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2017-02-23 18:25 來源:澎湃新聞
義烏擁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2011年獲批成為國家級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目前出口產品輻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小商品城創建於1982年,是我國最早的專業市場之一,由篁園市場、賓王市場、國際商貿城等組成。
「春節上來2月8日開業後市場運行平穩,但商戶間突然在傳『商貿城生意冷清,關了8000家店』,我們有些奇怪。」中國小商品城集團市場總監張奇真告訴澎湃新聞。
上述數據來自近期一家媒體的報導。該報導稱,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生意顯得有些冷清,最新落成也最冷清的是五區進口商品和床上用品市場。據「義烏購」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的數據,義烏商貿城平均每月有1039個店鋪關閉,鑑於同期每月新開店鋪不到700個,到2016年8月,商貿城店鋪比兩年前減少8000家。
「報導誤讀了,得出的結論不符合事實。」據中國小商品城集團下屬網上貿易公共服務平臺「義烏購」總經理王建軍介紹,按平臺運營要求,凡實體市場店鋪發生變動,如搬遷、更換經營主體、撤離等,「義烏購」將對平臺上對應的店鋪帳號採取「關閉」措施。其中,對搬遷、更換經營主體而關閉的店鋪帳號,審核後將恢復開通。「義烏購」上關閉店鋪帳號不等同於實體市場關閉店鋪;「義烏購」每月關閉店鋪帳號數,也不等同於商貿城每月的關閉店鋪數。
據介紹,「義烏購」上的店鋪與單純網店不同,與小商品城經營戶是一一對應的,與商位無關。關閉8000個店鋪帳號,其實是關閉經營戶,但不意味著實體商位空置。不少經營戶退出、商位騰出後,經營好的鄰近經營戶會立刻租下。這種情況,在「義烏購」上顯示店鋪帳戶少了一個,但商位沒有空置。
「實體商位的出租率才是核心數據,2016年小商品城商位出租率96.31%,超過此前2013年96.1%的峰值。」王建軍說,「義烏購」最大的作用是線下線上結合,撮合採購商和店鋪的交易,客戶可以通過「義烏購」做攻略,可以下單,也可以與實體商鋪洽談,「去年市場1100多億的成交額,有400多億是『義烏購』撮合的。」
2月21日,澎湃新聞在國際商貿城走訪發現,除了五區床上用品區域有較多商位大門緊閉,其他地方只有零星商位關門,主要在頂層和位置不佳處。
「以前床上用品生意是不錯的,前年開始下滑,不少攤位頂不住,關門了;去年的銷售更糟,但租金不見下降,關門、轉租的越來越多。我問過一些熟客,他們分析說是因為很多知名廠家產品質量好、價格不高,我們這裡的性價比不具優勢。我再看看,真不行轉行做其他的。」一位經營戶告訴澎湃新聞。
在張奇真眼裡,床上用品區域發生的這一幕已不止一次地在商貿城出現過。
據他介紹,國際商貿城原來有很大一片區域賣毛線,後來市道轉淡,很多攤位停業。此時,打底褲冒了出來,銷售非常好,他們有意將分散的打底褲經營戶向毛線區域引導,不少賣毛線的商位也開始賣打底褲,目前該區域已被打底褲佔領。
「少數商戶活不下去,是行業內的競爭淘汰;如果整個行業活不下去,那就該騰出片區讓給其他行業。優勝劣汰是競爭法則,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有前景的新興行業的引導、培育上。」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董事長朱旻說,近五年,當地市場培育了打底褲、年畫、婚慶、畫業、酒店用品、寵物用品、發製品等不少新行業,市場內的行業從47個增加到56個。
對小商品城來說,比培育新行業更迫切的是讓現有行業擺脫低端產品低價競爭的弊病。
「這幾年我們花了大量精力,去全國邀請各行業龍頭企業、優秀企業入駐,給予租金、管理費優惠。有人疑惑,我們收的是租金和管理費,商位能租出去就可以了,請龍頭企業是『引狼入室』,可能將市場內同業商戶逼上困境,影響出租率。但優質商戶就像鯰魚,可以給行業內部加壓,促使其它企業求變創新。長久看,整個市場的生意會變得好做。」張奇真坦言。
飾品是義烏市場傳統產業之一,國際商貿城一區「陳明飾品」經營戶陳強在此經營飾品輔料多年。「以前輔料是論斤賣的,後來出現一些大企業,產品更新很快,老款輔料論斤賣都沒人要。」陳強告訴澎湃新聞,兩年多前,公司成立了50多人的研發團隊,平均每天推三四款新品,「現在論顆賣都被客商搶著要,利潤比以前也高不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義烏,小商品城,千億,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