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醒
本欄目由廣州日報獨家與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聯合推出,逢周四刊出,敬請關注。
仙羊街(今海珠中路)、仙鄰巷、擢甲裡(至今仍在),這些看似普通的老街老巷,其名字全部來自阿拉伯語的音譯,「仙羊」意為「送別」,「仙鄰」意為「登岸」,「擢甲」意為「小巷」,連中山六路附近的光塔路,原來也叫「大食巷」,而「大食」正是唐朝人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從海珠中路到光塔路,地方並不大,為何有這麼多充溢著異域風情的地名呢?它們會告訴我們一段怎樣動人的故事呢?
採寫/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月華
記憶
仙羊街 仙鄰巷
地名暗藏海絲秘密
如今的海珠中路是再普通不過的一條街道,不過,你知道嗎,它原來名叫仙羊街,這可一點也不普通。因為這個名字來自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送別」。海珠中路的斜對面,又有一條小巷,名叫「擢甲裡」,「擢甲」二字,又是阿拉伯語「小巷」一詞的音譯。在海珠中路上拐個彎,就到了光塔路,光塔路原來名叫「大食巷」,有點歷史知識的讀者都知道,「大食」一詞,是唐朝時人們對阿拉伯帝國的統稱。
順著光塔路往前走,在懷聖寺附近拐個彎,就進了仙鄰巷。無巧不成書,「仙鄰巷」又是阿拉伯語「登岸」一詞的音譯。至於光塔路附近的瑪瑙巷,原來又叫「玳瑁巷」,雖然不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卻與外商出售的西域奇珍息息相關。
從海珠中路到光塔路,地方並不多,卻有這麼多暗含異域風情的地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不妨玩一下流行的穿越遊戲,回到盛唐時的廣州看一看。
隨著電光一閃,你穿過時空,落腳在了一千多年以前的光塔路上。環顧四周,你不禁瞪大了眼睛,身邊好多外國人,有白皮膚高鼻子的西亞人,有裹著頭巾的印度人,還有膚色黝黑的非洲人,說著各種你聽不懂的語言,形成一波波嘈雜的聲浪,撲面而來。再伸長了鼻子聞一聞,亞熱帶的空氣中充滿了奶酪、蜂蜜、麝香和胡椒混雜在一起的氣味,夾雜著身邊各色洋人的汗味,那感覺真是複雜無比。
幸好你還記得路,順著海珠中路略走幾步,抬眼一看,咦,怎麼回事,這裡就是珠江邊了,江面可比你記憶中的寬闊多了,原本你去慣的那家腸粉店附近,居然有一個繁華的碼頭,附近雲集了一艘艘高如樓閣的外洋商船,滿載珍寶、香料,讓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
這時,恰巧有商船將要啟航,不少即將啟程的外商正與親友在此依依惜別,你頓時明白了「仙羊街」的來歷——因為這裡正是「送別」之地啊,至於「仙鄰巷」「大食巷」「擢甲裡」「瑪瑙巷」這些地名的緣起,你也心裡有數了。唯一讓你困惑的是,大唐盛世的廣州城裡,怎麼會有這麼多外國商人?
這樣的問題,你最好還是放在心裡,穿越回來後查查書就好了,倘若你拉著一個來這裡「淘寶」的本地人問一問,人家準會一瞪眼,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你,反問一句:「你不知道這裡是天下聞名的 蕃坊 啊?不知道這兒有十萬 老外 啊?不知道全世界的商人都喜歡跟咱大唐做生意啊?不知道從這兒啟航的商船可以直抵波斯灣啊?你還是不是大唐子民啊?」到時候,你就只有灰溜溜的份,痛恨自己穿越之前電腦遊戲玩得太多,書讀得太少。
生意
正午敲鼓三百下
市場開門好熱鬧
好不容易穿越到蕃坊,也不能老在酒坊裡幹坐著呀,於是你起身告辭,走出去逛逛。有意思的是,蕃坊雖然地處碼頭區,又聚集了各路洋人,但街邊的店鋪並不多,你不禁滿腹狐疑,這裡號稱有十萬洋商,他們到底在哪兒做生意呢?
