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百家號作者彥花說事原創並發布。
三色大食的格局定型後,整個閃含民族都被阿拉伯化了。阿拉伯人也好、柏柏爾人也罷,包括巴比倫人、埃及人,都是「原始閃含人」(說閃含語的族群)的後裔,熱帶沙漠氣候是這個族群形成的環境基礎。在阿拉伯人憑藉伊斯蘭教崛起之後,原本在地緣結構上處於分裂狀態的閃含諸板塊被奇蹟般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多阿拉伯人相信,如果不是以色列橫插一腳的話,他們本來是有機會重現帝國輝煌的。其實說起來猶太人也是原始閃含人的後裔,只不過自視為「上帝子民」的他們,在宗教層面的優越感、執著感,比阿拉伯人更甚罷了。
建立一個帝國是一回事,在地緣上完成融合又是另一回事。把從直布羅陀到波斯灣的廣闊熱帶荒漠氣候區,阿拉伯化、伊斯蘭化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柏柏爾人沒有波斯人那樣的文明高度,且在血緣和地緣環境上,與阿拉伯人更為接近,但並不代表柏柏爾人就甘於被阿拉伯人融合掉。既然波斯人可以藉助黑衣大食的崛起,實現一定程度的復興,那麼柏柏爾人同樣也可以寄希望於幫助什葉派崛起,從而提升自己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
在什葉派——柏柏爾人結合而成的「伊德裡斯王朝」站穩腳跟後,當年迦太基人所控制的西南地中海地區,也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白衣大食的西班牙、什葉派的摩洛哥,以及突尼西亞的黑衣大食。前兩者之所以能和整體佔據優勢的黑衣大食共存,一方面得益於這種互相牽制的地緣政治格局;另一方面也在於,巴格達的哈裡發,在技術上無法把中央集權之力,滲透到遙遠的西北非。事實上自公元9世紀起,為了應對什葉派和後伍麥葉王朝的威脅,巴格達的哈裡發就已經允許突尼西亞、的黎波裡斯(利比亞西部)地區的地方總督,獨立行使軍政大權了。這個獨立王國(艾格萊卜王朝)對巴達格的義務,僅僅是每年繳納一定數量的貢金。同時這也意味著,這個帝國的西部「藩鎮」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自己負責(也因此得不到帝國其它地區的支援)。
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解讀西北非的地緣政治結構,是因為 「綠衣大食」正是崛起於這一地區。 「綠衣大食」又稱「法蒂瑪王朝」。「法蒂瑪」之名得自於先知的女兒、阿里的妻子。從這個名稱大家也能看出,這是一個什葉派王朝了(哈裡發自稱是法蒂瑪後裔)。由於摩洛哥「伊德裡斯王朝」的示範作用,馬格里布地區儼然也成為了其他什葉派眼中可以依託的「福地」。相應的,受制於「艾格萊卜王朝」的柏柏爾人,也希望有機會在政治舞臺上提升一下自己的地位。公元909年,依靠當地柏柏爾人的支持,另一批從阿拉伯半島而來的什葉派穆斯林奪顛覆了隸屬黑衣大食的「艾格萊卜王朝」,建立了與阿拔斯王朝平級的法蒂瑪王朝(雙方都立有哈裡發)。60年後(公元969年),綠衣大食東徵埃及成功,並營建新都「開羅」。至此,白、綠、黑三色「大食」,分割歐亞非大陸的阿拉伯帝國格局形成。
需要說明的是,在綠衣大食崛起之後,同屬什葉派政權的「伊德裡斯王朝」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獨立地位,變成法蒂瑪王朝的一部分。在綠衣大食東徵埃及後不久,西班牙的白衣大食渡過海峽(公元974年),攻滅了這個偏安的什葉派政權。不過曾經獨立的經歷,讓這些馬格里布的柏柏爾人看到了民族獨立的希望。自公元11世紀中葉起的整個中世紀時代,以摩洛哥為源頭的柏柏爾人先後建立了三個柏柏爾人王朝。其高峰時期不僅據有整個馬格里布地區,還滲透到了西班牙南部(甚至自立為哈裡發)。
然而帕帕爾人畢竟沒有波斯人那樣的文明積累,或者說他們在各方面能夠獨立且優勢於阿拉伯人的東西幾乎沒有。以至於在16世紀中葉後,藉助歐洲人入侵北非所帶來的混亂,定居於馬格里布地區的阿拉伯人成為了這一地區的主導者。今天馬格里布三國中唯一保留有君主制的摩洛哥,其統治家族也是自稱聖裔的阿拉伯人。至於沒有被融合、仍然在堅持遊牧生活的柏柏爾人,他們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可能就是有別於阿拉伯人的,以綠色為主的鮮豔長袍了。三色大食的格局定型後,整個閃含民族都被阿拉伯化了。
其實在這場針對閃含民族的阿拉伯化浪潮中,即使文明積澱深厚的古埃及人也一樣未能倖免。今天在埃及境內,唯一還能算是古埃及人後裔的,就只有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前,就已經接受基督教信仰的「科普特人」了。相比之下,阿拉伯人在閃含民族之外的同化工作,就要失敗的多了。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該文章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