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小張,近兩年開始反覆出現劇烈運動後雙下肢肌痛乏力,在外院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他自幼有口渴多飲,運動耐量、運動爆發力較同齡人差,生長緩慢,情緒激動時,還會出現雙手搐搦;
56歲的張大爺,近1年出現頻發的心悸,到心內科就診,發現張大爺有嚴重的心律失常,需要做心臟的射頻消融手術才能控制;
52歲的王大爺,12年前開始出現足部關節紅腫熱痛,後出現雙膝關節,腰背部疼痛,在外院當「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但效果不佳,關節痛反覆發作;
66歲的劉大媽,1周前出現劇烈頸部疼痛,脖子不能活動,過了2天,又出現了高燒,當地醫院認為是感染,用了抗生素,但是效果不佳。
…………
這些患者,出現問題的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同,但都有一個共通之處——低鉀低鎂血症,也就是說他們得了腎病。而這種腎病很隱蔽,它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腎小管疾病,很容易漏診誤診。
浙大二院腎臟內科牟利軍醫生介紹,由腎血管,腎小球,腎小管間質組成。當腎小管間質出現獲得性或遺傳性病變時,就會引起腎小管間質病。
腎小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調節電解質代謝,當腎小管功能出現問題時,可出現低鉀低鎂血症等電解質紊亂。一些藥物,包括感冒藥,抗生素等,可以造成藥物性腎小管損傷,此外,環境中的一些毒素,比如重金屬,有機物,也可以造成腎小管損傷。特別地,腎小管上面的一些編碼轉運蛋白的基因突變,可以造成遺傳性腎小管病。
Gitelman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腎小管疾病,由於編碼遠端腎小管鈉-氯同向轉運體的SLC12A3基因失活性突變所致,臨床上以低鉀低鎂血症,腎臟失鉀,低尿鈣,代謝性鹼中毒,腎素醛固酮激活但血壓正常為主要表現。Gitelman症候群患病率為1~10/40,000,在亞洲人群中患病率可能更高,被認為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小管病。
Gitelman症候群臨床表現多樣,根據發生頻率的高低,可分為最常見至罕見的四類臨床表現。
1、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嗜鹽、肌肉痙攣、肌無力、乏力等。
2、罕見臨床表現
癲癇發作、室性心動過速、假性腦瘤、橫紋肌溶解等
3、比較常見臨床表現
關節痛、發熱、軟骨鈣化
上述的這四例患者的化驗檢查都符合Gitelman症候群,因此我們都給他們做了基因檢測,發現他們都有SLC12A3基因的突變,因此Gitelman症候群診斷明確。
小芳的骨骼片顯示她的骨骺已經閉合,說明生長已經停止,以後不能長高了,因Gitelman症候群未及時治療造成;
王大爺的骨骼片顯示他有雙側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多個關節的軟骨鈣化,而劉大媽的頸椎CT片顯示她的頸椎的寰椎橫韌帶鈣化,這些關節病變都是Gitelman症候群的低鎂血症引起的焦磷酸酸鈣沉積症所導致,可引起關節的紅腫熱痛,類似痛風的發作,因此又稱為「假性痛風」。
Gitelman症候群的主要治療是終身補鉀補鎂,還可以用螺內酯,普利類或沙坦類降壓藥,來減少腎臟鉀的丟失,極少數嚴重者需要使用非甾體消炎藥控制低鉀。
堅持治療,Gitelman症候群患者可顯著提高生活質量,不影響結婚生育,也不會影響壽命。這四例患者充分補充氯化鉀和氧化鎂後,小芳運動後再也沒有出現肌痛,力氣也有了,張大爺心律恢復正常,不需要心臟手術了,而王大爺和劉大媽關節再也沒有痛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