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5月18日電題:在綠色田野上書寫青春答卷——幾位「新農民」的返鄉創業故事
新華社記者陳忠華、王皓
在山西晉中有一個「青年農民聯合會」,一群30歲上下的「新農民」,告別「海歸」、設計師和教師等身份,一頭扎進黃土高原,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奮鬥姿態,在綠色田野上書寫著青春答卷。
(小標題)村裡來了「新農民」:從「海歸小資」到「核桃社長」
從穿梭於高樓大廈間的「海歸小資」,到奔波在田間地頭的「核桃社長」,再到策劃成立「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33歲的程子昂在「新農民」的路上走得愈加自信。
程子昂是晉中市榆次區人,2011年留學歸來,先後在太原幾家公司任職,過著衣食無憂的「小資」生活。此時,父親在當地杜堡村搞起了林果豐種養專業合作社,經營起一大片核桃園。
「農民不愁種,就怕賣不出好價錢。」程子昂發現,營銷對傳統農民來說是個「短板」,但卻是年輕人的優勢。
從2014年開始,返鄉的程子昂一頭扎進了核桃園。從一個農業「小白」成長為「核桃社長」,在這條路上,他沒少吃苦頭。「剛回來時血氣方剛,但缺乏對農業知識的了解,在推廣和銷售過程中常吃『閉門羹』。」
為了突破難關,程子昂每天泡在村裡,向父親和有經驗的村民請教。當地政府和機構舉辦的農業培訓,他更是一場不落地去學習。
經過幾年攻關,合作社的核桃平均畝產超過300公斤。目前,程子昂的合作社已在晉中9個縣區建了示範園,推廣種植核桃6萬餘畝。
一路走來,程子昂結識了不少回鄉創業的小夥伴,他們有家裝設計師、有酒店經理,也有學校老師。2018年8月,「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正式成立,程子昂擔任會長。有了這個平臺,這群「新農民」經常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共商「農事」,在田園上的根扎得更深了。
(小標題)「新農民」的新玩法:從「熱帶果園」到「魚菜共生」
在距離程子昂的合作社不遠處的楊梁村,一座火龍果種植園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採摘。園子的主人叫李富春,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學建築工程的「80後」,能在黃土高坡上種出香甜可口的熱帶水果。
2005年大學畢業後,李富春在廣東做建築裝飾設計師。他發現許多熱帶水果品質非常好,但一經長途運輸口感就「打了折扣」。發現了其中的商機,李富春便利用閒暇時間去參觀熱帶果園。
2014年,經過詳細規劃後,李富春在老家榆次開始研究火龍果種植。經過兩年悉心培育,李富春的火龍果初次上市,就為他帶來40萬元的收入。到2018年,他的果園超過30畝,有1萬多名遊客前來採摘,「每一茬新果子都被一搶而空」。
不少農戶慕名前來,在李富春的指導下,山西各地已經建立了26家火龍果基地。隨後,他又培育出了芒果、檸檬等多種水果,園子變成了琳琅滿目的「熱帶果園」。
李富春種出了熱帶水果,而幾公裡之外,從西安科技大學畢業的周磊和妻子李麗麗,利用所學專業優勢,建起溫室大棚,搞起了「魚菜共生」循環生態農業。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是這一模式的核心「賣點」,用養魚的水種菜,魚進食排洩後,由微生物分解並提供養分,蔬菜吸收養分並淨化水體。「實驗完全從零開始,比如魚和菜的配比,就經歷了多次試驗,失敗了再重來,直到成功。」周磊說。
2017年,周磊的「魚菜共生」模式實驗養殖鱸魚4000斤、蔬菜3萬斤。2018年養殖的4000條新品種銀鱈魚也已預訂出去。目前,不少農戶來周磊的基地參觀學習,他也開始走出去,為更多的「魚菜共生」基地服務。
(小標題)圓夢在廣闊田園:有情懷,更需要汗水與奮鬥
這幾天,程子昂和青年農民聯合會的會員們正忙著他們的休閒農業觀光項目,讓更多都市人實現他們的田園夢想。
從英語老師轉型為農業技術培訓師,剛滿30歲的馬淵傑和小夥伴成立了設施農業技術團隊,活躍在田間地頭,幫助更多農戶種出高品質的果蔬;
辭去酒店經理,郝衛芳和丈夫張小軍一起回到農村,科學種植與創意營銷「雙管齊下」,把家鄉的富硒黑小米推向大江南北;
從南下打工到回鄉創業,盧飛飛邊學邊幹,痴心鑽研雙孢菇種植技術,克服資金、技術等重重困難,立志創出新模式,帶領鄉親們致富……
如今,「晉中市青年農民聯合會」已有60多名會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農民」加入進來。
「這些充滿活力的『新農民』,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正在成長為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晉中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武建林說。(完)