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了銀河系內最大氣體結構,由一處又一處的恆星苗圃連接構成,呈現波浪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巨大結構離太陽系非常近,如果從銀河系上方看,它就在我們太陽系後方運行,科學家已將之命名為拉德克利夫波。
過去,科學家知道銀河系中有一條稱為「古爾德帶(Gould’s Belt)」的星環,由美國天文學家班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在1879年發現,這條星環充滿OB型恆星與氣體塵埃,距離太陽也很近,且繞著太陽成環狀排列,被懷疑是包含太陽在內的銀河系螺旋臂。
然而現在,由哈佛大學領導的團隊發現了一個更大的氣體結構,稱為拉德克利夫波(Radcliffe wave),總質量超過300萬倍太陽質量,綿延9,000光年長、寬400光年,往銀河盤面上下延伸500光年,包含了約8億顆恆星且充滿形成新生恆星的氣體,並且,古爾德帶只是拉德克利夫波的其中一小部分。
結合蓋亞衛星(Gaia)數據與其他望遠鏡的測量結果,研究團隊創建了銀河系詳細的星際物質3D地圖,也因此發現原以為是單一星環結構的古爾德帶,其實只是像海浪般起伏的拉德克利夫波其中一份子,而太陽距離拉德克利夫波最近的位置僅500光年。
科學家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原因促成拉德克利夫波的波浪結構,但研究共同作者、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天文學家Joo Alves認為,它可能就像漣漪,曾經有其他更巨大的物體墜入銀河系內,才形成這道由新生恆星組成的波形結構。
這個巨大神秘物體可能是某個被吞噬的矮星系,但科學家思來想去,想不出任何一個矮星系候選人;此外,既然是某種巨大物體引發這道波的形成,為什麼就在旁邊的太陽系未受到影響移動,繼續研究拉德克利夫波將幫助我們更理解銀河動力學機制。
而團隊則認為罪魁禍首可能是暗物質,研究人員接下來希望進行計算機仿真,確認暗物質能否重現該結構,以及其他星系是否也能找到類似結構。新論文發布在《自然》(Nature)期刊。
(首圖來源:哈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