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作物需要補充營養,大量元素碳磷鉀,中量元素鈣鎂硫,微量元素鐵錳鋅銅鉬硼氯,當然親愛的農戶朋友們也知道這十六種所需元素都是會在作物生長時期起到什麼作用。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下中量元素鎂在作物中的作用,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鎂,真的重要嗎?
回答是當然重要,鎂元素是構成植物體內葉綠素的主要成分之一,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有關。
中量元素鎂主要存在於作物組織和幼嫩器官中,其中35%的鎂存在於葉子的葉綠體中,植物成熟的時候則集中在種子中。在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過程中,鎂離子是葉綠素的重要組成成分,也是作物體內多種酶的活化劑,鎂也可以活化DNA和RNA的合成過程。簡單地說,鎂是作物葉綠色的合成成分之一。
作物如果缺少鎂這種中量元素,葉綠色就不能合成,葉脈雖然是發綠的,但是綠脈之間開始變黃,有的時候還會呈現紅紫色。同時缺鎂也會影響光合作用的產物向種子、根系、花、果實、韌皮部等進行運輸和裝載。如果缺鎂比較嚴重,則會形成褐斑壞死。缺鎂也讓植物體內代謝作用受阻,對苗期組織的發育和種子的成熟影響尤大。可見對根系生長的影響要比對地上部大得多。
在巖石風化和降雨淋洗的強烈作用下,土壤中原本含鎂的基性原生礦物被分解殆盡,土壤含鎂量都較低,如磚紅壤的含鎂量僅為 0.2%。原有含鎂量較低、施肥不平衡、肥料元素間的拮抗、酸性土壤、降雨淋洗、植株帶多等原因都造成了鎂的嚴重缺乏。
黃化病誘因之一-缺鎂
黃化病造成的葉片失綠髮黃,光合作用能力將會大大減低,最後導致產量降低、品質差,是種植生產的一大障礙。
而植物營養失調、缺素是導致黃化病的一大誘因。其中缺鎂症狀常常首先表現在老葉上,逐漸發展到新葉。缺鎂時,植株矮小,生長緩慢。發病時其葉片黃化呈肋骨狀,葉片基部常保持較久的綠色呈倒「三角型」。作物缺鎂時,冬季落葉嚴重!
今天就簡單的給大家分享一下鎂元素在作物上的重要性,當然,各地區地理環境和天氣環境,不能簡單地判定作物缺某種元素來進行營養補充,並且現在肥料市場上亂象叢生,還是要理性用肥,多了解多學習。
關注我,可享受一對一訂閱式VIP植保服務,免費獲取更適合當地的植保、水肥管理方案,解決您的植保、水肥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