說起來,還是讀書少的緣故,所以你不知道唐朝實行的是「坊市」分離的制度,換言之,「坊」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住宅小區,雖然小區裡也有多多少少有些商鋪,但大買賣肯定不在這裡做,而且唐朝還實施「夜禁」制度,到了晚上,坊門緊閉,平民百姓不許出街,否則被武侯(相當於警察)抓到了,被揍得鼻青臉腫也沒法抱怨。「市」才是正經做生意的地方,大唐首都長安,有「東西」兩市,海內外的珠寶首飾、綢緞鞋帽、胭脂花粉、果菜米麵應有盡有,酒樓飯肆也一應俱全,據說現在的「東西」一詞,就起源於長安的東西兩市。
廣州雖說是中國一大港口城市,但當時畢竟還在森林邊上(大象獅子成群,不騙你),所以市場規模不能跟長安的「東西」兩市比。正午時分,市場正門敲鼓三百下,正式開張營業,傍晚日落前,敲鑼三百下,店鋪收檔,市場關門,大家收工回家。
不過,雖說廣州「市」的規模不能跟長安的「東西」兩市比,但來自異域的奇珍異寶或許也不比「東西」兩市少,不信,你跟著前面幾個外商一路走,走到市場上去瞧瞧,藥材、香料琳瑯滿目,寶石、琉璃成行成列,有人賣鸚鵡、、賣蜈蚣,甚至賣兩頭蛇,你也別驚訝。
運氣好的話,你還能碰上街邊酒肆裡的小夥計正在釀酒,碩大一個酒翁,四周糊滿了泥,只有一個細細的管子,從酒翁裡伸出來,裡邊正有美酒滴出,那是用來品嘗酒味的。
不用客氣,把嘴巴湊上去,嘗一嘗盛唐佳釀的美味。這裡酒價便宜,沒人在乎你湊上去喝點「霸王酒」,你一家家喝過去,喝完整條街都沒人管。
不信,你看看附近幾家酒肆,幾個賣完香料的印度小哥喝得正高興呢,這真是盛唐氣象,四海一家,唐朝廣州的「海絲」傳奇,就是這麼大氣,你不服不行。
技術派
養信鴿觀星鬥 萬裡遠航不用愁
如果你還想在大唐盛世的廣州城裡多待一會,又實在想知道「蕃坊」是怎麼一回事。那你可以去附近的酒坊裡坐一坐,在一堆忙著侃生意的外國人中,很可能就會發現一個面相和善的本地讀書人,縣學散學後跑到這裡來品嘗佳釀。你等他慢悠悠喝下幾杯酒,上前拜一拜,跟他說你是個鄉下人,來到這裡有點找不著北,想聽聽「蕃坊」的來歷。
對方倘若心情好,就會從連接大唐與大食(阿拉伯帝國)的萬裡通海夷道講起,說到北方的長安、洛陽,江南的揚州、杭州的有錢人如何熱衷於來自西亞的玳瑁瑪瑙和各色藥材、香料,來自獅子國(今斯裡蘭卡)的寶石、來自南亞的珍貴木材,以及貂皮、獅子皮、孔雀尾、玫瑰香水、水晶、玻璃、象牙等外國奢侈品,再說到聚居廣州的十萬外商如何趁著季風沿著萬裡航線,滿載這些奢侈品,來到廣州,又換回一船船的絲綢與瓷器,所以不遠處的江面上才會停滿蕃舶,連當年鑑真大和尚都感慨「香藥、珠寶堆積如山」「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計其數」呢,再說到大唐的絲綢有多受外商歡迎,凡是能找到絲綢的地方,哪怕是過了大庾嶺的小城鎮裡,都有老外的身影,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從廣州登岸,再一路往北的。
把酒喝多了,這位老兄沒準還會拍著你的肩膀,說一說城裡的八卦,比如某個外商看到都督大人穿了五層的絲綢衣裳,胸前的黑痣依然隱約可見,驚得嘴巴都合不攏;比如某個印度小哥,特別有格調,庭院池塘裡種滿了蓮花;再比如哪個外商的豪宅最氣派,連牆上都嵌滿了金子,讓人亮花眼,還是外貿行業掙錢容易哪;甚至玳瑁巷裡哪家的珠寶正宗;仙鄰巷裡哪家小吃店的西域酸奶好喝,絮絮叨叨說個沒完。
等你終於有空打斷他,請他講一講蕃坊的來歷時,他才會一拍腦袋,說那是因為來往廣州的外商越來越多,有的是在此小住,趕第二年的季風再回去,有的就索性定居下來了。政府為了便於管理,才指定了仙羊街一帶的碼頭區作為外國人聚集區, 這就是「蕃坊」的來歷。「誰讓咱大唐好啊,很多人來了就不走啦。」
當然,作為一個熟諳科技的現代人,遠眺江面上的點點帆影,你肯定會心生疑惑,唐代指南針和羅盤一概欠奉,這些高如樓閣的商船怎麼能遠航萬裡呢?
倘若你遇到的這位老兄讀書之餘,還喜歡鑽研航海學。他就會告訴你,不管是出洋的唐船,還是遠道而來的異國船舶,大多會養信鴿,一路放飛,作為遠航的嚮導;此外,人們還會一種「牽星術」,就是通過測定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緯度。最神奇的是,這些船上大多有舟師,他們用鉤子從海底取一塊泥上來,用鼻子聞一聞,十之八九能說出到哪兒了。聽到這兒,估計你多半要驚呼一聲:「這鼻子也實在太靈了!」
(註:本文參考了《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海路貿易的發展及其原因探析》《蕃坊趣考》《唐代的外來文明》等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