發福利」「抽獎」……彈幕裡不時蹦出「可愛」這個詞。正如他營造的文學世界一樣,這一幕讓很多人也感到一些魔幻。這其實是一場線上的新書發布會。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八年後,莫言終於在眾人的翹首以待中,帶來了新書《晚熟的人》。
  • 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當諾獎作家返鄉去……
    如此一來,「莫言」既可以作為親歷者體會著鄉村的異變,並對此做出評價和感受,又可承載作家本人的困惑和疑問。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你很難在《晚熟的人》裡找到真正形成結論的東西,所有故事都不是封閉的系統,換句話來說,這些故事背後隱藏的提問遠比故事的內容更具實質的意義。
  • 莫言《晚熟的人》新解:「晚熟」為什麼是智慧的象徵
    讀這本莫言的《晚熟的人》便有此感受。莫言是很多人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很直白、接地氣,甚至有一些粗俗的語言,帶動著人的情緒,讓人讀起來一個字:爽。有人質疑,作為中國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為什麼極少作品被選入中小學生課本中,我想大部分原因也跟這有關吧。
  • 晚熟的人,莫言新作
    所謂晚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有早熟就有晚熟,很正常的事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村莊不在多偏遠,有個諾獎作家就有人不遠萬裡而來。最有頭腦的是莫言一位叫蔣二的鄰居,早早低價買下了故居旁邊的一塊窪地,蓋上幾間瓦房,建了一堆攤位和大棚,靠著收租就入帳不少,後來又辦起了旅遊文化公司,成為事業有成的大老闆。蔣二年輕的時候在村子裡是以遲鈍而著稱的,甚至和其他3個村裡村外精神有問題的人合稱四傻。
  • 潘凱雄丨拉開距離說「晚熟」 ——看莫言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上市不足三個月,銷量直逼60萬。在一定意義上,這或許也是莫言的這部新作迅速熱銷的緣由之一呢。 當然,這些個角度固然和《晚熟的人》皆有關聯,但基本上又都還是游離於作品的邊緣。至於《晚熟的人》是否真的意味著莫言創作的「熟」,那還得深入文本本身考察後再下判斷,而且我相信這種判斷依舊難免眾說紛紜。
  • 「晚熟」的人,其實並不成熟
    生有時,死有時;成長有時,成熟也有時。  按照一般規律,莊稼和果實成熟在秋季,人的生命成熟在成年時代。然而,也有一些生命,屬於例外。他們並不遵從成熟的一般規律。譬如櫻桃,成熟於春天;譬如冬棗,成熟於冬日。譬如包拯,少年時代就已經能夠斷案;譬如姜子牙,到了八十歲方才拜相。這些特殊的生命,人們命名為早熟和晚熟。  莫言的中篇小說《晚熟的人》,就書寫了這樣一些類似的成長個案或例外。
  • 莫言:做一個晚熟的人
    在出版上一部小說十年之後,莫言推出了小說集《晚熟的人》,這也是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全新作品集。自從他獲諾獎以來,大家都在好奇傳說中的「諾獎魔咒」(得了諾獎就很難再有力作超越自我)是否會困住他,要知道,獲獎之後一整年,他可是忙到連一本書都沒看過。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袁思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8年以來,社會各界和讀者對莫言的新作充滿殷切期待。不久前,莫言攜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晚熟的人》與大家正式見面。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近日,新華網文化頻道主編袁思陶邀請莫言深度對話,回答一些大家都關心的熱點問題。
  • 讀莫言《晚熟的人》,不做那個「晚熟的人」!
    我從《紅高粱》知道莫言莫言,1955年2月出生;《晚熟的人》,寫於2020年3月12日,莫言65歲生日後的作品。莫言30歲才開始出名,36歲獲得文藝學碩士學位。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很多人大呼沒想到。與那些少年出名的人相比,莫言算得上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就是一種晚熟。
  • 專家研討莫言《晚熟的人》
    本報電(胡雪慧)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文藝報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在京舉行,30位專家學者圍繞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展開討論。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莫言從「站」在家鄉到「回」鄉,這個「鄉」集合了現實中所有龐雜的力量。作家對高密東北鄉的情感把握不再確定,有一種無法判斷又努力做出判斷的困惑感。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說,從創作態度上看,《晚熟的人》體現出莫言的「誠」——既然無法判斷真假、好壞,那作家就把自己清空,「誠」就在「無」中誕生出來。
  • 什麼是《晚熟的人》?5問莫言新作,其直播首秀化身「知心爺爺」
    昨天剛出版的莫言新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正熱得燙手,距離他上部作品出版已有十年。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桂冠當頭,莫言在獲獎最初的一年裡,竟然忙得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看。對於書名中的「晚熟」二字,莫言解釋:「晚熟,還是希望不斷超越自己,不希望自己過早成熟、定型,希望自己晚熟,讓自己的藝術生命更長久一些,雖然這難度很大。」2真的有「諾獎魔咒」麼?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晚熟的人》:早熟與晚熟之人的比較,究竟哪種人會更有成就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是繼他在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八年之後,所出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莫言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有的人是用嘴巴講,說出來給人聽,而莫言卻是用心講,用文字寫出來給讀者看。《晚熟的人》裡面匯集了12個中短篇故事,地點依舊是在他最熟悉的老家山東高密鄉。
  • 對莫言《晚熟的人》的一點兒感想
    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已經讀了兩個星期了,聽說快的人5個小時就讀完了,自愧不如。建議大家讀這部書一讀再讀,讀一遍一個理解,讀一層一個意思,就像一顆老樹的年輪一樣,一圈一圈的向外擴展,欲想探個究竟,讀個明白,還真挺費勁的。「早熟」的人讀不懂「晚熟」的小說。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莫言在新書《晚熟的人》中說:「一個人,特別想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繞的什麼。」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當別人聰明伶俐、追求務實的時候,我們又呆又傻,追求理想和星空。
  •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莫言《晚熟的人》
    年輕的時候,愛上什麼都不為過,成熟了以後,放棄什麼都能理解。 —莫言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莫言的《晚熟的人》是莫言系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首部小說集。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探討這些作品,不只是認識莫言新的寫作成果,也是理解莫言與當代文學有意味的關係。莫言新作《晚熟的人》2020年8月,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的莫言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再度於公眾視野中亮相,對「諾獎魔咒」的質疑作出了無聲的回答。
  • 《晚熟的人》:莫言的「回鄉」
    莫言的新書《晚熟的人》出版至今已有兩個月,這本頗有些「十年磨一劍」意味的短篇小說合集取得相當好的銷售成績,迄今已多次加印,總發行量逾60萬冊。那麼《晚熟的人》寫得究竟怎麼樣?最近召開的「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莫言近作研討會」中,專家學者們給出了評論。
  • 莫言: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好書推薦《晚熟的人》
    上一本看莫言的書,還是那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蛙》。轉眼多年,老師出版了這本《晚熟的人》。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從《紅高粱》到《晚熟的人》,從歷史深處到當下現實,從開天闢地到氣象萬千,依然是讀者熟悉的那個莫言,帶給我們陌生全新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